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道理在于:当你必须与旁人打交道时,即使对方是陌生人,你的注意力仍会因外在需求而集中。旁人的出现为你带来目标,并提供回馈。即便是最单纯的互动,如询问时间,也是一种必须发挥人际互动技巧的挑战。所有一颦一笑、语音顿挫、态度举止,都是你在街上拦截生人、礼貌问话所不可少的技巧。若互动更加亲密,技巧及挑战的难度也会直线上升。由此可知,人际互动具有许多心流特征,需要你不断投注精力。相反,当你无人为伴、无事可做,心念自然无须集中,此刻的你只好胡思乱想,甚至大钻牛角尖。
朋友可带给人十分正面的体验与感受。有朋友相伴的人会表示,他此刻快乐,而且显得敏锐、振奋、好相处,并且有强烈的动机—青少年尤其如此,七八十岁的退休老人也不例外。友谊对人生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低估,如果身旁有个人愿意听你诉苦,给你情感上的支持,你的生活品质一定会大幅提高。根据全美调查,遇事若至少有五名可以相互商量的朋友,这种人“非常快乐”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出六成。
与家人相处的体验属于一般水平,不会比与朋友相伴快乐,但也不如独处时那么糟糕。然而,这项平均值的背后却是一些南辕北辙的答案。例如,某一刻你可能在家中勃然大怒,但下一刻又欢天喜地。若是工作时间,成人多半注意力较专一、念头较集中,但在家中,成人的动机及快乐程度则较高。同样,儿童在学校及家中的状况也呈现类似的结果。
家人间的互动体验多因对象而异。例如,父亲与子女相处时,常出现正面情绪,五年级以下的儿童也有类似情形。此后随着年龄增加,子女与父亲相处的情绪会渐趋负面(至少到八年级是如此,八年级以上因缺乏资料,无从得知)。
由朋友对体验品质的深刻影响可知,在人际关系上多花些精力,可有效改善生活品质。即使只是在附近酒吧,与别人天马行空地闲扯,也能一扫你满腹阴霾。不过,若想拥有真正的成长,你还是需要找一个能够提供意见、具有智慧的人。忍耐孤寂,甚至享受孤寂的能力固然不易习得,但就长远来看,却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技巧。
环境也会影响情绪
日常生活的场所包括家庭、汽车内、办公室、街道及餐馆等。除了活动内容和朋友,场地同样也能影响一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举例来说,青少年在远离成人的监护时(例如在公园)感觉最佳,而在学校、公共场合等必须行为检点之处则感到最为拘束。成人也偏好公共场合,此时多半是与朋友相处,或进行自愿性的休闲活动,其中尤以女性为最,因为能够步出家门,就代表从乏善可陈的工作中解脱;但对男性而言,出现在公共场合,却多与工作或其他责任有关。
对许多人而言,开车向来让人产生一种自由、尽在掌握的感觉。由于此时可以不受干扰、全神贯注,并在汽车内解决情绪冲突,因此有人称汽车为“思考机器”。对许多家庭而言,汽车也是团聚的场所。在家里,父母与子女平时分散在不同的房间,各做各的事,只有在外出坐车时,才会一起聊天、唱歌或玩游戏。
屋内房间也各有不同的情绪特色,多与房间个别的活动目的有关。例如,男性会表示,他们在地下室的情绪最好,女性则相反,原因可能是:男性到地下室是为了休息或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妇女则是为了洗衣服。女性情绪最佳的地方是浴室及厨房,因为在浴室时,可以暂时远离家人的召唤及需求;在厨房时,则可以一手掌控,投入胜任愉快的烹调活动(事实上,男人比女人更乐于烹调,原因自然是他们平时的烹调时间还不及女人的1/10,大可以随兴所至)。
尽管许多文章都谈到居住环境对人心的影响,但这方面的系统性知识却尚未建立。自古以来,艺术家、学者、修行者就已经知道挑选最有利于启发灵感、抚平心灵的环境。佛教的出家人在恒河发源地打坐,中国文人在风景如画的岛上亭阁舞文弄墨,基督教的修道院也选在可以远眺的山上修建。当今美国的研究机构或企业的研发部门,无不坐落在起伏的山丘上,远望地平线彼端的海洋,或欣赏湖面上悠然自得的鸭群。
如果采信艺术家或思想家之言,合宜的环境确实能为我们带来灵感及创造力。正如同音乐家李斯特在浪漫的科莫湖畔所写的:“我感受到四周各式各样的自然特质……在心灵深处激起情绪反应,令我想以音乐抒发出来。”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曼菲尔德·艾根说过,他的若干重要心得,都是冬季赴瑞士阿尔卑斯山旅行时所获,他在当地和世界各地的同好一起滑雪、谈论科学。如果有人读过丹麦物理学家波耳、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天文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德裔美籍物理学家贝特等人的传记,便不难得知,这些人若非因为爬山及观星,日后也不会获得卓越的科学成就。
为了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品质,不妨在活动类别及友伴之外,再增加环境因素,并加以实验,或许十分有用。例如,外出、度假有助于清心醒脑、改变观念,以崭新的眼光看待自己;整理住家及办公室环境(清理杂物、重新装潢,令人身心舒畅),也可能是重振生活的第一步。
了解自己的生物周期
我们时常耳闻生物周期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忧郁星期一”与周末截然不同的感受。事实上,人的体验与感受由早到晚变化非常大:早晨与深夜是许多人情绪的低点,进餐时刻与下午是情绪的最高点,最大的变化则出现在儿童放学及成人下班回家之时。
但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朝同一方向转变。例如,青少年夜间与朋友外出时,他的兴奋程度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强,但自制力却会渐减。除了这些一般差异之外,还有个别差异,例如,在每天的各个时刻,早起者与晚睡者的变化正好颠倒。
尽管一周内有特定几天向来不受人喜爱,但就整体来看,大家在每一天的感受似乎大同小异。诚如一般人所料,人们在周五下午和周六时感觉最佳,在周日早晨及周一早晨则较差,但其中的差距却不见得如我们所想的,这和个人对时间的计划大有关系:周日早晨如果无所事事,你大概也快乐不起来;但若排定某些活动,或做礼拜等熟悉的仪式,那就可能成为你一周中最亢奋的时段。
有一项有趣的发现:有些人在不工作、不学习或周末期间,常有明显的生理病症出现,例如头痛、背痛等。女性癌症患者在有朋友相伴或参与某些活动时,对病痛尚能忍受,但在独自一人、无所事事时,疼痛会突然暴增。很显然,意念若未投注于某一特定事物,注意力即转移至生理的不适。
心流体验也是相同的道理。当棋局进入难分难解的局面,棋手可以好几个钟头感觉不到饥饿或头痛;赛程中的运动选手在赛局结束前,也同样不觉得疼痛、疲累。只要注意力凝聚合一,些微的不适根本引不起当事人的察觉。
除了每天的时刻变化等生活变数,你还必须找出其他对你最适宜的“生物钟”。我们无法找出适合每个人的特定日子或时刻,但你可借由自我检讨,找出个人偏好的时段,或是借由试验各种方法,如提早起床、下午小睡一番、改变进餐时间等,找到最佳组合。
注意做事方法
以上诸例的探讨,就好像人类是被动的物体,内在状态完全受所做之事、所伴之人、所处之境左右。这固然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在作最后分析时,我们的目光并未放在外在因素上,而是在于人应该怎么去处理、面对问题。我们大可以高高兴兴做家事、动机高昂地上班办公,或是专注与小孩儿说话。换言之,日常生活品质的优劣并不取决于我们所做之事,而是取决于做事的方法。
然而,在讨论如何借着转换念头以掌控体验品质之前,我们仍需探讨场所、人物、活动及时段等日常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影响。即使是才高八斗、完全不受外界影响的天才,也喜欢坐在特定的树下,吃特定的食物,与特定的人为伴。而且,大多数人在怡然自得的状况下,脑筋也多半比平时更灵活。
由此可知,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及同伴情况下的感受。尽管一般趋势也适用(例如进餐时比较愉快,从事主动式休闲活动时经常出现心流),仍可能有意料不到之事。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喜欢独处,或者超乎想象地热爱工作。也许你觉得,阅读比看电视的感受更佳,或者你与上述各情形都相反。
人的生活体验并无定律可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