刘辉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设计两个方面入手,对《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进行探索。具体采取了导入先行、板书清晰、吸引诱发、独立思考、把握主线等教学方法,从而做到讲解直观、形象,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跨上学好基础会计课程的“桥梁”,达到“水到渠成”地完成基础会计教学大纲要求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课程教学法研究
古人云:读书有两种方法,一是越读越薄,二是越读越厚。何为最佳呢?我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读书如此,教书我想也不例外,但我钟爱“越教越薄”的教学方式。有人对“越教越薄”的解释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思路清晰,善于归纳和总结,语言表达生动又简练;能把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又能把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生活事例巧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赞同这种解释,也在教学中具体实施。
对选择了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开始接触的便是《基础会计》的课程,无疑是难度较大的。首先学生刚进校就学习它,而他们对理财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学生尚未掌握应有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再次,教材中多有“空洞”的概念和“生硬”的词语,让学生难以理解;最后,该课程本身繁杂和涉及知识面广。这些都给学生带来较大困难,因而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理解悟性高一点的,以及爱学习的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便“死记硬背”;理解程度低一点的,以及自觉性差的学生,一旦遇到无法战胜的困难,便放弃学习,这又必然导致学生的流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基础会计》教学开展了一些组织和设计的探索。
一、导入先行,直观形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因此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所以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绪论在整个《基础会计》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带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的一把“钥匙”。《基础会计》是一门新课,学生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一类课程,所以我从基础会计的绪论入手,让学生们了解和深知这门课的重要意义。通过绪论的讲解,明白会计为什么是世界商贸的语言工具,是管理者“说话”的基础,是决策层“决策”的依据。这对将要从事财务工作的人来说,学好《基础会计》是很重要的。
其次,通过对绪论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目的及要求,明白基础会计是介绍怎样处理财务过程,又如何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决策者所用,懂得会计的基本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经济资料,填制凭证、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并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这些“数”、“字”的“由”与“来”及其作用。
再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尽可能多地搞直观性教学。在教学中,对每一个“新”概念,笔者常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让学生首先通过事例进行思考、想象后,结合已学知识再引入这些“新”概念,传授这些“新”知识。例如:讲“资产”时,笔者首先讲什么是资产的特征及分类而引入,重在讲资产的概念。而资产的概念的关键是“拥有”和“控制”经济资源,谁“拥有”、谁“控制”就是谁的资产,学生们便非常清楚。再如讲固定资产时,强调它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改变原有形态的且价值较大的资产(如:厂房、设备、机器等),从而引入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然后以边举例、边讲解的方式,逐步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抓住和利用学生的强烈好奇心,针对凡事凭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低的情况,千方百计组织好每次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吸取“新”知识,这对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教学导入不是中小学的专利,大学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课堂教学环节。虽然许多知识需要记忆,但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思索,引发“有意识”的探索产生,从而达到教为学的目的。
二、板书清晰,搭上桥梁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板书设计也应有所变化。对于一些包含关系较多的内容,若采用按部就班的方式,就会使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猴子掰包谷”。如何使学生记忆思路清晰呢?如讲解会计要素这一节时,笔者曾在按部就班的板书之后提问学生:说说费用的分类,回答时既可以看书,也可以看笔记,结果却没有一个学生完全答对。尔后,笔者采用了树枝形式的板书,效果截然不同。
这种“树”形式的板书,线索清晰,结构紧凑而简明,分类及其所属关系明确。能较好地体现他们之间的内在的关系,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讲授时,同时结合相关会计的对象所表达的账卡、图片和票据等,详细介绍每一个科目的含义,以及它们与经济业务应用的密切联系等等,这样既要想象经济事由,又要思考相互间的经济关联,再通过不断的试例分析、想象“空对空”的抽象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就不那么“空洞”和“陌生”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三、吸引诱发,突破难点
吸引教育论者认为,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在所有人类可努力的领域,人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而人的潜能因特别设计和组织才能实现的,是教育手段。这个手段就是有目的地吸引被教育者,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这是教育工作者应努力的方向。例如在讲固定资产核算时,我就把它作为一次课改内容处理,在讲解计提折旧已近“尾声”时,笔者将设计好的不同计算数据摊入成本,为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思维,笔者请他们试用各种不同方法计算产品利润,以及最后的取向,让学生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笔者用的方法是,以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是强迫命令,同时进行讲练结合,手脑并用。也就是说:首先重在算的方法不同,得出的折旧额不同、摊销成本就不同,从而导致成本的差异,引起同等条件下的产品利润净额差异,以此来引导学生们的思考,学生们也想探个究竟。其次,在算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同,引起的变化也会不同,便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索其缘故。然后按学生们所想,和已准备好了的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算,亲自感受一下“产品成本”及“产品的收益”。最后把学生们亲自核算的成本或收入亮出来,让学生对照进行检查、思考,看看他们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便有所提高,同时也达到了教与学互动的效果。在练的过程中,笔者又巡回检查,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其共同点,重点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在批阅会计作业时,采用逐个当面批改的方式,重点指导,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避免了笔者曾批改后学生置之不理或不知为何而重蹈覆辙的错误。
四、独立思考,巧用实例
现在很多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独立思考意识较弱,自我控制性较差,在老师讲完课后布置作业时,总希望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关教学内容后的练习,笔者根据该课特点采用鼓励学生“自作主张”的办法,然后让学生反复思考这是为什么,其依据又是什么,你的结论正确与否。比如在讲材料运费的摊销时,笔者将设计好的实例让同学们做,在做的同时提醒学生认为是否合理,你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我再引用材料运费摊销计算的几个常用方法,以及简明的计算的过程;最后将笔者设计好的作业再给学生做。其间,计算的方法由他们自己选择,计算结果和分摊的费用让学生们去想想。同时在课堂上我也给予相应的时间进行讨论与相互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意在把学生从单纯接受灌输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达到“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的轨道上来。我也在授课过程中,先讲学法,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再讲怎样通过经济事务来处理会计工作等程序;最后教学生如何核对和检查所做的“工作”是“正”还是“误”,以及所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含金量”。这样通过巧用实例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把握主线,理清重点
本文开头笔者就说,笔者主张和赞同“书要越教越薄”。笔者是怎样把书越教越薄的呢?首先在会计基础教材上突出了以“数”与“字”为说话的依据,而“数据”又是由“证”这一主线贯穿会计这门课程教学的始终。从经济业务的事项到设置科目,从凭证的处理到账簿、成本计算以及报表,都是以“数”与“字”说话为宗旨。那么会计数字的准确与否,最终要让学生读懂它的由来,而由来又与凭证的真实、与核算的方法及其计算的正确有关——这是笔者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自始至终把握的教学主线。在教学中,笔者还注意思考把目标设置得如何适度,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如何根据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生的吸收及要求也不是一把尺子衡量。对哪些内容属于一般了解的,哪些属于必须掌握的,哪些属于应该熟记的,还有哪些知识内容需要增补的,以更适应社会的需要,这都在笔者心中一一有数,也更让学生明白。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就使教材越教越薄,学生也掌握了教材的精髓。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一个“外行”引入“内行”,使其尽快进入财会专业的学习,并最终成为合格的毕业生,成为企事业所需而又“称心”、“合心”、“放心”的应用型人才,是需要财会专业的教师们共同努力探索的,笔者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