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你怎么在这里?”何奈开口问道。
明是瞪圆了双眼,仔细审视何奈好一会儿,直看得何奈心里发毛,才反问道:“我为什么不能在这里?依你看,我应当在哪里?”
明是这一反问,何奈倒没了主意。可是自己明明在后山上看到了他,而且自己下山之前,明是一直没有丝毫动静,一路上也没有什么人赶超自己。莫非自己看花了眼,而山上那位僧人并非明是?
“还是说说你到哪里去了吧。”明是见何奈一脸迷惘,倒有些于心不忍,轻言说道,“我正有事找你,却半天不见你的人影。”
“什么事?”
“住持让我传话给你,说方丈圆德大师将于明天正午出关,众僧都要齐集大殿相迎。”
“哦?”何奈惊喜得快要跳起来。方丈一出关,自己如何脱却野蛮氏族,如何逃离火海,如何得救,就一清二楚了。此外,自己还有一肚子的疑问要问方丈,解决这些疑问后,才能够放心离开此地,去寻找容儿秋女。
“方丈出关,是本寺的一件大喜之事。由于兹事体大,迎讶场面不能有本寺以外的人,故住持特别嘱咐你,明日午时必须呆在房中,半步不得离开。”
“是。”何奈并不明白寺庙的规矩,听后唯唯而已。“明是师傅,什么叫做闭关?为什么要闭关?”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见何奈说到了自己懂的知识,明是不由十分得意,故意在他面前卖弄,将有关闭关的知识原原本本说了出来。
原来,闭关又叫掩关,乃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
闭关有定时的、定期的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确实需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六年、九年、数十年。但并不一定是单独地个人修持。释迦时代的结夏安居,中国禅林的冬、夏两季禅期,是集合许多人共同修行的。最初,僧人闭关修行的地方非常广泛,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
闭关者住的房子称为“关房”,一般都建在僻静处,关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条件,如有小阳台能让闭关者晒到太阳,内有厕所等等。在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所以在关房外,必须有人护持饮食、医药等事,称为“护关”。
闭关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情,很少有僧人愿意去做。不过在大寺院中,仍有一些有道高僧闭关修行,他们的目的有两种:一者,为了能集中精力阅读大藏经;二者,能够顺利专修某一法门。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举香、念《大悲咒》、《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等经书,并进行一系列繁琐的的礼仪,所有僧人手持礼香送“关主”到关房前。关主进门时,回首礼谢大众,三拜关门,大众回大殿念回向偈。
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首先由客堂挂“启关牌”通知大众,大众在听到午梆后齐集大殿,唱香赞,念圣号到关房前。经过许多隆重的礼仪后,关主出关并到大殿礼谢大众,宣讲闭关期间的修行心得要义。
宣讲心得要义,是闭关仪式上最神秘的、最关键的时候。如果心得重要,就连寺中的普通僧人都不得参加,何况何奈一介外人。
不过,从明是的叙述中,何奈隐隐感到了圆德闭关修行举动的不同寻常。闭关前,他被人救到了寺院,他的伤势还没好完全,修行了短短月余时间,圆德就出关了,岂不怪哉!“明是师傅,卧龙寺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