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不仅原来其他国家的人留下不走了,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也来投奔秦国,四方的百姓都来归顺了,秦王朝的实力一天天地增强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好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李斯见秦始皇善于纳谏,知错即改,实为明君,值得辅佐,也献计献策,为他统一天下而效力。这样,经过秦国上下一心的发愤图强,10年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终于形成了。
古往今来,成功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听取下属的意见。尤其在现代企业管理界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很多卓有成效的领导者有认真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积极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的习惯。员工参与管理会使工作计划和目标更加趋于合理,并且还会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1880年,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首先研究成功一种新的感光乳剂。这一发明引起人们的重视,他的研究开始得到别人的赞助。经过六年时间他终于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即“伊士曼”胶卷。新型感光胶卷的出现,结束了用湿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作底片的历史。又过了两年,他又研究出手提式小型照相机。这种照相机命名为“柯达一号”。摄影爱好者从此结束了用马车装载照相器材的日子。
伊士曼的一系列发明,为他赢得了可观的财富。这时,他成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专门生产照相器材。
为了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伊士曼很重视听取员工的意见。他认为公司的许多设想和问题,都可以从员工的意见中得到反映或解答。为了收集员工的意见,他设立了建议箱,这在美国企业界是一项创举。公司里任何人,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都可以把自己对公司某一环节或全面的战略性的改进意见写下来,投入建议箱。公司指定专职的经理负责处理这些建议。被采纳的建议,如果可以替公司省钱,公司将提取头两年节省金额的15%作为奖金;如果可以引发一种新产品上市,奖金是第一年销售额的3%;如果未被采纳,也会收到公司的书面解释函。建议都被记入本人的考核表格,作为提升的依据之一。
柯达公司的“建议箱”制度,从1898年开始实施,一直沿用到现在。第一个给公司提建议的是一个普通工人,他的建议是软片室应经常有人负责擦洗玻璃。他的这一建议得奖20美元。设立建议箱100多年来,公司共采纳员工所提的70多万个建议,付出奖金达2000万美元。这些建议,减少了大量耗财费力的文牍工作,更新了庞大的设备,并且堵塞了无数工作漏洞。例如,公司原来打算耗资50万美元,兴建包括一座大楼在内的设施来改进装置机的安全操作。可是,工人贝金汉提出一项建议,不用兴建大楼,只须花5000美元就可以办到。这建议后来被采纳,贝金汉为此获得50000美元的奖金。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柯达公司的员工向公司建议更为积极。1983、1984两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员工提过建议,公司由于采纳员工建议而节省了1850万美元的资金,为提建议的员工付出370万美元的奖金。柯达公司设立“建议箱”所取得的成果,吸引了美国不少企业。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已仿效柯达设立建议箱来吸收员工意见,改善经营管理。
领导者重视下属意见,不仅有利于领导者进行决策与管理,而且还可以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下属,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因此,如果你想要做一名人人拥戴的领导者,就必须重视听取下属的意见。
与下属做好合作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领导者要发挥团队的合力,做出一番业绩,就要善用下属的智慧和力量。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时,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言论:“此人秉性极为精细,可是头脑并不明智。头脑糊涂则思考问题就阻塞不通,过分的精细就对事情多有怀疑。所以他会以为天下人都不可信,凡事都亲自决断,既劳心费力,又没有把事情办得全都合理。大臣们既然知道了皇上的心意,也就不再敢直言不讳,天下这么广大,事务如此繁多,怎么能由一个人独自决断呢?”可见,在那时候唐太宗就已经深深体会到: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光靠自己孤军奋战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善于借助别人的智慧和力量。
其实,综观历史,像隋文帝一样“费力不讨好”的人大有人在。比如,秦始皇就曾经用衡器称量奏章,魏明帝也曾经亲自检查下发的文书。而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但能够认识前人的谬误,而且能够在吸取他们的教训的基础上,采取“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用人治国之道。他认为,国家如同一部机器,各个职能部门中的官员是这架机器上的各个部件。只有各级官员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国家机器才能运转良好。因此我们说,有了唐太宗的英明,贞观之治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璀璨光彩。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都是如此。善于借助下属力量和智慧的领导者,影响力大,人气旺盛,事业成就也大;反之,凡事都不放心,凡人都不放心,最后必然成为孤家寡人,难成大事。
可见,领导者只有充分借助各种人才的智慧和力量,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把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建设好。当然,这里绝对不是说“一把手”可以图清闲、求安逸和不干活,而是想让“一把手”能够真正领悟“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的道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下属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借力而行,比起只相信自己,只靠自己劳神苦思的孤家寡人策略要高明得多。
领导者要与下属做好合作,需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1.藏起锋芒,给下属表现的机会。
郑板桥“难得糊涂”一语甚是精彩,它道破了聪明领导的为人策略。你装你的糊涂,这就给了下属表现机会,谁不想在上司面前邀功请赏,他必然会贡献出忠言与智见,你只需从中细辨真伪即可,这样也好上下一心,齐心合力,共创大业。
2.鼓励下属多尝试。
部下每天反馈回来的建议会很多,尽管不能一一采纳,但千万不要告诉他们说不行,一棍子打死,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领导者应抓住时机,绝不能浇息其热情的熊熊烈火,适当鼓励引导,壮大他们智慧的火花,一而再,再而三,星星之火必可燎原,最终必有一个令你满意的好点子。
3.敢于承认下属比自己强。
中国人最怕说自己不行,更不愿承认别人行,到头来只是整个企业都不行。因此要大胆启用有能力的部下,让他们各尽所能。因为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建功立业。用众人的智慧建成你的功业,何乐而不为?
因此,做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活用众人智慧,创造出一个群策群力的组织氛围,这样才能上下一心,建立一番功业。
五、管的少,才能管得好
管的少才能管得好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应当懂得“无为而冶”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少才能够管理好。
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领导,每次分派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事无巨细,指示得非常具体详细。如布置会议室,放多少把椅子,买多少茶叶、水果,会标写多大的字,找谁写,用什么纸,等等。开始下属尚能接受,时间一长,大家就不太情愿了,感到他跟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一样,管得太细、太严了,别人一点权力都没有,挺“没劲”,有时他的主意并不高明,但他是领导也得照办。
其实,有很多事只要告诉下属事情的结果就可以了,不必告诉全过程。如让下属推销一批商品,领导者只要告诉他销售定额和经济合同法的一些知识就可以了,没必要告诉他到哪家商店去,进门怎么说,出门怎么道别。叫下属编制一套管理软件,只提要求就可以了,没必要告诉他使用哪种语言、怎么编。管理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过度的管理反而弄巧成拙。
首先,过度管理妨碍下属积极性的发挥。事实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领导者的方法不见得是最好的,下属有一套好主意、好办法,但领导者早安排好了一切,也只有照办。下属失去了参与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势必挫伤积极性。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不动脑子、一切依赖领导的“阿斗”作风。只有没有进取心的下属才欢迎这种领导。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对创造者来说,惟一最好的刺激是自由——有权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领导者越俎代庖无异于一把心锁,锁住了下属的想像力、创造力,锁住了下属做事的积极性。
其次,过度管理不利于培养锻炼下属的实际工作能力。许多领导者不信任下属的能力,怕下属把事办糟了,像溺爱子女的父母,左嘱咐,右嘱咐。这不利于下属成长锻炼,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因为人不在大风大浪中摔打一番,是不会成熟提高的。一般来说,领导者的水平、工作能力要比下属高,指令也科学、合理。领导者详细地指令能够让下属少走许多弯路,可下属绝对感受不到领导者为开辟捷径付出的代价,或者说,下属感受不到通向捷径路上的荆棘坎坷。没有这些感受,下属就是没有受过风雨考验的“温室花朵”。
一位年轻人学做西服,师傅只简单地告诉他一遍怎么做,遇到困难问师傅时,师傅轻易不告诉他。师傅说:“你自己想一天半天的,实在没法了我才告诉你,这样印象深。我马上告诉你,你明天就忘了。”这位师傅就很懂培养徒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
作为领导者,要潇洒些,少操点心,少管点事(只管大事),做到既让下属发挥积极性,又能“遥控”,从某种角度来说,管理少才能管理好。
放下架子才能指挥别人
如果领导者能让自己的下属从内心赞赏自己的品格,那么他就可以轻轻松松指挥任何人。要达到这种境界,领导者必须塑造自我品格,贴近下属,不摆官架子。
李江是广东一家合资企业的一位董事长,在他年轻时,因为自己工作上急于求成,遇事常急躁冲动,把事情办得很糟,结果被贬到一家分公司去担任营销经理。到职时,在欢迎酒会上,由于他一不善喝酒,二不善辞令,以致被老职员们认为是一个不讲人情的上司,年轻的职员对他更是敬而远之。因此,他在分公司一度很被动,工作开展不起来。
这样过了大半年后,在过年前夕,举办同乐会,大家要即兴表演节目。他这时在同乐会上唱了几句家乡戏,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连他自己也没想到,那些一向对他敬而远之的部下们,会因此而对他表示如此的亲近和友好。此后他还在矿上成立了一个业余家乡戏团。从此,他的部下非常愿意和他接近,有事都喜欢跟他谈。他也更加与部下贴心了,由过去令人望而生畏的人变成了可亲可敬的人。在矿上无论多难办的一件事,只要经他出面,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事情定能办成。由此这个矿的生产突飞猛进。因为他工作有能力,而且如此得人心,后来他荣升为这个公司的董事长。
他升为董事长后,有一次在工厂开现场会,全公司的头面人物都出席了。会上大家都为本年度的好成绩而高兴,于是公司总裁的秘书小姐提议使大家在高度欢乐的氛围中散会。她想出一个办法,把一个分公司的副经理抛到喷泉的池子中去,以此使大家的欢乐达到高潮,总裁同意这位小姐的提议,就和这位董事长打招呼,董事长表示这样做不妥,决定由他自己——公司最高领导者,在水池中来一个旱鸭子游水。
董事长转向大家说:“我宣布大会最后一个项目就是秘书小姐的建议:她叫我在水池中来一个旱鸭子戏水,我同意了,请各位先生注意了,我就此作表演。”于是他跳入池中,游起泳来,引得参加会议的几百人哄堂大笑……
事后总裁问他:“那天你为什么亲自跳下水池,而不叫副经理下去呢?”
董事长回答说:“一般说来,让那些职位低的人出洋相,以博得众人的取笑,而职位高的人却高高在上,端着一副架子,使人敬畏,那是最不得人心的了。”董事长一席话唤醒了总裁,使他和董事长一样平时注意贴近部下,学到了办好企业的招数。
作为领导,在下属面前,如果你认定了“我”是经理,“你”是下属,应当各尽其职。这样,下属就不可避免地要对这样的上司采取疏远态度,也要和他所代表的公司疏远。这样上级也就很难使下属尽力工作了。
用建议代替命令
工作中,作为领导者,对下属下达任务,发号施令是很常见的事情。领导者注重下达命令的艺术,不仅可以消除下属的逆反心理,提高执行效率,而且有助于团结下属,鼓舞团队的士气。
可是,怎样下达命令才会使你的计划能得到彻底的实施呢?才能使你的下属乐于积极、主动、出色、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呢?
一些不注意自己下达命令方法的领导者经常这样说:“小李,把这份材料赶出来,你必须尽你最快的速度,如果明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在我的办公桌上没有看到它,我将……”
或者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我说过多少次了,可你总是记不住。现在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马上给我重做……”
这样的话,你的下属一定会面色冰冷、极不情愿地接过你派给他们的任务,去完成它,而不是做好它。
可是等工作交上来后,你大为失望,不禁有些生气:“好了!看来你只是个平平庸庸、毫无创新的人而已!我对你期望很高,可你总是表现得令人失望!就凭你这个样子,永远也别想升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