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7900000016

第16章 后方

特殊中的特殊

由于西南的云、贵、川三省长期游离于南明历史舞台之外,“大后方”发生的事情,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在明朝各省中,西南几省比较特殊,主要是涉及行政建制的问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采取“分封制”,对贵族一般都是封个爵位,圈块地出来,自己玩儿去吧。爹死了儿子继续玩,儿子死了孙子玩,于是形成大大小小的世袭诸侯。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并逐步推行“流官”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并规定任期,时间一到立马调任。除非这个地方太烂,没人想来,自己又没有背景,就只能继续“把牢底坐穿”。“流官”制度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官员一般不在自己的故乡任职,谨防搞裙带关系。

从秦朝开始,“流官”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到了明朝,“流官”制度已经在全国全面推行。不过,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为主的西南地区比较特殊。除了与全国其他地方无异的“流官”以外,这几个省还保留了“土司”的行政建制。“土司”有三个特点,一是就地任职,二是世袭罔替,三是允许有自卫武装(称为“土兵”),实际上有点类似于家族式的“地方高度自治”。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雍正时期。经过一番血雨腥风的“改土归流”之后,“土司”制度才正式寿终正寝。

客观地说,“土司”在明朝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一,崇山峻岭的西南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广大山区的社会管理还处于“部落式”的阶段,“土司”恰好适应这样的管理模式。

其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与内地差异较大,通过“土司”的“家族式”、“部落式”管理,有利于维护地方稳定。

在西南几省中,云南又是特殊中的特殊,因为这里除了地方土司以外,还设置有省一级的“大土司”,也就是电视剧《沐府风云》中的沐氏家族。

洪武时期,沐英率军平定云南,朱元璋考虑到云南地域与社会的特殊性,特事特办,特批沐英为西平侯(死后追封黔宁王,其子封黔国公,此后以黔国公袭爵),世代镇守云南。至南明时期,承袭爵位的沐氏子孙叫做沐天波。

这样一来,云南实际上是“一省两制”:既有全国通行的省、府(州)、县(卫)几级“流官”,又有部分地区设置“土司”,并接受世袭勋臣沐家的领导。

平地惊雷

张献忠流窜到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云南的神经高度紧张,各派势力也空前团结起来。黔国公沐天波、云南巡抚吴兆元、云南巡按吴文瀛整天忙得上窜下跳,调官军、“土兵”在云南、四川交界地区紧急布防。

所幸张献忠没有南下的意图,云南总算松了一口气。不过,令沐天波没有想到的是,张献忠没有入滇的兴趣,云南却平地起惊雷,阵脚自乱。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武定土司吾必奎发动叛乱,并先后攻占大姚、定远(今云南牟定)、姚安等地,气焰极其嚣张。负责领导土司的沐天波急调石屏土司龙在田、嶍峨土司王扬祖、蒙自土司沙定洲、宁州土司禄永命、景东土司刁勋等率“土兵”围剿叛军。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吾必奎很快就被强摁下去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其他土司纷纷返回原籍时,参与平乱的蒙自土司沙定洲居然赖在省会云南府(与昆明府县同城)不走了!

沙定洲往日深受沐天波的信任,因此这种异常的举动并没有引起沐天波的警觉。沐天波认为,沙土司不过是在山沟里待久了憋得慌,趁机向领导撒撒娇,赖在昆明享受几天再回去。

其实,沐天波只猜对了一半:沙定洲想在昆明享受不假,但他不是“暂住”,而是准备“落户”。

让沙定洲“落户”,沐天波怎么办?好办——滚蛋!

十二月初一,沙定洲在昆明发动叛乱,猝不及防的沐天波在龙在田、禄永命的护送下向西逃往楚雄。悲催的是,沐天波的母亲和老婆来不及跑掉,在一座尼姑庵中自缢身亡。

沙定洲占领昆明后,立即派兵向西追击沐天波,非置其于死地不可,却遭到金仓兵备道杨畏知的截击。“土兵”不是官军的对手,只得败退,沐天波暂时在楚雄安顿下来。

随后,沙定洲一面派兵攻取云南各地,一面对云南的“流官”威逼利诱,迫其归附。沙定洲还胁迫云南巡抚吴兆元向隆武朝廷上疏,诬告沐天波谋反,并提议由自己代替沐家接管云南。(天波反,定洲讨平之,宜以代镇云南。)

沙定洲担心隆武皇帝朱聿键看出破绽,又伪造大学士王锡衮(云南禄丰人,至昆明时遭沙定洲软禁)的印信,向隆武朝廷提供伪证。

由于距离太遥远,再加上自己又是“泥菩萨过河”,朱聿键没能力也没兴趣明察秋毫。隆武朝廷同意了沙定洲的无理要求,并发出“扫除沐天波”的谕旨。后来,事情的真相终于辗转传到福州,被忽悠的朱聿键深感鞭长莫及,实在是无可奈何,索性“置而不问”。

从此,除了沐天波控制着楚雄以西地区,云南大部已成为沙定洲的天下。

半路杀出个孙可望

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沐天波终于盼来了“救星”——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

孙可望,陕西米脂人,“屌丝”出身(一无赖子),早年跟随张献忠造反,因“狡黠善伺人意”,深得张献忠的喜爱,收其为“义子”,又封平东将军。除了孙可望以外,张献忠还收有安西将军李定国、定北将军艾能奇、抚南将军刘文秀三名“义子”。

崇祯十二年(1639年),接受“招安”的张献忠再次反水,率部入川,并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隆武二年(1646年),多尔衮派豪格、吴三桂率大军经陕西入川,清剿大西政权。十一月二十七日,正率部转移的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阵亡。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但与大顺军不同,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四位“义子”兼悍将很快便达成了共识:要想度过难关,必须加强领导。大家一致推举年长的孙可望为“盟主”,与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组成一个“领导集体”,率领危难中的大西军残部突出重围。(议推可望为主,凡事听其号令。)

新的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产生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哪里去?

由于豪格、吴三桂的攻势太猛,继续待在四川无异于送死,孙可望决定挥师向南,撤往南明辖区内兵力薄弱的贵州。

孙可望率四万残部从西充南下,经重庆府时遭遇南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凭借人多势众,孙可望率部冲杀南明军队防线,击毙主将曾英,顺利渡过长江天险。

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稍有喘息时机的孙可望在綦江集结部队,开始对大西军进行整顿。

这都什么时候了,逃跑还嫌腿短,哪有闲工夫整顿?

——其实不然,越是危难时刻,整顿越是必要。

大西军冲出了重围,但依然面临一个严重而迫切的问题:去哪里发展?怎么发展?

去哪里发展的问题,孙可望在掌权之初便已经解决了,答案是地处四川南面的贵州。现时的问题是怎么发展,具体地说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先说“举旗”问题,大西政权的旗号到底还要不要?

张献忠弃守成都率部转战时,曾给孙可望留下一个“政治遗嘱”:“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既然有张献忠的遗嘱,“举旗”问题应该有答案:取消大西政权,与南明政权合作。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大顺军残部投靠何腾蛟的遭遇,我们是见识过的。南明政权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始终视大顺军、大西军为“流贼”和“仇敌”。

合作?谈何容易!

尽管南明政权中不乏堵胤锡这样的开明政治家,但主流思想依然是“平寇抗清”。

“我本将心向明月”,朝廷却要代表明月消灭我。“归明”的道路,目前还走不通,大西政权的旗号有必要再打下去(不然只有打白旗了),但可以伺机灵活处理。

再说“路线”问题,主要是指治民政策方面。

张献忠在四川的统治争议颇多,清朝编撰的史料又多有污蔑、夸张之辞,什么屎盆子都往老张头上扣。不过,大西政权偏于严酷、残暴的统治却是不争的事实,四川百姓遭遇的劫难也是耸人听闻的。大西军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孙可望认为必须改弦更张,采取亲民的政策,注意笼络民心。

最后是目标问题。

这个问题不难,张献忠的“政治遗嘱”说得很清楚——“毋为不义”。说得直白一点,所谓“不义”就是向清军投降。所以,大西军不能投降,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投降!

綦江整顿虽然短暂而仓促,但对于危难中的大西军,乃至对全国的抗清形势,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豪格穷追猛打,孙可望迅速从綦江南下,抵达四川遵义府(今属贵州),一路上“秋毫无犯”,深受百姓欢迎,綦江整顿初见成效。

随后,孙可望率大西军渡过乌江,进入贵州境内,并一举攻克省会贵阳,贵州按察使张耀、布政司参议曾益、都指挥使陈瑞征逃往定番州(今贵州惠水)。二月十二日,艾能奇率部攻克定番,南明在贵州的官方势力被摧毁。

在明朝时期,贵州地盘并不大,今天的遵义、毕节、威宁等地当时都属于四川管辖,而且南明在贵州的兵力极其薄弱。孙可望占领贵阳,很大程度上已经控制了贵州。

更重要的是,豪格一路追到遵义,连乌江都没过,直接“班师凯旋”了。——孙可望不是在贵阳吗,怎么能“凯旋”呢?

不是豪格不想继续打,而是没法打。——四川多年战乱,再加上张献忠胡搞,经济生产破坏相当严重,清军的后勤补给极其困难,总不能让几万大军饿着肚子打仗吧?

豪格撤回北京,吴三桂撤到陕西汉中,留下王遵坦、李国英俩人镇守四川,孙可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

正当孙可望准备立足贵州、谋求发展时,西面的云南来了一个人,让孙可望改变了初衷。

这个人是云南石屏土司龙在田派来的使者。崇祯时期,龙在田的“土兵”曾被朝廷调到湖北襄阳、郧阳一带“剿贼”。张献忠在谷城接受“招安”后,与龙在田来往密切。如今云南陷入混乱,龙在田得知大西军南下贵州,自然想到派人来搬救兵。

使者向孙可望介绍了云南近年来的情况,从吾必奎叛乱到沙定洲叛乱,云南实际上已经陷入内乱之中,迫切需要大西军出手相助。

孙可望得知云南的情形,敏锐地感觉到大西军可以在云南建立更加稳固的根据地。云南地域广阔,位置偏远,比狭小的贵州要好得多。

打定主意之后,孙可望一面派间谍进入云南探查,并四处散布假消息,声称沐天波夫人焦氏的家族武装不日将入滇复仇,一面紧锣密鼓地进行出师前的准备。

由于孙可望打着“焦氏复仇武装”的旗号,云南人信以为真,“延颈望之”。从贵阳开赴云南,大西军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云贵人民深信,一路俱如此传播,故贼兵所至,悉开门降,长驱而来,全无梗阻。)

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二十五日,孙可望率大西军攻克平彝(今云南富源),进入云南境内。跟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西军相比,云南的“土兵”充其量就是“民团”,孙可望一路势如破竹,二十九日便进抵曲靖府,俘获已归附沙定洲的云南巡按御史罗国献。

攻克曲靖,昆明的东大门洞开,但孙可望并没有贸然进攻,而是折向滇南,直捣沙定洲的老巢阿迷州(今云南开远),一下子干掉沙定洲调来的一千多援军。

归功于间谍的虚假宣传,云南人深信孙可望的部队是焦氏的家族武装。“三人言虎”,再加上孙可望放着眼前的昆明不打,却轻车熟路地打阿迷州(其实是龙在田派人做的向导),让沙定洲也对这支大军的“焦氏家族武装”的身份深信不疑。

沙定洲认定对方确实是来复仇的,而且熟悉云南的地皮,否则怎么可能一进门就打阿迷州。既然来者不善,沙定洲决定暂避锋芒、走为上计。四月十八日,沙定洲弃守昆明,逃回蒙自。

大学士王锡衮被准备逃跑的沙定洲剁了,“识时务”的吴兆元保住了老命,继续留在昆明,准备迎接新主子。但是,嗅觉灵敏的吴兆元很快就发现不对劲,到云南平乱的不是什么“焦氏家族武装”,而是几年前自己跟着沐天波千防万防的大西军!

真是防不胜防,大西军竟然趁乱入滇。

醒悟之后,吴兆元头都大了:龙在田,你个王八蛋,这不是招虎赶狼吗?

吴兆元想“剿贼”,但苦于手下无兵,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四月二十四日,孙可望率大西军经宜良进入昆明。

兵不血刃占据昆明,孙可望开始推行新策略:平叛、剿顽。

——平叛,当然是消灭盘踞在蒙自的沙定洲势力。这是必须的,不然咱大老远到云南干吗来了?

——剿顽,目标是暂避在楚雄以西的沐天波、杨畏知势力。这就有点无耻了,人家龙在田是请你来平乱的,不是请你来添乱的,这不是趁火打劫吗?

孙可望管不了这么多,请神容易送神难,我就待这儿了!云南以前是谁的我不管,反正我是从沙定洲手上夺来的,那就是属于我的战利品。你想咋地?你敢咋地?

龙在田自食其果,吴兆元有苦难言,云南在一夜之间被大西军砸了场子。

五月二十二日,李定国率部占领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准备清剿沙定洲盘踞的蒙自。偏偏事不凑巧,虽然吴兆元、龙在田不敢动,却不乏胆子肥的,昆阳知州冷阳春、晋宁举人段伯美发动武装政变,直逼驻守昆明的孙可望。李定国赶紧撤回昆明,于六月二十三日将其平定。

李定国向南进剿时,刘文秀也统兵从昆明北上,经富民夺取武定、禄劝等地,又向西占领鹤庆、丽江、剑川,对沐天波、杨畏知的北面构成威胁。

八月,孙可望亲自率军西征,在禄丰击溃云南官军,活捉杨畏知。

杨畏知是陕西宝鸡人,跟孙可望算是老乡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孙可望想跟杨畏知好好谈谈。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谈话一举扭转了全国的抗清形势,并因此载入史册。

意义很重大,但谈话本身却很简单。

孙可望对杨畏知说:我率军入滇是来剿贼的,也希望跟你们合作抗清。(闻公名久,吾为讨贼来,公能共事,相与匡扶明室,非有他也。)

这话的真实性明显有水分,要换作何腾蛟、瞿式耜,恐怕早骂起来了:你说你是来剿贼的,那你打我干什么?合作?合作个屁!

幸运的是,杨畏知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他对所谓的“流贼”并没有偏见。既然对方主动提出来合作,自己又成了俎上之肉,为什么还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死搬教条活受罪呢?

合作没问题,但该讲的原则还是要讲的。杨畏知向孙可望提出了“约法三章”:“一,不得仍用伪西年号;二,不得杀人;三,不得焚庐舍,淫妇女。”

后两条没问题,孙可望在綦江整顿时已经这么干了。第一条看似不可能实现,但孙可望在綦江整顿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如今时机成熟,可以答应这个条件。

双方成交!

孙、杨盟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当前,为混乱中的云南翻开了新的篇章,更在于几年之后,为“逃跑帝”朱由榔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让濒临覆灭的永历政权得以继续苟延残喘。当然,此时的孙可望、杨畏知还想不到这么远。

杨畏知实际上代表了沐天波,因此孙、杨达成盟约,促成了云南“大佬”沐天波接受孙可望的领导。九月,刘元秀率军进抵永昌(今云南保山),以“共扶明后,恢复江山”为原则,与据守滇西的沐天波达成和解协议。

混乱多年的云南,终于尘埃落定。

建设抗清根据地

孙可望出身卑微,多年来追随张献忠出生入死。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深受张献忠器重的孙可望直接参与了政权的日常管理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执政经验。

事实证明,孙可望虽然大老粗一个,但他不仅是名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是一名治世能臣。

出于建设“抗清根据地”的需要,孙可望开始施展拳脚,大刀阔斧治理云南。

——政权建设方面。

虽然没有得到永历朝廷的正式承认,但孙可望履行“不得仍用伪西年号”的承诺,采取“建国不建统,纪年不纪号”的方针,为将来与永历政权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个基本原则,沐天波以及云南官员的安置就比较顺畅了。沐天波的爵位保留,名义上继续领导汉族“土司”,杨畏知、王应龙等前明官员均得到委任。

搭好了架子,孙可望开始整顿吏治,总方针是在綦江整顿时定下的亲民政策。

要想将云南建设成为稳固的后方基地,就必须争取民心。要想争取民心,就必须确保官吏勤政为民。

在这个过程中,被委任为“工部尚书”兼“巡按”的王应龙起到了突出作用。他领导“纪委”(巡按衙门)长年累月巡察各地,惩治贪腐,为百姓伸冤鸣冤,民望极高。

值得一提的是,孙可望还有一项超乎寻常的政策“许地方头人起诉”。说直白一点,热烈欢迎底层“屁民”的“有组织上访”,既不拦截也不关押,甚至“妄诞之言亦不深究”。一时间,贪官惊慌失措,百姓欢欣鼓舞。

——军事方面。

和平解决滇西以后,云南大部已在孙可望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沙定洲还控制着阿迷州、蒙自,同样顽固的土司禄万亿、禄万兆控制着东川(今云南会泽)。

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孙可望派艾能奇率军征伐盘踞东川的土司禄万亿、禄万兆。但是,能征善战的抚南将军艾能奇却在阴沟里翻了船。大军距东川三十里时,遭遇土司埋伏,艾能奇中毒箭意外身亡。孙可望痛失一员猛将,另派精兵讨伐,总算拿下了东川。

七月,李定国、刘文秀南征阿迷州、蒙自,将负隅顽抗的沙定洲团团围困。

云南本来就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沙定洲固守的蒙自就更惨了,别说什么粮食储备,吃了上顿能有下顿就很不错了。

这么一个状态,哪里经得住围。不过十几天的时间,缺吃少喝的沙定洲饿得前胸贴后背,扶着墙出来了:我投降,给口吃的成不?

十月,酒足饭饱的沙定洲在昆明被处死。

云南安定了,孙可望又在边境设防,“凡可以入滇之路,悉扼守之”。在云南内地,孙可望加紧招募新兵,开展军事训练,严肃军纪,做好抗清斗争准备。据史料记载,孙可望当时“拥兵三十余万,家口倍之”,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抗清队伍。

——经济方面。

建设“抗清基地”,光有军队不行,士兵也是人,是人就得吃饭!

云南属于高原山区,可耕种的土地不多,生产关系和耕作方式又比较原始,因此粮食产量不高。再加上几年的战乱,农业生产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很难支撑几十万大军的粮食补给。

考虑到云南的底子太薄,孙可望结合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大力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主要采取的政策包括:

其一,重新划分土地,同时照顾地主、农民的利益,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条政策看似不起眼,但作为农民起义军,能如此顾全大局,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二,保护民间贸易,铸造铜钱,取代原始的贝币。云南是产铜的,但全被朝廷拖走了,再加上地处偏远,百姓普遍使用极其原始的贝币。铜钱的使用,为工商业的繁荣和云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奠定了基础。

其三,按照“官一民九”的比例收取赋税,这在全国是最轻的。如此低的税率,怎么养得起几十万的军队?孙可望还有办法——井盐官营。云南出产井盐,孙可望建立了专门的盐税司进行管理,每年的收入在十万两以上,再加上赋税和铜矿的收入,足够了!(当然不是按照弘光四镇的算法。)

——社会管理方面。

云南民族众多,而且信息闭塞,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还比较封闭,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争取云南的民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民心。

因此,孙可望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在服从领导的前提下,继续维持“地方家族式土司武装自治”的现状。孙可望对少数民族没有偏见,主张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还带头刻印佛经。另外,孙可望还扬长避短,发挥“土兵”的优势,组建山地兵、象阵等特殊兵种。

孙可望虽是一介武夫,但拿枪杆子的人并非全是藐视拿笔杆子的。在孙可望看来,抗清事业光靠军队是不行的,必须争取广大知识分子的参与。

云南局势稳定后,孙可望决定“开科取试”,发掘人才,并尊崇孔子,以此争取地主士绅阶层的支持。

在孙可望的治理下,偏远贫弱的云南堪称“世外挑源”,呈现出一片安宁祥和的局面。《明末滇南纪略》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永历三年(1649年)元宵节,昆明“大放花灯,四门唱戏,大酺三日,金吾不禁,百姓男妇入城观玩者如赴市然”。

这一派堪比“太平盛世”的景象,与永历政权治下的兵荒马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归功于大西军,归功于孙可望等人!

你不配!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成了天下大乱中的“世外桃源”,应该承认孙可望功不可没。但是,云南的繁荣,也让孙可望渐渐忘乎所以,与李定国、刘文秀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张献忠跟李自成一样,还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便意外阵亡。李自成好歹还有儿子(但也没什么用),可张献忠在弃守成都之前,早把老婆、儿子一起给剁了。

老板死了,“富二代”也被他爹干掉了,几万大西军还在,到底听谁的?情况危急,大西军将领来不及多想,儿子没了还有“义子”,咱们听“义子”的。

麻烦的是,张献忠收“义子”居然也搞“批发”,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四个都是,这可咋办?前面说过,大西军将领最后拥立孙可望为“盟主”。

不过,“盟主”不等于“老板”,充其量是个“召集人”。战乱时期,大家忙着跑路,顾不上搞权力斗争。一旦平定下来,孙可望便暗中“偷换概念”,从“盟主”摇身一变,做云南的“土皇帝”。

李定国、刘文秀显然不服气:无论是当年做将军,还是后来自己封王,咱们都平起平坐,只是方位不同(平东、安西、定北、抚南),凭什么你就高人一等?当我们俩不存在?

孙可望渐渐发现,摁住云南不容易,想摁住李定国、刘文秀两个知根知底的“老搭档”更是难上加难!

尽管云南一片歌舞升平,但统治层的矛盾陷入了僵局,三个人都有掌握大权的资格,总不能搞“轮值主席”吧?孙可望敏锐地感觉到,如果不能迅速破解这个危局,等到手下的将领“选边站队”,云南极有可能不战自乱。

除此之外,孙可望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当初跟他订立盟约的是杨畏知、沐天波,这俩人不过是前明的地方官员,并不代表朱由榔的意见。孙可望盘踞云南,永历朝廷并没有表态承认,那么云南到底是哪一家的地盘?

笑话!这也是难题?没人承认,咱乐得自己做主!——真是这样的话,孙可望的麻烦更大。俗话说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姓朱的人另立中央都要被“群起而攻之”,更别说孙可望了,这不是欠揍吗?如果遇上一个爱管闲事的前明遗老,完全可能以“剿逆”的名义,串通李定国、刘文秀把孙可望给办了!

麻烦太多,关系太复杂,看上去千头万绪,其实想破解这个僵局也并非难事。孙可望需要的,不过是永历朝廷给个名分,而且高于李定国、刘文秀。

有了名分,孙可望便能理所当然地领导李定国、刘文秀,他们想造反也缺乏舆论支持。有了名分,孙可望便能顺理成章地继续治理云南,还能向四川、贵州等地招揽同盟军。

一纸“委任状”,所有难题全盘搞定!想到这一点,孙可望不禁豁然开朗。

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孙可望派杨畏知、“户部侍郎”龚彝前往肇庆,联络永历朝廷,并为自己请封“秦王”,为李定国、刘文秀请封侯爵。事关重大,孙可望对这两位前明官员不怎么放心,又派心腹潘世荣、焦光启一同前往。

对于永历朝廷而言,一纸“空文”换取云南一省,还有几十万的抗清队伍。这笔无本万利的生意,简直是千载难逢!

但是,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笔本应实现“双赢”的完美交易,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肇庆引发了轩然大波!

四月初六,杨畏知、龚彝抵达肇庆,将孙可望的请封书递了上去,引起朝堂一片哗然!与往日的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不同,此次朝议,群臣的意见高度一致:你不配!

客观地说,孙可望的嘴张得太大,“破格”破得实在是太离谱。

其一,在明朝,给活着的异姓封王没有先例。

二百多年来,明朝的异姓王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元勋,而且全都是死后追封的。

其二,“一字王”与“二字王”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按照封王的惯例,“一字王”一般封给直系皇亲的,如福王、桂王等,还有朱元璋的老外公和老岳父(俩人早在朱元璋做皇帝前就挂了)。旁系皇亲只能是“二字王”,如靖江王、郧西王等。追封开国元勋也都是“二字王”,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

其三,在明朝的“一字王”中,“秦王”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明朝的第一任“秦王”是朱元璋的第二子朱樉,受封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明太祖所封二十四亲王中居长。“秦王”就藩西安,一直传到第十四任的朱存枢,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李自成的大顺军俘获,后来下落不明。秦王不仅是明朝的亲王之首,而且传袭时间仅次于靖江王,达到二百七十三年之久。

难怪举朝震惊,这哪里是“请封”?直接让朱由榔给你孙可望腾位置得了,何必这么委婉?

请封之争

尽管群臣一致反对,表面上的理由也都是这种“破格”实在太离谱,暗中其实是“魑魅魍魉,各样心肠”。根据大臣所处的立场,大致可以分为“中央系”、“广东系”、“贵州系”,其他人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比如忠贞营的高一功也以“不公平”为由提出反对,纯属跟着瞎起哄。

——“中央系”以大学士瞿式耜、严起恒、文安之为代表。

相对而言,这一类官员提出反对,目的比较单纯。他们秉承儒家“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观点,认为“祖制”的权威关乎政权的合法性,绝不可破格,更别说如此离谱的破格了。

另外,对“流贼”出身的孙可望有“阶级成见”,也是他们的一贯作风。给穿马甲的“流贼”封王?没睡醒吧?

——“广东系”以李元胤、金堡、袁彭年为代表。

在他们看来,封孙可望什么爵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招揽实力雄厚的孙可望,“广东系”对永历朝廷的控制力必然会减弱。因此,他们不仅反对孙可望封“秦王”,而且反对册封任何爵位,要求朝廷不跟孙可望发生任何关系。金堡也不嫌手酸,七次向朱由榔上疏,力陈“可望贼也,不可以封”。

——“贵州系”也就是皮熊、王祥两个人。

孙可望率军进入云南后,皮熊趁机“收复”贵阳,王祥则盘踞四川南部的遵义。天高皇帝远,两人悠哉游哉做起了土霸王。

他们担心,一旦孙可望得到永历朝廷的承认,势必会有恃无恐地扩张到贵州、遵义一带,自己的逍遥日子将宣告终结。因此,皮熊、王祥不希望做“牺牲品”,他们跟“广东系”一样,反对永历朝廷跟孙可望扯上关系,强调“可望容虽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为所愚”。

唯一有些妥协态度的是翰林院编修钱秉镫。他认为,孙可望请封,正是瓦解大西军的大好时机。永历朝廷可以通过封爵,借机离间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的关系,令其阵脚自乱、不攻自破,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什么玩意儿啊?一丘之貉!

杨畏知虽然是孙可望派来的使者,但作为前明官员,内心还是向着永历朝廷的。听到大臣如此群情激奋,杨畏知也讲了几句实在话:孙可望主动请封,那是给你朝廷面子。他要是来硬的,你们哪一个扛得住?(可望固盗之渠也,曏者屠毒海内,庙社凌夷,今一旦投诚向义,岂朝廷威德所能制。)

杨畏知认为,朝廷以“虚名”,换孙可望的忠心,这也是时势需要、迫不得已。如今都混到这个地步了,还捏着“祖制”不放。“祖制”能当饭吃还是能退敌?(夫法有因革,势有变通。今土宇非昔,百务俱隳,而独于区区封议,必欲执旧法以绳之邪?)

老杨言辞恳切,但各怀鬼胎的大臣们依然不为所动。由于封王的阻力太大,杨畏知又不希望朝廷跟孙可望闹僵,决定退而求其次,为孙可望请封公爵,为李东国、刘文秀请封侯爵。好歹让孙可望达到了“高人一等”的目的,回去也能有个交代。

虽然还是有人一如既往地反对,但价格还算公道,也有先例可循(刘承胤、李成栋、陈邦傅都封过“公爵”),阻力明显小很多。

最后,朱由榔一锤定音: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赐名朝宗,李定国、刘文秀为列侯,委派大理寺卿赵昱与杨畏知、龚彝一同入滇宣诏。

“请封”之事看似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但有一个人觉得不对劲。

谁呢?

从湖南败退下来的堵胤锡!

根据多年与“流贼”打交道的经验,堵胤锡预感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孙可望进入云南以后,已经自己给自己封了王(平东王),此时向永历“请封”,不过是给个面子,再讨个名分。你给与不给,他那顶王帽就在那里,不高不低。

如今杨畏知出个馊主意,永历朝廷照准,甩了一顶“景国公”的帽子过去。孙可望摘“平东王”的帽子容易,脸往哪儿搁?这不是逼着孙可望翻脸不认人吗?

为了挽回事态,堵胤锡以“送行”的名义,先稳住潘世荣、焦光启两位孙可望的心腹,接着紧急向朱由榔上密疏,坦陈其中的利害关系。

堵胤锡建议,既然群臣认为“秦王”的封号太离谱,那就退一步,封个“二字王”也行,否则这事没法了结。万一孙可望狗急跳墙,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

堵胤锡发话,朱由榔多少还是听得进去的,当即作了批示,改封孙可望为“平辽王”。诏令一出,举朝又是一片哗然,对准堵胤锡一顿炮轰。其中,“广东系”的金堡最为卖力,当面指责堵胤锡:“滇与忠贞皆国仇也,厥罪滔天。公大臣,偏欲与此辈交结,何意?”前面说过,堵胤锡替何腾蛟背了黑锅,愤然从肇庆出走,最后死在浔州,其实跟这件事也有直接的关系。

饱受攻讦的堵胤锡不计个人得失,极力挽回了“请封”可能引发的危机。但永历朝廷的乱局积重难返,实在不是一两位杰出的政治家能够改变得了的。

堵胤锡尽力了,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为孙可望封了王,可事情偏偏坏在陈邦傅这个十足的混蛋身上。

浑蛋!陈邦傅!

孙可望请封“秦王”,朝堂一片反对之声,驻守南宁的陈邦傅却举双手赞成。

奇怪了,这跟陈邦傅有什么关系?他是独具慧眼,还是想哗众取宠?——都不对!陈邦傅真实的想法,是玩一出“西风压倒东风”的把戏。

从永历二年(1648年)九月起,陈邦傅就在跟徐彪争夺南宁,处于下风的陈邦傅想到了流落在两广境内的忠贞营。在李锦、高一功的帮助下,徐彪渐渐被摁了下去。

陈邦傅如愿以偿控制了南宁,但很快就预感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请神容易送神难。忠贞营决定秉承“帮人帮到底”的“雷锋精神”,受人之请、终人之事,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两广虽大却无家可归,索性赖在南宁不走了。

陈邦傅抑郁了:搞什么飞机?摁下一个爷,怎么又冒出两个爷?

在永历政权的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忠贞营,就凭陈邦傅的身板,连徐彪都揍不过,更别说跟忠贞营对着干了,想死也不必找这么惨的死法。

撵不走又打不赢,怎么办?陈邦傅看中了孙可望。

首先,孙可望实力雄厚,忠贞营不是对手。

其次,孙可望占着云南这么大的地盘,对南宁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因此,借孙可望拱走忠贞营,确实是一条妙计!

接下来的问题是:孙可望又不是你陈邦傅的干爹,凭什么替你撑腰?

——但凡有欲望,一切皆有可能!

虽然杨畏知、龚彝等人是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从昆明启程,前往肇庆“请封”的,但孙可望做“秦王”的想法,早已传得沸沸扬扬,让准备“行贿”的陈邦傅发现了机会。

这年正月,陈邦傅派胡执恭带着伪造的“秦王”敕书和大印,前往昆明面见孙可望。胡执恭抵达昆明时,杨畏知等人还在前往肇庆的路上。

永历朝廷的“请封之争”尚未开始,孙可望便已经拿到了“秦王”的敕书和大印。陈邦博这娄子捅得也太大了!

尽管陈邦傅的“假证”做得足以乱真,但孙可望一眼就看出是假的:

——按行程计算,老杨应该还没抵达肇庆。敕书这么快就来了,杨畏知是神行太保,还是朱由榔未卜先知?

——既然同意“请封”,老杨为什么没有一起回来?

孙可望不傻,但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错就错”。究其根源,除了“秦王”的诱惑力太大以外,在孙可望看来,永历朝廷应该不会傻到拒绝做这笔“双赢”的生意。

于是,孙可望正儿八经地接下了敕书和大印,并遍告全滇,放假三日,以示庆祝。

不久,前往肇庆的杨畏知、龚彝回来了,带来的是永历朝廷正式颁发的敕书和大印,不过不是“秦王”,而是“平辽王”。

孙可望心知肚明,却故意装傻充愣。杨畏知率先揭发,说胡执恭的“秦王”敕印是假的。胡执恭此前已经接到陈邦傅传来的消息,但没有提及堵胤锡密奏请封之事。面对杨畏知的责难,胡执恭也不示弱,说我带的敕印确实是假的,你手上的也不真,朝廷明明册封的是“景国公”,哪儿冒出来的什么“平辽王”?

先是“秦王”,现在又是“平辽王”,背后居然还有一个“景国公”,昆明舆论一片哗然!

孙可望想到了胡执恭的敕印是假的,也清楚杨畏知带回来的是真家伙,却万万没有想到,永历朝廷准备甩给自己的帽子居然是区区“景国公”!孙可望怒了:到底是打发叫花子,还是把我当猴耍?

如今,全云南都知道自己得到“秦王”的册封,假也放了,酒也喝了,最后竟然是整错了,孙可望这回丢人丢大了!

乌龙球是永历朝廷踢出来的,孙可望懒得理这些烂账,当场将杨畏知、胡执恭羁押入狱。被“戏弄”的孙可望咽不下这口气,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又派人带着“秦王”、“平辽王”的敕印,一齐交回肇庆。——到底怎么回事?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孙可望的使者一到,永历朝廷又炸开了锅。金堡一如既往地反对任何名分的封爵,瞿式耜也冒了出来,揪住书信中的一些“不敬之辞”大作文章,说孙可望贼性不改。倒是马吉翔比较“务实”,提议封孙可望为“澂江王”。马吉翔的话,朱由榔一向照准,但使者不敢接招。——谁愿去送谁去送,我还没活够呢!

又有人提出一个方案:在“秦”字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字,封“二字王”。这个方案比较靠谱一点,但还是难以达成共识。

时间过去了大半年,“请封”的事情还是没有一个结果。

解铃还须系铃人,争论因孙可望而起,他觉得继续这样僵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便派“御史”瞿鸣丰入朝,抛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用原宝,但求上加敕书一道”。

也就是说,朝廷只需要出一道“秦王”的敕书,孙可望还是使用“平辽王”的大印。孙可望有了“秦王”的敕书,对云南有个交代,不至于太丢人;永历朝廷不发大印,可以认为孙可望就是“平辽王”。

“一王各表”,双方都有一个台阶下。

操蛋分子陈邦傅一阵瞎搅和,“秦王”的册封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王各表”,也是比较务实的办法,孙可望还是很有诚意了结这场纷争的。

但是,严起恒、杨鼎和(时任兵部尚书)等人的态度极其顽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妥协。不仅如此,朝廷还册封贵州军阀皮熊为匡国公,川南军阀王祥为忠国公,要求两人“严防滇寇”,既给孙可望难堪,也是向云南摊牌。

永历朝廷翻脸,孙可望也不示弱:不给是吧?老子还不要了!咱们走着瞧!

同类推荐
  • 唐裘

    唐裘

    只要能穿越,就已经稳赚不赔了,所以就没有必要那么害怕皇上了。。。。。。
  • 皇宋锦绣

    皇宋锦绣

    宋朝在文治上面做到了顶峰,诞生了无数可以铭刻到历史上的人物,大文豪,政治家,圣人,军事家,却被蛮族攻破,历史沉沦。穿越本应该死掉的仁宗二子,改变必死的命运,改变将靖康之耻,系统在手天下我有,看一介皇子如何,祛除弊政,强悍自身,追亡逐北,一统天下。
  • 大汉新帝

    大汉新帝

    特种大队刘瑞诡异穿越到了大汉朝,这厮天生贱人,转眼就当了土匪,当然是只抢富人和官银子,劫富济贫。转眼就做了军阀和朝廷对着干上了。转眼……江山美人转眼都在手中。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大宋王爷下南洋

    大宋王爷下南洋

    天潢贵胄,凤子龙孙,出生显赫的大宋齐王殿下,竟然舍弃与身俱来的富贵,爱上了变幻莫测、杀机四伏的海洋。
  • 试练东汉

    试练东汉

    学历史的张易穿越东汉后,发现历史被人篡改了。本该八岁就被毒死的质帝刘缵,现在已经登基二十七年,历史上的桓灵二帝消失了。在这阶级等级森严的年代,凭空冒出来的张易,完全是黑户口,怎么才能跻身朝堂呢?各位看官,且看张易手段。
热门推荐
  •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将主要讲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身边经济事,以那些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消费、职场、情感、理财、博弈、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事例为切入点,并和大家一起来分析解读这些事例后面隐藏的经济学现象和经济学原理。
  • 舔狗玩脱了

    舔狗玩脱了

    这是一个舔狗的故事,一遇绿茶误终身,绿茶要衣服买,要钱给,要啥给啥,绿茶给物收给钱收,除了和舔狗不结婚绿茶舔狗该做的都做了,舔狗也算纵横情场经验老到为什么会和绿茶纠缠不清没有及时收手是绿茶段位太高还是舔狗不愿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舔到了最后一无所有?而绿茶呢结局又怎么样,绿茶有多个舔狗是怎么样应付的,是如何让舔狗心甘情愿的付出所有的呢
  • 亿万帝豪的绝宠小甜心

    亿万帝豪的绝宠小甜心

    小时候她缠着他要跟他玩,他说,胖妞滚远点!多年后她再次出现把他玩的团团转,当他对她渐生好感而欲罢不能的想好好爱她,她却说,混蛋!给我滚开!他竟死缠烂打还软硬兼施向她求婚……“你随时可以回来,这是我对你的承诺。你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会娶你!”温言风说着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尖,“这是我对那个小胖妞的承诺。”“那也要看她愿不愿意嫁给你!不过……温言风,你确定你下一次还能认出她来吗?”云晚歌笑着看着他问。
  • 大隐于廷

    大隐于廷

    属于历史日常无限流,有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状元,有武秀才,武举人,武状元,有佛,有道,有妖精,有武者。穿越过来,只为活得轻松和舒坦,隐居幕后,大隐于朝廷。
  • 泡泡大作战

    泡泡大作战

    《简介》胡编乱造真好笑,没有书看自己造。作品简介不会写,凑够字数就成帖。剧情老套文笔烂,打发时间凑合看。各位看官请注意,本书内容是放屁。
  • 三界最强天帝

    三界最强天帝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里有神与仙的神话,有佛与魔的传说,更有妖与兽的故事。千年之前,紫皇天帝遭遇暗算,千年之后,他以一丝残魂依附在一个叫杨凡的少年身上重生,开启了一段新的传奇故事。
  • 跌打损伤方

    跌打损伤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守护甜心之紫蝶血梦

    守护甜心之紫蝶血梦

    神秘少年,黑色,暗夜之黑,蓝色长发随风飘动,他拥有一双冰蓝色的眼眸,冰之蓝色,极浅极淡的蓝色,隐隐散发着一层幽幽的光芒,极致蛊惑,月光淡淡的洒在他的脸上,或深或浅的勾勒出他完美的轮廓。
  • 穿越之养儿防老

    穿越之养儿防老

    秦梅是二十一世纪大厨,虽因车祸死去。介意外穿越到古代农村成了小寡妇,身边还有可爱儿子。看秦梅如何当爹当娘的,又如何带可爱儿子发家致富。
  • 冥婚来袭:鬼夫狠凶猛

    冥婚来袭:鬼夫狠凶猛

    生于九阴之时的我根本不信这世间有鬼物,所以在鬼节那日我才敢加班到凌晨。谁知点背的我真就撞到了灵异事件,撞鬼就撞鬼这也就算了,谁知道我的一句“我要嫁给鬼王天天收拾鬼。”结果我就真的一不小心嫁了,不过嫁的不是鬼王。撞鬼桥,饮鬼血,结冥婚,从此我便过上了与桃木剑,五帝钱各种符咒结缘的日子!可谁能告诉我,这些东西为什么对这只鬼一点用都没有,他还是会夜夜爬上我的床?我简直欲哭无泪,想死却又不敢死。可为什么每当我遇到危险的时候,他都犹如谪仙一样出现在我的面前,霸道的把我护在怀里,用那来自冥狱中阴冷的声音说:“游魂野鬼若敢动瑶儿一分,我必让他魂飞湮灭消失在这三界六道之中。妖界若敢动瑶儿一分,我必血洗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