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就医用药误区 (2)
药物的胶囊剂逐渐增多,有些患者认为胶囊不易吞服,老年人和小孩更觉胶囊难吞,于是干脆把胶囊打开,将其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药物用胶囊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掩盖某些药物中不良气味。二是药物不须在胃中而必须在肠中溶解,故制成肠溶胶囊剂以保证药物效力充分发挥。三是为了使药品整洁美观,使患者不至于产生厌恶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把药粉倒出来服,不但失去了原有的保护控释作用,而且会影响疗效。如康泰克、速效感冒胶囊等,将其去除胶囊后冲服,会使药粒成分释放时间不等,不仅难于维持应有疗效,而且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增大,不良反应增加。
控释缓释片剂可掰开服用
氨茶碱缓释片是治疗中老年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疾病的常用药物,硝苯地平(心痛定)缓释片则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吗啡控释片常用于晚期癌症的止痛。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为了便于吞服,常将药片掰成几块,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控释、缓释类药物在生产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并通过特殊成分形成的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的。药片被掰碎后控释膜或控释骨架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来,这样就达不到控释、缓释和长效的目的了,有时还可因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因此,一定不要将控释、缓释片剂掰开服用。正确的用法是尽量让老年人取站位或坐位,慢慢用温开水送服,可适当多喝一点水。
家庭储药宜多
家庭贮存的药品一般数量并不多,但如贮存不当(如药物变质或因标签不清吃错药)也会出问题,所以应予注意。家庭常用药主要包括伤风感冒药、抗菌药、清热止痛药、抗过敏药、消化药、消炎药等。购药时要注意购买药品的用量,注意药品的有效期和适用性别、年龄及用药禁忌。应在正规药店购买,选用小包装药品,便于使用,检查药品的生产文号、批号以及商标和生产厂家、使用说明是否齐全,以保障用药安全。家庭用药要注意将大人、小孩用的药分开存放,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保存,以免取错。注意密封、干燥、避光,存量不宜多,要定期更换以免过期失效。要经常、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超过有效期或变质失效。如发现药品超过有效期限,药片变色、松散、潮解、有斑点,胶囊有粘连、开裂,丸药有虫蛀、霉变,糖浆、膏滋类药发霉、发酵、药水混浊沉淀,眼药水混浊有絮状物等情况时,均应及时处理和更换。
家庭储药不必分类
所谓分类保存,就是大人的用药和小儿用药、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分别存放,以免急用时拿错、误服、发生危险。外用药多用红字标签标明,一般都有刺激性、腐蚀性,或毒性较大,切忌内服。有些药品有毒性,应该加锁保存,以免小孩误服。有些药物虽非有毒之品,但小孩服了也易出问题,例如有的小孩误服了大量避孕药而出了不应有的问题,应引以为教训。药品的标签一定要保持完整,对其名称、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有效期等能一目了然,以防用错药。有的药儿童忌服,其用药量也小,故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应标志明显,分别存放,以防生病时用错药,造成不良后果。严格保管好毒性大和剧毒药品,如消毒、杀虫、灭鼠药及一些工业生产用的试剂等,应与其他药品分开,放在比较严密的地方。不要将这些药品装在贴有其他药品标签的瓶或包装袋内,以免造成误服中毒。家庭贮备药品最好用原包装物包装,这样便于识别,便于掌握服用方法、剂量。如无原包装,就应选用干净的小瓶、干燥后装药,并将药物的名称、服法、剂量等写清楚贴在包装瓶上。所有药品都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有毒药品更应如此,以免儿童误服中毒。
家庭储备药品越多越全越好
很多人打开自己的家庭小药箱总是满满的一箱子药,无论用得着的,还是用不着的,全都装入药箱中。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里储备一些药品,品种、数量多多益善。其实这是不好的习惯,家庭用药最好随用随买。
只要对症,用药不必因人而异
调查发现,很多父母会拿成人用的药品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殊不知,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家庭用药要遵医嘱,不可想当然用药。
药越贵越好,剂量越大病好得越快
很多人看病时开药都不会考虑价格,似乎觉得价格贵的都是好药,用的剂量越大越好,这样病才会好得快、才安全。而实际上,最昂贵的药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药才是最经济的。因此,能吃药的别打针,能打针的别输液,能用小剂量的不要用大剂量。
服用过期药品对健康损害不大,吃总比不吃好
据了解,很多不良反应报告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服用过期药品引起的。药品一旦过期变质就应彻底销毁,以防流入不法分子之手。最好的办法是将过期变质的药品交回医院药房进行集中处理,以免污染环境,尤其是一些特殊性质的药品,如青霉素,如果自行处理,防护不当或者散发空气中,可能造成过敏意外。
有高血压没症状就不必吃药
有些患者虽然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自觉没有什么特别难受的症状,或对吃药感到厌烦,或担心吃药“上瘾”,或担心药物会有不良反应而拒绝服用降压药,使得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防止心脑血管意外、肾病等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血压在150/90毫米汞柱左右、血压轻度偏高的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但如果观察3~6个月后,血压仍控制不好,就必须用药物控制。而血压高于150/90毫米汞柱的患者,必须用药物控制血压。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师的指导用药,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药物治疗。
血压高时才服降压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不高就不吃药,等到血压升高后再服药。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很不科学的。降压药吃吃停停,会引起血压忽高忽低,上下波动。有研究证实,血压经常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甚至比轻、中度高血压本身的危害还要大。需要指出的是,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没有任何办法和任何一种药物能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需要终生用药物控制。在目标血压达到后,可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切忌自觉症状良好后便突然停药。
借鉴别人的经验服用降压药
可以经常看到一家多个高血压患者吃同样药的情况,结果有的血压控制较好,而有的控制不好。还有些高血压患者不到医院去看医师,而是跟着别人的经验自己到药店买降压药。实际上,一方面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因年龄不同、自身高危因素不同、合并性疾病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目前的降压药品种很多,各种药的性能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如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应首选钙通道拮抗药。合并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尿蛋白的,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等。合并有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的应首选β-受体阻滞药。高血压患者首先应到医院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心电图以及一些生化和其他血压血管方面的检查。做这些检查的目的,是可以让医师正确地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整体现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服用降压药几天没效就应赶快换
有不少患者不按照医师的指导服用降压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有的是降压心切,想立竿见影,吃药3天效果不明显就换药。有的是吃药后有不良反应,害怕不良反应;也有的是受周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如前面说的,别人吃什么药自己也盲目跟着吃。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有的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要1~2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有时候血压控制不理想不一定是药不对,也可能是剂量不对,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来回换药。
服用降压药剂量一定要大
由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血管腔也相应变细,血流减少,一般主张选用小剂量、较缓和的降压药,并在l周内每日观察药后血压变化的情况,最终选择一个最佳有效的维持量。老年人降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较高的血压已经适应,突然降得过低反而会引起不适,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直立性低血压,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老年人用药一般主张用长效药,单一用药。如果单一用药血压控制不好,可以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配伍,联合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剂量降压药物,使之优势互补,增加降压效果。但切忌自作主张过量用药或盲目地把几种降压药一起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过快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而且,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
降压过快、过低
有效合理地降低血压,可使症状减轻,心、脑、肾等合并症减少,从而延长寿命。但是,常有一些患者,甚至个别医务人员,往往在治疗过程中操之过急,降压过快、过低,机体一时不能适应,会出现不良反应。因为人体动脉血压是使血液流向各组织器官的动力,维持相对恒定水平的血压,可保障各组织器官血液量与血压成正比。如果血压降低过快、过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量都将不足,尤其是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功能障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如果脑组织血流量不足,就会引起头晕,甚至昏迷,称为缺血性脑损伤。如果心肌血流不足,则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正确的降压治疗方法是适度,逐渐地将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然后再酌情服用维持剂量的降压药,直至血压平稳。此外,还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配合治疗。
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正常现象
部分患者甚至极个别医师认为“60岁以上的人,收缩压等于年龄加90毫米汞柱是正常”。殊不知目前我国已将血压升高的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8年制定的标准统一。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成人高血压为收缩压≥160毫米汞柱,舒张压≥95毫米汞柱,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也就是说,在我国不论年龄多大,非同日两次以上测量血压超过正常水平,就是高血压,就应该用药物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高血压就得靠药物
高血压是生活方式病,生活调节在它的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血压与吃盐过多、体格肥胖、烟酒嗜好、活动较少等因素有关,通过生活调节,去除上述不良因素,血压往往会降至正常,从而避免了长期服药。研究表明,即使已经开始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进行正确生活调节者较不进行生活调节的人,一般说来,服药量要少,血压控制得也比较满意,所以,严格地进行生活调节,尽量减少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是高血压患者的明智选择。
体检合格就是健康
常规的健康体检是查体而不是查病,可不能对它的期望值太高。它只能说是初检,一些常见病是可以被发现的,比如说,尿常规可以发现肾脏方面的严重疾病,而高血压、乙肝,还有明显的肺部疾病则可以通过测量血压、验血和胸透及时发现。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常规的健康体检就无能为力了。千万不要觉得体检合格就万事大吉,而轻视了医师在体检报告中所签署的意见。要认真实施体检结论中医师给你量身开出的健康处方。
骨头不痛就没有骨质疏松症
许多老年朋友以为感觉良好,骨头不疼不痒的,就不会患骨质疏松症。错了,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因为,多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初期至中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当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已为时过晚,此病的早期诊断依靠双光子骨密度仪及定量CT检查。病程10年以上,可以通过X线拍片检查确认,所以建议老年朋友都应该进行一次这些方面的检查。
去保健品商店就可诊断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