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20)
(病因)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吓等)或体虚等因所致。古谓:自汗阳虚,气虚为多,盗汗属阴虚,阴虚火旺为多。
(症状)自汗、盗汗。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则自止为盗汗。或遇精神经紧张时汗出尤著。病多缠绵难愈。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5及其两侧和上、下腹正中线(任脉),手掌区。
治法:用刮痧法。用补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于胸1~5及其两侧轻刮7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下腹正中线及手掌区。每日1次。
主治:自汗。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屡效,久治效佳。若配合五郁散敷****,则效果尤佳。方药详见《百病中医膏散疗法》。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神阙、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百会。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拭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主治:盗汗。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一般15次左右即获痊愈。
配穴方三大椎、膈俞、心俞、膏肓、复溜、阴郄。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治大椎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用补法刮治后5穴。每日1次。
主治:盗汗。
附记:程功文经验。一般1次见效,最多15次即愈。若配合外治方敷脐,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四肺俞、脾俞、脾俞、肾俞、气海、太渊、鱼际、间使、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肺俞、脾俞、肾俞,再刮腹部的气海穴,然后刮上肢部的间使、太渊、鱼际,最后刮下肢部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自发性多汗症。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多效。
便秘
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症。
(病因)多因排便动力缺乏或津液枯燥所致。如年老体弱,气血双亏,津液不足;或肾阳虚惫;或忧愁思虑,情志失畅,日久伤脾,脾运功能低下,或过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或食入太少,水分缺乏,食物缺少纤维素;或多次妊娠,过度肥胖和怀孕等造成腹肌衰弱,分娩后肛提肌衰弱;或缺乏定时排便习惯,形成排便反射等因素,而致发本病;或由宿疾继发所致。
(症状)大便秘结不通,时发时止或排便艰涩不畅或干燥坚硬,状如羊屎。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骶椎及其两侧,尾椎端,脐侧区,下腹部,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再重点刮骶尾椎及其两侧刮治5行,手法力度中等,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点揉长强穴数下,然后轻刮脐侧区、下腹部、膝弯区,刮后再用手掌面贴腹,右上左下,绕着脐眼按摩数十次。每日1次。
主治:便秘。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多治效佳。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足三里、中极、气海、大肠俞、承山、天枢、上巨虚、关元。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主治:习惯性便秘。
附记:金春乐经验。多1次见效,久治(一般1个月左右)即愈。
配穴方三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次髎、天枢、大横、腹结、中极、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加灸法。上述穴位,每次选用4或5个穴位即可,交替使用,亦可全用。均用补法在上述穴位皮区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并用艾条各悬灸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大便虚秘(肠弛缓症)。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四脊柱两侧,下腹部脐眼直下之中线和天枢(双)直下之侧线,下肢(胫骨)外侧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并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下腹部3线,下肢外侧及膝弯区。每日1次。
主治:顽固性便秘(肠狭窄症)。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久治(一般1个月以上)效佳。
配穴方五分4组:一为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大椎、内庭;二为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太冲、阳陵泉;三为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四为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关元、气海、神阙。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大椎穴,再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然后刮腹部天枢穴,最后刮足部内庭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然后刮下肢部阳陵泉,最后刮足背部太冲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至气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及下肢外侧足三里。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第4组先刮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神阙至关元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刮后灸肾俞、神阙、关元穴各4壮。
主治:便秘(第1组主治热秘,第2组主治气秘,第3组主治虚秘,第4组主治冷秘)。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第4组刮后加灸3穴,是笔者临证加治。
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的一种急性病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病因)一般分器质性和功能性2类。前者多因蛔虫、食团、肠套叠等因所致,后者多因肠麻痹或肠痉挛等因所致。
(症状)腹部绞痛,呕吐(呕吐物常含有胆汁和粪便)、无大便、****不排气,听诊或可闻及尖锐的肠鸣音。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上、下腹(中脘至中极)正中线,小腿外侧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再重点刮治腰骶椎及其两侧,用泻法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下腹正中线、小腿外侧区、膝弯区。手法力度中等。每日1次。
主治:肠梗阻。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证常配合药物治疗(病因疗法),两法并治,较单一疗法为优,疗效尚属满意。具体方药可详见《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可供随证选用。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神堂。配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内关。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每日1次,仍继用补法刮配穴(或去内关加中极、气海、大肠俞、三焦俞、承山、上巨虚)。
主治:肠梗阻。
附记:金春乐经验。多1次见效,10次左右即愈。
配穴方三脾俞、胃俞、焦俞、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解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再刮腹部中脘、气海、天枢,然后刮上肢前臂内关,最后刮下肢部足三里、解溪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主治:肠梗阻。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
膀胱麻痹
膀胱麻痹古称“癃闭”、“遗溺”。
(病因)多因体质虚弱,房劳过度,损伤肾气,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或因脑、脊髓、膀胱、盆腔疾病,或产后、手术后等所引起。
(症状)见症视麻痹部位而异,如膀胱压缩肌麻痹则排尿困难、膀胱充盈、小腹胀满;括约肌麻痹则尿淋漓而出;若两部均发生麻痹则小便长流,或随因伴有不同兼证。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与异常发现的部位,下腹部,并根据其他症状的某些部位,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5行与异常发现的部位,刮至(手法力度中等)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下腹部及患者主诉症状的某些部位和膝弯区。每日1次,5次为1 个疗程。
主治:膀胱麻痹。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均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腰骶椎及其两侧与异常反应的部位,下腹部,腹股沟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再重点刮腰骶椎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的部位5行,用中等力度,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下腹部、腹股沟区及膝弯区。刮后随证加用配法,即癃闭指压中极至尿排尽为止;遗溺温灸关元、神阙、命门。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膀胱麻痹。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效佳,一般1或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及阳关、关元、中极、曲骨。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重点刮腰骶部)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或痧痕为止,再刮上述4穴部位。刮后以艾条(药艾条佳)灸治之。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
腓肠肌痉挛
腓肠肌痉挛,古谓“腿肚转筋”。
(病因)多因登山、步行、游泳和站立时间过久而导致腓肠肌过度疲劳所致,或由其他疾病继发而致。
(症状)腓肠肌作强直性之痉挛而疼痛,伴稍转动则痛剧,肌肉拘急强硬而隆起,由疲劳过度而致者,每在午夜发作。
(疗法)
配穴方一膝弯区,小腿后侧区及昆仑穴。
治法:用刮痧法。用中等力度手法由膝弯区至小腿后侧区中线,刮至出现痧痕为止,严重者加刮中线旁开线两行。然后点揉昆仑3~5分钟,拍打按压隆起处。
主治:腓肠肌痉挛。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1次即愈。
配穴方二委中、承筋、承山、阳陵泉、外丘、申脉(只点揉不刮)。
治法:用刮痧法。在上述穴位皮区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申脉3~5分钟,即效。
主治:腓肠肌痉挛。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多1次即愈。注意生活起居有常及下肢保暖,免受寒凉。夜间发作者,应取侧卧位,游泳时发作者应先揉按小腿肚数遍。
肢体麻木症
肢体麻木是指肢体某一局部,尤其是四肢末梢出现麻木之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多因受压迫致气血痹阻;或四肢悬吊、抬高致气血失和,血行不畅,以致血不荣肤,或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荣所致,或因劳累过度,活动过频而引起。
(症状)肢体局部尤其四肢末梢麻木、酸胀、或僵硬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病变局部及其周围皮区。
治法:用刮痧法。用泻法刮至上述皮区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肢体麻木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1次,最多2次即愈。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曲池、外关、合谷、八邪、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八风、风池。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泻法先刮主穴及配穴(其中八风、八邪、绝骨初次可不用)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继用补法刮配穴。
主治:肢体麻木症。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首次刮后,可接饮取凉开水500毫升以助汗解,尤其受寒着凉诱发者尤宜。“八风”位于足背面五趾的趾缝间(左右共8穴);“八邪”位于手背面,五指的指缝尽头后凹陷中(左右共8穴)。
指(趾)尖知觉异常症
本病多因手指或足趾过劳,常受寒冷刺激所致,是一种知觉障碍性疾病。中年妇女患此症较多。
(症状)四肢之末端手指或足趾瘙痒,或似蚁行,或似灼热,或似痛似胀。此异常之感觉每于午夜或拂晓及睡醒时较重,白天往往减轻。抚其手指或足趾,大多较常人为冷,亦有觉灼热潮热者。
(疗法)
配穴方取手掌,手背区,腕关节处(外关、大陵、合谷、后溪)肘弯区,足趾部取足背区,踝关节处(解溪、昆仑、太溪),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在所选上述皮区及穴位用中等力度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其中关节处附近穴位亦可用点揉法,着力点揉各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指(趾)尖知觉异常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一般5~20次即效或痊愈,若配合用桂枝50克,威灵仙、当归各20克,艾叶30克,地龙5~10克。煎水,刮后浸泡患处,效果尤佳。
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表现为突发性的短暂脑功能异常,并可反复发作。临床上以青少年与小儿为多见。
(病因)多因痰气交结,蒙蔽神明,或因外伤,气血瘀阻所致;或胎儿在母腹中受惊,或从小受风寒暑湿,饥饱失宜,逆于胎气而得之,或因惊吓及精神刺激,伤及肝肾所致。病在心脏,关乎脾肾,与遗传有关。
(症状)发作性突然神志昏迷,旋晕颠倒,不省人事,意识丧失,尿失禁或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四肢抽搐,背脊强直,病发时壅遏气促,致喉间作响而发出似猪、羊、牛、马、鸡等不同的叫声。移动时,倾刻苏醒,醒后起居饮食如常,或伴有失眠多梦、心烦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分3组:一为长强、鸠尾、阳陵泉、筋缩、丰隆、行间,二为长强、鸠尾、阳陵泉、筋缩、太冲、丰隆;三为百会、肾俞、肝俞、神门、心俞。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筋缩穴,然后刮前胸鸠尾,再点按长强穴,接着刮下肢阳陵泉至丰隆,最后重刮行间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背部筋缩穴,然后刮前胸鸠尾,点按长强,刮下肢阳陵泉至丰隆,最后刮太冲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