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奇处,就在他独一无二的表现手法。此书的特殊表现手法作者在书中给予了多方提示。请看:
【甲戌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甲戌眉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见《红楼梦》第一回)
这两段批文是作者以批书人身份,在第一回故事开讲之前向读者披露的。这是关于他独特表述方式及其原则的重要信息,可以说是解读《红楼梦》的方法论。
首先批书人在此以“事则实事”,给予了读者一个明确答案,该书所讲的故事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真事。接下来作者又用了一个表转折的连词:“然”。“然”所表达的是以下之文与“事则实事”有一个转折,那么下文转向了哪里呢?转向了“奇书中之秘法”。“秘法”指的就是作者不同寻常的特殊表现手法,不言而喻,表现手法就是叙述故事的方法。叙述故事的方法怎么能与表述故事性质的“事则实事”形成转折关系呢?这就是这段批文的玄机所在。作者这里阐述的是该书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该书所讲的是一个嫡真故事,然而,他却使用了诸多虚幻的隐蔽手法来表述。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看似神奇虚幻,超现实,但却又吸引着无数读者在其中探秘寻真而乐此不疲的原因。“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提示,作者对这些隐蔽表述手法会进行讲解和说明,以等待来破谜的人。
“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揭示,这部书不同于所有历来小说的表现手法,是一部非常特殊而与众不同的书。究竟有何不同呢?作者又给读者指明了一个方向,其实就是效仿了《庄子》和《离骚》的思维方式。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是反映庄子思想的经典之作。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描述了自己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就是“意识流”的潜意识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看人,从现实看梦境,又从梦境看现实;从人看蝴蝶,又从蝴蝶看人。而《红楼梦》的“通灵宝玉”之说、“红楼梦”之说同样是这种打破了逻辑关系的,非理性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的反映。从人看石头,又从石头看人,第十八回中贾元春那一段奇诡的,以石头身份的内心独白,就是“通灵宝玉”之说所表现的“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的经典再现。“红楼梦”之说也同样是“现实就是梦境,梦境也是现实”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经典例证。作者引出《庄子》就是暗示《红楼梦》是采用了打破时空界限,运用无逻辑性、非理性的“意识流”艺术表现手法。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的叙事抒情诗,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运用神话传说展开多彩的幻想翅膀,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在诗中书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来共同完成诗人所要表达的广阔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同样采用了大量超现实的天界、神灵等虚幻世界来揭示现实世界的真实故事,同样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将日、月、风、云、火、雪、灰、土、鸾凤、鸟雀、鼠、虎、兔、龙、猴、鸡、狗、猪、花草、树木、山石等人格化,作为补充表述。屈原是用《离骚》来表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作者雪芹同样是在用诗词形式讲述自己隐秘真事。书中的诗词歌赋都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叙事特性,读者不要将其作为泛泛而谈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来读。
“分身法”与“合身法”是作者独创的打破时空界限叙述故事的最重要的表述手法,是“意识流”手法的具体表现。它是比上述所列诸法更重要的《红楼梦》写作表述手法,所以没有列在上述诸秘法中,而是另席款待,个别示范讲解这种秘法,绝非泛泛。本章我们先讨论“分身法”。那么“分身法”究竟是什么呢?“分身法”就是以多个不同名称、不同身份的艺术形象来演绎同一个人物的故事,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他可以化变为不同身份的七十二般人物,而“分身法”同样可以分离出若干“分身”人物。所不同的是,孙悟空的伪装是针对剧中人,观众永远都知道伪装以后的孙悟空。而《红楼梦》的“分身法”与孙悟空的变幻相反,所针对的对象是读者,是作者对读者使出的障眼法,无论他们以何面目出现,剧中人自己相互都能一目了然,全然不知“分身”人物为何,但读者却需要细细分辨“分身”人物与原身人物之间的所属关系,才能真正读懂所发生的故事情节的真相。这就是作者与读者玩的猜谜游戏,读者必须先猜出这个最表层的人物关系,才有可能深入了解深刻的故事真相。林黛玉是“分身法”的代表人物,她是书中所拥有“分身”最多的原身,所以,作者以林黛玉作为“分身法”的示范典型。请看:
“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黛玉见他说的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庚辰侧批:又哄我看书人。】“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黛玉笑道:“这就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庚辰侧批:山名洞名,颦儿已知之矣。】……“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蒙双行夹批:庙里原来最多,妙妙!】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庚辰侧批:玉兄,玉兄,唐突颦儿了!】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庚辰双行夹批: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得妙!】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庚辰侧批:不直偷,可畏可怕。】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庚辰侧批:可怕可畏。】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庚辰侧批:奇文怪文。】众耗忙笑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庚辰双行夹批:余亦说变错了。】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见《红楼梦》第十九回)
“又哄我看书人”揭示,扬州衙门里所发生的故事并非宝玉胡诌,而是却有其事。“山名洞名,颦儿已知之矣”揭示,林黛玉是心知肚明的知情当事人。“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更是以林黛玉之口给这个故事下定论,这里说的就是林黛玉身上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唐突颦儿了”更明确指出这个偷香芋的小耗就是林黛玉。“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同样是反复佐证林黛玉就是这只“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的小耗子,同时对应她就是在第一回大展幻术将石头雪芹化变成“通灵宝玉”,又动机谋将他以作弊的方式夹带下世的那僧。
既然林黛玉是那僧,“庙”暗示的当然就是林黛玉的家,林黛玉的家当然就是盐课林老爷即曹寅的家,此时曹寅的家里当然是“米豆成仓,不可胜记。”的富裕,但五种果品却另有喻意。“菱角”毫无疑问影射的是香菱即林黛玉,“香芋”这里正在演绎也是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林黛玉,因此,菱角、香芋都是指代林黛玉。而红枣、栗子、落花生正是民间通用的喻意:“早生子”,宝玉这里所说的“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指的就是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林黛玉偷偷生子的大故事。通部书都在讲一个一个的事件,都是讲故事,为什么单单在此,要在“故事”前冠以“大”字呢?因为宝玉这里说的不是个别的小事件,而就是该书所讲述的女娲炼石补天,即林黛玉生育作者雪芹的主题大故事。
那么,这个大故事是怎样被讲述出来的呢?“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庚辰侧批:可怕可畏。】渐渐的就搬运尽了。”揭示,这里是直接点出了“分身法”三个字,讲解了“分身法”的法则,故事不是直接讲述出来的,而是用“分身法”进行隐蔽讲述。因为小耗子暗暗搬运的是“香芋”,而“香芋”指代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林黛玉,林黛玉当然只有一个,而指代林黛玉的香芋却很多,因此,小耗子暗暗搬运的就是一个一个的林黛玉。她是怎么搬运的呢?她用“分身法”将自己变成一个一个的林黛玉走出来,渐渐的就将林黛玉搬运尽了,所影射的就是林黛玉的故事。香芋被搬运完时,林黛玉的故事就讲述完毕了。
这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就是作者将“分身法”的说明文字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以生动的语言形式,阐述了“分身法”的性质、法则是以故事的“原身”化变成多个“分身”人物来演绎其故事,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作者却已经悄悄的讲述完毕了自己的真故事,以达到隐蔽讲述的目的。
有“分身”自然就有“原身”,这个“原身”不同于通常所指作品之外的原型,“分身”所对应的“原身”与“分身”一样都是剧中人,是作者交待了来龙去脉,长期驻扎在剧中的主要人物,并对其系列上的各“分身”人物的身份和她们所演绎的故事起呼应和印证作用。而所谓的“分身”其实就是被伪装起来的“原身”,透过作者的障眼法,他们与“原身”没有任何区别,就是同一个人。林黛玉这个“原身”就像飘扬在潇湘馆上空的一面大旗,麾下集合着众多林黛玉的“分身”,为林黛玉倾情上演着她人生经历中各个不同时期的真实故事。在书中,林黛玉凄婉悲惨的一生并不需要林黛玉全程独自亲历亲为上演,而是由她的“分身”们分段接力来完成她全部故事的演绎,她是在与她的“分身”们一起来完成她全部人生故事的拼图。
“分身法”在书中运用得最充分的就是黛玉这个人物,她在书中是拥有“分身”最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该书主要是写闺阁女子,女子才是该书的头号主角,但女主角林黛玉的文字篇幅却远远低于男主角贾宝玉,因为黛玉的故事被分散到了她众多的“分身”人物身上,所以林黛玉在书中所占的篇幅反而不及贾宝玉的玄机。而实际上《红楼梦》是以黛玉为核心,为故事主干铺陈演绎而成,林黛玉才是该书真正的头号主角。
当作者写作《红楼梦》时,对自己母亲的本名已经无考,对这个原型人物的称呼,我只能采用作者为她在书中取的这个好听的名字:“黛玉”。同理,薛宝钗是黛玉的亲姐姐,也是一个忘掉了姓氏的人,因此,宝钗与黛玉一样,她们原型的名称就是剧中人的名称。
林黛玉是书中所有人物之上的头号主角,作者费尽心思要隐写的真实故事,《红楼梦》里所隐藏的秘密就是林黛玉的秘密。林黛玉的故事是作者要隐蔽伪装的目标,怎么隐蔽、伪装?分散开来。因此,黛玉这个人物的故事就被分散在书中许多黛玉的“分身”人物身上来表现、演绎,也就是说,书中不止有一个林黛玉,而是有许多个林黛玉,我们要想揭开林黛玉的身世之谜,我们必须先找出书中这些隐蔽的林黛玉的“分身”。那么,我们将怎样来一一找出她们呢?
找出“分身”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就如同猜谜,作者必须提供一定的条件,即给出谜目和谜体。不同的谜语有不同的谜目和谜体,而解开林黛玉“分身”之谜的规律,是林黛玉鲜明的艺术形象,不管是秋雨之夜,还是风霜之日,她这面飘扬在萧湘馆上空的旗帜总是在那里看着她旗下的众林黛玉“分身”们经历着她的身世和苦难,以各种不同形式直接、间接的呼应着她们的经历和故事,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她的诗歌方式,她所写出的诗歌是她对她旗下“分身”所演绎的故事所作的认领和印证。她就是她“分身”们的一根连接纽带,一个坐标、一杆标尺,为我们指明林黛玉“分身”的方向,为她们见证她们在该书所存在的文学价值。
我为找出林黛玉的“分身”总结了三条规律供大家参考。
第一,以林黛玉的名字为线索,即林黛玉的“玉”字和绛珠草所对应的“红”字。书中人物凡名字里有“玉”字和“红”字的人物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林黛玉的“分身”,其中包括“宝玉”。
第二是林黛玉的相貌,作者有诗说:“颦儿相貌世应稀”。可书中为什么却有许多人与林黛玉长得相像呢?这是因为相貌就是林黛玉“分身”的连接纽带。在现实中,除了作者雪芹长得与自己的母亲黛玉有所相像外,并没有与她相像的人,因为林黛玉的相貌本来就与众不同,所以,书中出现的人物,凡与林黛玉长得相像的都是林黛玉的“分身”,即林黛玉自己。由此又延伸出一条规律,书中凡是长得特别超凡出众的美貌女子也都是林黛玉的“分身”。
第三是“草”的特性,因为该书说的是绛珠草的故事,所以书中当然只有一棵草,即绛珠草林黛玉,因此,凡是具有草的性质的人物也都是林黛玉的“分身”。
以上三点是林黛玉“分身”人物规律性的重要形象特征,是她们之间的连接纽带。其它“原身”人物与“分身”人物的判定有其他完全不同的规律和特征。
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是对“分身法”所进行的示范讲解,同时也对应了龄官所揭示出的林黛玉的年龄之谜,林黛玉就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时,十一岁的龄官,即康熙三十五年,即公元1696年,鼠年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