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70%的烦恼与金钱有关
清朝时,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出又多又快,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
老头隔壁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妒忌。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音一落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在边唱边做豆腐,突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也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人人都希望能够拥有财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度追求财富,才是最明智的人。过去,我们曾经认为做一个万元户就应该满足了,可是后来,有了一万元,就又想有十万元,有了十万元就会想百万元,总之,这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欲望没有尽头,那么,你就永远无法享受生活的快乐,你就是一个缺乏财富智慧的人。金钱不等于价值,只有当它为人的幸福服务时,才是有价值的。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文明的社会以足够的钱保证每个人都能确保自己的收入,如此就能知道确保收入是多么重要了,大家能赚到适当的钱,的确很关键。但在财富面前,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回归平淡,才能享受财富所带来的快乐人生。
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当他达到事业的巅峰时,突然觉得人生无趣,特地来到寺院向大师请教。
大师告诉他:“鱼无法在陆地上生存,你也无法在世界的束缚中生活;正如鱼儿必须回到大海,你也必须回归平淡。”
企业家无奈地回答:“难道我必须放弃一切的事业,进入山里修炼?”大师说:“不!你可以继续你的事业,但同时也要回到你的心灵深处,当回到内心世界时,你会在那里找到企求已久的平淡。除了追求生活的目标外,生命的意义更值得追寻。”
现在,很多人口袋里有钱了,然而总觉得没有过去贫穷时过得快乐,除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外,面对财富,个人心理没有调整好,还不适应这个经济时代。
面对财富,容易产生以下病态心理:有钱会觉得不安全;有钱还想更有钱;嫉妒别人比我还有钱;捂紧口袋不敢露富,有小农意识。
在财富面前,一旦有这种思想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品尝不到富有的快乐。其实,面对财富,人应该保持一份平常心态,有一点现代意识,积极地创造财富,快乐地享受财富,尽己所能,知足常乐。
面对财富,我们应该做到:
(1)注意安全而不必过分担忧。有了财富,人就会担心会有人危害自己的生命,因为还有很多的人过着贫穷的生活。如果你的财富是通过正常渠道赚来的,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你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2)通过正当渠道赚钱,不取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劳动产生的财富,拿了会心理不安的。
(3)不做守财奴,积极消费,享受财富的快乐。赚钱就是为了使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消费是财富的价值的实现,如果不消费,就不会享受生活的快乐,就会变成一个守财奴。
(4)树立现代投资观念,让钱流动起来,变死钱为活钱。财富是现代生活的标志,生活在现代,就要有现代的观念,面对财富,不必遮遮掩掩,想拥有财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正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不管一个人有多么高尚,不想发财,只是一种无能的托词,只要他有发财的机会,有发财的能力,就一定不会放过。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财富是劳动的结果。靠劳动致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仅是体力劳动,而且是脑力劳动,特别是当代致富的主要途径是脑力劳动。思考和智慧是现代人发财致富的主要标志。
拿破仑·希尔说:“金钱永远只是金钱,而不是快乐,更不是幸福。”金钱之外,还有更可贵的东西。人类的生命仅有短暂的数十年,一晃即逝。我们应该使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因此追求幸福,才是赚钱的目的。
金钱可以激励人发奋,也可以毁灭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提高生存价值,重视生活质量,让你生活得更幸福。
放下——放得下,才能快乐生活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子女升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老公升官或者发财,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就变坏。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人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
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愤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辨证论治疗,对症下药,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潇洒放得下啊!
“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财富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情感能否放得下
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感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名利能否放得下
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
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有损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的确是一种幸福。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犹如烟花般的短暂炫目,一闪而逝。快乐也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呢?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时,你会觉得其实在这个地球中还是有许多快乐的事情的。不能否认,爱情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可是,除了爱情之外,有许多值得你去做的事,还有亲情、友情值得你去灌溉,不是吗?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