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集中注意力,以便彻底了解发生之事及肇因。其次,不可消极认定眼前的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唯一途径,而要考虑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试验,直到找出更好的方法。某些员工之所以能获升迁,接受更具挑战性的职位,通常就是因为遵循上述步骤行事。即使你不曾获得旁人的注意,若能采取此法,依旧可在工作上获得满意的成果。
我所见过最显著的例子,是一家影视器材组装工厂。厂内装配员大都觉得工作无趣,十分瞧不起这份工作。但后来我碰到李科,发觉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打心眼里认为,这项差事很艰难,必须具备高超的技巧才做得来。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虽然他也和别人一样,必须做这些无聊的工作,但他训练自己像大师般气定神闲、巧妙伶俐。每天大约有400台摄影机传送至李科面前,他有43秒的时间检验音响系统是否符合规格。多年来,在试验各种工具及移动模式之后,他已能将检验每台机器的时间缩减至28秒。他就像打破奥运纪录的选手,深以自己的成就为荣。
李科虽未因这项纪录荣获奖牌,缩短组装时间也没有提高产量(因为整个装配线还是维持旧有的速度),但他仍为自己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技巧而兴高采烈。他说:“这比任何事情都还要好,比看电视好太多了。”由于目前的工作已达到他的能力极限,李科于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进修学位,希望在电机方面另开崭新大道。
若说缓解工作压力也必须利用这种方法,一点儿也不足为奇。压力是心流的障碍,在一般用法中,“压力”一词既可指我们感受到的张力,也可指外在成因。正由于这种模棱两可,人们就会错误地假设:压力必导致精神不适。
我要再次申明,这两者并无必然的联系:外在压力不见得会导致负面感受。当然,力不从心会令人备感焦虑,而且会不计一切避免焦虑,但人们对挑战或能力的认知相当主观,随时会改变。
设定工作优先次序
工作压力与日常生活的压力一样多,例如意外灾害、高度期望、各种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如何才能防止压力的产生呢?首先,将脑中各种待办事项依序排列。肩负越多责任的人,越该理清哪些事关系重大、哪些事无关紧要。成功人士通常会将待做之事列表或排出流程,对于何事可委托代办、何事可不予理会、何事应亲自出马以及先后顺序应该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如同仪式,使当事者从中获得信心,确定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花旗银行总裁里德每天早上都得花时间安排事情的顺序,他说:“我是列表大师,不管何时,我都有20张表列明待办之事。如果我有5分钟空闲,我就坐下来列表,写出应该考虑的事。”
我们不见得要像他这么有条不紊,有些人信得过自己的记忆力及经验,就可以多凭一点儿直觉行事。重点是发展出一套个人策略,取得某种形式的秩序。一旦设定好先后顺序,有些人会先挑简易的项目着手,将棘手的事留待最后才解决;有些人则反过来先处理难题,让其余简单的项目水到渠成。以上两种策略都行得通,视个人的性格而定,重要的是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将纷乱的思绪整理妥当,压力便已降低大半。接着,得让你的能力与挑战相当。当你觉得某些任务力不从心时,不妨想想:这项任务可能转由别人接手吗?你有办法及时学会这些技巧吗?你找得到援手吗?是否能将任务转化或拆解成几个部分?通常,由上述问题的答案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法,将原本的压力情境转化为心流体验。但你若只是消极地面对外在压力,像一只被车灯吓得动弹不了的兔子,上述情况便不可能发生。
你必须费心排定工作顺序,分析完成工作而具备的条件和解决的策略。唯有学会掌握自我,才能杜绝外在压力。人人都具备顺应外来压力所需的精神力量,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有效运用这种力量。
创意让平凡生活闪光
创意丰富的人可让工作符合自己的条件。这种人大多不遵循眼前的事业途径,而是创造自己的工作,例如艺术家创造自己的绘画风格,作曲家创造自己的音乐形式。点子多的科学家不仅发展新的科学领域,还让后继者得以继续在这个领域耕耘:伦琴之前并无放射线专家;雅洛及其同事开创原子医学之前,该领域也不存在;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创立汽车生产线之前,也没有汽车工人。
显而易见,很少有人能开发全新的工作路线,大多数人都是遵循既有的传统职业。但是,就算是一成不变的工作,若能具备创意洋溢者的行事态度,也能受益良多。
在斯德哥尔摩的科罗林斯卡中心(Karolinska Institute),肿瘤生物学家乔治·克莱因清楚地描述出他们这种人的工作态度。克莱因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有两件事令他十分痛恨:一是在机场候机,而他因国际会议频繁,不得不经常如此;二是撰写向政府有关单位申请资助的计划书。这两件无聊的差事常损耗他的精力,令他的工作绩效大打折扣,但又不能不做。后来,克莱因灵机一动,心想:这两件事情若能合并在一起做,会怎么样呢?如果能一边候机、一边撰写计划书,想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了实施这项计划,他买了质量最佳的口袋型录音机,开始在候机或缓慢通关时口述提案。尽管这么做实质上并未改变克莱因的工作,但由于他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工作就变成一种游戏。如今,对克莱因而言,趁候机时间尽量多录一些计划书,反而成了挑战,他不但不再觉得浪费时间,甚至还感到精神振奋。
在每班飞机上,都能看到许多人利用笔记本电脑工作、计算数字,或是阅读科技性文章并标示重点。难道他们也像克莱因一样,因工作与旅行得以兼顾而精神大振?这得看他们是将此事当成不得不尽的义务,还是省时增效的策略。如果是前者,在飞机上工作可能只会带来压力,无法产生心流。一旦自觉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时,你还不如改为欣赏脚下的云朵、读读杂志,或是和其他旅客聊聊天。
享受家庭互动的心流
工作之外,另一个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就是你现有的人际关系。一般而言,工作与人际关系会相互冲突—如果一个人热爱工作,就可能忽略家庭及朋友,反之亦然。发明家拉比诺表示,他的妻子经常觉得遭到冷落,他的这段话也可以反映所有全心投入工作者的心声:
我非常投入目前从事的工作。我太忘我了,完全只想到自己。我听不到别人所说的话……眼中看不见任何一个人,而且我会刻意脱离人群。如果我不是发明家,从事的是规律性的工作,我就会多花一点儿时间在家里,对家人多付出一些关怀。由此可知,厌恶自己工作的人,或许会比较爱家。
这段话相当实在,理由很简单: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忽略其中任何一项,也不容易快乐。许多献身工作的人都深谙其中之道,因此会想办法补救,例如,找一个懂得体谅的伴侣,或是仔细分配自己的精力。关于这一点,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就说得十分明白:“我认为自己相当幸运,因为我太太觉得,生活上的责任与快乐都来自家庭,即她的丈夫与子女。她所能作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她会打理好所有问题,好让我全心投入工作。”然而很少人(尤其是男人)会认为,自己像鲍林那么幸运。
若更实际一点儿,不妨设法平衡工作及家庭带给我们的回馈。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家庭是他们一生中最在意的事,但实际行为能符合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尤其是男性。不错,已婚男性大多认为,他自己将生命奉献给家庭,由物质的观点来看,这点并没有错,但要维持一个家庭的运转,并非只要冰箱有食物、车库有两部车就可以了。
新的家庭形式相当脆弱,除非它能对成员提供内在助益,否则难以维持。若家庭互动可以带来心流,在自利原则下,成员便可继续彼此的关系。然而,大多数人都视家庭为理所当然,不懂得将原本基于外在责任规范而凝聚的关系,转变为因家庭乐趣而凝聚的崭新关系。夫妻下班后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通常期望家人之间的相处是轻松、不费力、增进活力的。不过,要从家庭关系中获得心流体验,一如其他复杂的活动,同样需要许多技巧。
加拿大作家罗伯特森·戴维斯对自己54年的婚姻为何如此幸福,有如下的解释:
在我们的婚姻中,莎士比亚扮演着极不寻常的角色,他是我们开玩笑、引用、参照的来源。这点十分深奥难解。我觉得自己出奇幸运,因为我们相聚的时光快乐无比,永远是一场惊奇之旅,而且迄今尚未抵达终点。我们的话仍未说完。谈话对婚姻的重要性,犹胜于床笫之事。
对戴维斯夫妇而言,共享心流之乐的技巧来自于两个人对文学的喜爱及知识。但我们大可以将莎士比亚转换成其他事物,例如某对夫妻60多岁才因一起尝试马拉松运动而得以恢复感情,也有人借由旅游、园艺或繁育纯种狗,而重拾甜蜜关系。若夫妻能相互关心或热衷于相同的活动,家庭便会因心流而更加巩固。
养儿育女理应是人生中最具回馈性的体验。但你若不能秉持像体育或投入艺术时的那份关注之心,情况可能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在研究母亲的心流现象时,玛丽亚·阿利森及玛格丽特·邓肯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费尽心力养育儿女,的确能为母亲带来乐趣。以下是一位母亲的心流体验:
当我和女儿一起做事时,当她发现新事物时,当她自创饼干样式、完成一项引以为傲的艺术作品时,都是我的心流时刻。她很喜欢读书,我们会一起读,由她先读给我听,我再读给她听。此时的我常常进入忘我境界,忘了周遭的一切,完全沉浸在眼前的事物中……
要想体验如此单纯的养育之乐,你必须花心思了解孩子有哪些引以为傲的事、对哪些事有兴趣,还得多花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唯有亲子间的目标互不抵触,并将精力投注在共同的目标上,相处才有乐趣可言。
展开愉悦的对话
世上大部分的文化为了便于社交性互动,大多有一套特定的模式。在以亲属关系为主的社会中,与妯娌说笑或许不足为怪,但却不可与婆婆或岳母说笑。类似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里,繁复的寒暄与惯有的客套式谈话,能让人们不必费时伤神去思考谈话的内容及方式。美国人已发展出一种轻松自在的谈话形式,正符合该社会的多变和民主特质。然而,美国社会表面的热忱却和某些非洲部落一样,近于公式化。
若想从与人交谈中获益,你就必须学习知性或感性的新事物,而且也需要交谈双方都专心于这项互动,将平常不愿付出的精力投注其上。一旦上述要件都能付诸实践,你会发现,一次进入心流状态的交谈,无疑是生活的高潮。
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秘诀相当简单。首先是找出对方的目标:他当时对什么有兴趣?他参与了哪些事务?他有哪些成就?或者他正努力要完成什么成就?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项值得成为话题,下一步便是: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
愉悦的对话好比一场即兴的爵士乐演奏会:先由传统的演奏方式开场,然后再自然地加入变奏。如此一来,便可创作出崭新的曲子。
假若工作与人际关系都可带来心流,日常生活的品质必定大为提升,但其中并无花招,也无捷径。要想发掘人生的每一项机会、开发每一项潜能、享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你必须下定决心。唯有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方能达到这一境界。下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