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就医用药误区 (5)
使用密闭式呼吸面罩在常压下吸入高浓度氧(70%以上),而且超过一定时间以后,或在高压下吸氧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引起氧中毒。如在2个大气压下连续吸氧2小时以上,会出现氧中毒。但常压下如果用密闭式呼吸面罩吸100%纯氧,只要在24小时内暂停吸氧4次,每次15~20分钟,就不会发生氧中毒。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鼻塞式吸氧管吸氧,流量为2~3升/分钟。如用鼻管供以纯氧,每分钟氧流量提高1升,肺内的有效氧浓度才可提高4个百分点,则当你每分钟吸3升氧气时,你肺内的有效氧浓度为21%+4%×3=33%,离氧中毒所需的浓度还差一大截,根本不会发生氧中毒的。
补钙量宜大
心脏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如果盲目过量补钙,很可能因钙沉积引发猝死。多数心血管病患者伴有骨质疏松,再加上消化吸收功能退化,仅靠食物补钙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服用钙片看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心脏不好的中老年人,却错误地认为钙片是营养保健品,多吃也没关系。事实上,补钙过量,不但会影响中老年人正常生理功能,还会使心脏病加重,甚至引起心源性猝死。因此,老年人补钙前最好先到正规医院向医师问讯。
喝尿能治病强身
正常人尿液中所含的都是身体新陈代谢时所产生的对人体有危害的废物,如尿酸、肌酐、肌酸、尿氮等,将这些废物再喝进去,在体内反复循环,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后果可想而知!尿液中含有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是很普通的东西,不必从尿里来补充。也有可能尿中有一些“神秘”的物质,但是,必须经过提取、加工后才能使用。至于患者的尿,那里面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可能有:性病患者的尿中会有各种性病病原体,如淋病双球菌、梅毒螺旋体;结核患者的尿中会有结核杆菌;肾炎患者的尿中会有脓细胞、红细胞;糖尿病患者的尿中一定有尿糖;而妇科患者的尿中会有****念珠菌、****滴虫……,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喝进去,会有什么好处?
止咳就用抗生素
咳嗽最常见于感冒,而感冒的罪魁祸首多是病毒。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对病毒无效。咳嗽时滥用抗生素非但改善不了症状,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咳嗽不用治,扛扛就行
很多人认为咳嗽不用治疗,扛一扛就过去了。其实,如果在咳嗽发生的起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使咳嗽频繁发作,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对于感冒咳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咳嗽用药不会形成依赖
中枢性镇咳药(如******)虽然镇咳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药物依赖(成瘾),停药后会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和呕吐等心理和生理症状,因此其应用受到严格控制,需要凭处方购买。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镇咳药有右美沙芬制剂,其镇咳作用与******相似,在15~30分钟快速起效,并且在有效剂量内无成瘾性,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可替代******的镇咳药。
一旦咳嗽就应迅速止咳
人体的呼吸系统受到病源菌的感染时,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均可通过咳嗽被排出体外。如患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时,呼吸道上下会存有大量痰液,这时就不宜使用镇咳药,否则会因咳嗽停止而将痰留在呼吸道内,使炎症扩散。一般应选用祛痰药,如氯化铵、碘化钾、痰咳净等。
见泻即服止泻药
轻度腹泻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可以通过腹泻排出体外。如果腹泻就急于用止泻药,由于止泻药具有强烈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暂时起到止泻作用,但留在肠道内的病菌却不能排出体外,反而加重了病情。
宝宝静脉用药一定比口服好
宝宝只要感冒发热了,家长就急着要求医师给予静脉用药,认为静脉给药退热快,效果好。其实一般的感冒用口服药完全可以治愈,如果静脉给药,宝宝承受的痛苦多,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而且医院一般是一天一次的静脉用药,药物的血浓度不均匀,可能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药物放冰箱保存最好
许多药水在开封后须放在阴暗处或冰箱内保存,而且时间也不能超过1周。但不少人在病愈后将剩下的药水放在冰箱内保存,待下次患病后再服用。殊不知多数药水都含有糖浆成分,易受到病菌污染,吃了反而对健康有害。还要注意药物有一定的保存期,一定要看清保存期,否则吃了不但无效反而还会致病。
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作用。此外,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药物,例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就属于消炎镇痛药。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正常的有益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会引起体内菌群紊乱,以至失调,造成免疫力下降。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局部软组织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抗生素以“新、洋、贵”疗效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只有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因和自身体质选用抗生素,才能达到个体化用药的效果。如果使用后有效果,还是建议使用老品种的抗生素。相对说来,老的抗生素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比较明确。例如红霉素,价格便宜,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不菲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疾病的效果就不如红霉素。
加大药量病好得快
抗生素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此外,医师还会考虑本身的机体代谢状态,例如,肝、肾疾病患者,用药时就得避免使用具有相应不良反应的药物。使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掌握好剂量,否则易发生腹泻、过敏等症状。
抗生素需要经常换着用
一般说来,抗生素的疗效是有周期性的,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抗生素的疗效。如果排除以上这些因素,只要加以适当调整,抗生素的疗效就会得到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紊乱,从而伤害孩子的健康。同时不能一见起效就停药,这样非但治不好病,即使病情已有好转,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导致病情反弹。其次,频繁换药还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多药同用更易控制感染
医师通常不主张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因为随意联合用药会增加一些用药风险,导致疗效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降低,同时还容易产生更多不良反应,或者诱生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合并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高。
广谱药效果优于窄谱药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抗生素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以上。另外,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已经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还是选用窄谱抗生素。
非处方药没有不良反应
虽然非处方药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意味着使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即使像阿司匹林这样一般公认为比较安全的常用药物,也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而且随着非处方药的增多,消费者使用非处方药的范围增大和用量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危害的机会也会增多。
只要有症状,就可以服用非处方药治疗
因为消费者医学知识方面的限制,出现自我诊断错误而选用不恰当非处方药物的情况是较多见的。另外,误用或滥用非处方药,会掩盖其他疾病或加重病情,特别是解热止痛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会掩盖潜在的感染性或其他疾病,延误或加重病情。因此,消费者在自我药疗时,一定要非常慎重,把握不准的,还是要听取药师或医师的意见。
药品既可治疗,又可保健
维生素E、维生素C是抗氧化药物,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的功效,有些人便当作保健品长期大剂量服用。其实,大剂量维生素E的长期服用,不仅不能提高免疫力,反而使免疫力下降,并可引起血栓静脉炎、肺栓塞、下肢水肿、血清胆固醇升高等。而长期大剂量维生素C的应用,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另外,有许多人长期含服一些清咽利喉的含化片来清洁口腔,消除异味,实际上,多数含化片中都含有抗菌成分,长期应用,会使口腔抵抗力降低,以至出现口腔溃疡、感染。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很容易区分
两者的界限远没有普通消费者想象的那么简单,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有些品种有多个适应证,在限剂量、限剂型、限疗程的规定下,对症治疗的作为非处方药。患者难以判断和自我药疗的作为处方药。这类既可作处方药又可作非处方药的品种,就是双跨品种。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应更加小心谨慎,一定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必要时咨询药师或医师。
只要药量有保证,用药时间没必要太计较
药物能否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是否保持恒定的浓度,如果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也就难以控制病情和不能治愈疾病。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了夜间药物浓度降低对疗效的影响。如一日3次,应每隔8小时服1次。可是,不少人却在三餐时服用,这样白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很低,影响疗效。
用药剂量可自己调整
通常治疗量是指既可获得良好疗效又较为安全的剂量。如果超量服用,即可引起中毒,尤以小儿、老人为甚。而有些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为采用小剂量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而使病菌产生抗药性。
用药疗程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