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投资选择的限制。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投资选择加以种种限制是金融部门资金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如规定金融机构贷款必须用于某些政府鼓励的具体项目,按照补贴利率向某些部门提供资金等。由于投资体制受到种种限制,资金最终多被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或流向某些受到保护的大企业所从事的资本密集型项目,广大的中小企业很难从大型的国有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转向非正式的民间金融市场,导致中小企业承担了较大企业高得多的资金成本。这种措施严重地限制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3.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外汇管制与金融抑制的联系尤为密切,它的直接目的在于缓解外汇短缺的矛盾,尽可能地把有限外汇集中到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其具体措施有:限制外汇的持有;规定强制性的作为清偿手段的外国货币;实行外汇配给以照顾进口替代行业;对资金流出实行严格的限制;对汇率实行管制,采用高估本币等措施。然而能够以官方汇率获得外汇的往往只是那些持有进口许可证的特权机构,结果造成了腐败和外汇黑市交易。这一方面导致外汇市场发育缓慢;另一方面,本币的高估对出口来说也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并造成经济上的长期依赖和落后。
4.金融管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弊病。例如发展中国家对于银行的登记一般都有极其严格的限制,这样,有幸被批准开业的银行基本不会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也有极强的垄断性,而过度的垄断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的效率,从而也使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另外,为了保护垄断性的官方金融市场,防止资金流入替代性的金融市场,政府采取了许多严厉的措施,对资本的流动实行了更为广泛的控制,对替代性的金融市场采取了压制的态度。
(三)金融抑制的表现
1.金融抑制首先表现为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金融产业处于落后的状态。国家意志代替经济规律,行政指令胜于市场调节,金融市场仍处在萌芽阶段;银行也一般只有少数几家大银行,以寡头方式进行经营,非银行金融机构受到严重的压抑,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由于经济上的分割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又多局限于各自的传统领域内活动,它们之间缺少一个完整有机的短期货币市场来连接;分割经济又使得外部投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通胀率也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
2.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和数量十分有限,中长期资本不易流动。银行业务单一,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营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要;商业信用不佳,商业票据无法广泛流通;证券交易品种有限,投资者缺乏选择金融资产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另一方面社会现有资金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还表现为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由于利率是由金融当局以行政命令方式规定的,因而不可能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可能反映投资的真实效率。这种政策很难促进资金的积累和投资的扩大,经济资源往往也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而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汇率也是由政府当局硬性规定,不能反映外汇的供求状况。官方汇率通常是高估本币,低估外币,这必然导致对外汇的过度需求。利率的偏低鼓励了消费,限制了投资;外汇汇率的偏低鼓励了进口,限制了出口。
(四)金融抑制的效应
1.负收入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大都存在较严重的通胀,名义利率却受到严格控制,为逃避通胀,公众自然会减少以货币形式保有的储蓄,从而导致投资来源枯竭,国民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储蓄和投资的增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负储蓄效应。许多发展中国家试图用规定名义利率上限的做法来控制货币数量。而在通胀率很高的情况下,较低的名义利率只能造就更低的实际利率,人们的储蓄倾向降低,并以购买物质财富、增加消费支出和向国外转移资金的办法来回避风险。即使有储蓄意愿,也因金融资产单调、流通变现困难等原因而受挫。
3.负投资效应。在实施金融抑制的政策的发展中国家里,其投资的重点往往是耗费巨额资金的重工业和一些高技术的新型产业,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并不能带来较高的效益。与此同时,相应的限制了向其传统部门(如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使得本国不得不增加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对于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歧视,又严重地影响了出口的增长;在那些重工业和“新型产业”中,不熟练的生产技术和过剩的生产能力又降低了投资的实际产出,造成资金的浪费。
4.负就业效应。金融抑制战略下,传统部门和中小企业受到限制,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不到发展,大量劳动力不得不迁徙到城市寻找工作。而城市工业的规划者们常常热衷于建立资本密集型的工厂和企业,这些企业只能吸纳很小部分的闲散劳动力,那些未被吸纳的劳动力形成了一个浩大的“城市贫民阶层”,并且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失业现象会更加普遍,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二、金融深化
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认为,金融抑制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就必须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这就是金融深化。
所谓金融深化,就是放松金融抑制,使金融也有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形成一个高效率的融资体系,全面动员与合理利用国内的资源,以达到经济健康成长的目的。具体来说,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分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状况,并在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基础上,使整个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能够以适当的利率吸引大量储蓄,以适当地放宽利率来满足实体经济各部门的资金需求。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既促进金融体系自身的扩张,又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一)金融深化的核心
金融深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麦金农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表述为:
(M/P)(d上标)=L(Y,I/Y,D—P*)
式中,(M/P)(d上标)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收入,I代表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的比重,D是各类存款名义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货币资金的投入,在内源融资盛行的背景下,积累实际货币是投资的前提。而只有在持有实际货币的收益率较高时,人们才会增加对实际货币的需求,进而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所以,D—P*代表的实际收益率在决定(M/P)(d上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深化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一个较高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以此来刺激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M/P的需求。
爱德华?肖也认为实现金融深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名义利率或实际利率,以促使储蓄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合理的配置,在他看来,推进金融深化会产生四大效应:①收入效应。当经济单位持有的平均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后,投资和市场将扩大,由此引起收入的增长。②储蓄效应。在储蓄倾向和税率一定时,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储蓄的提高,同时金融深化意味着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通货膨胀率,这也将促进储蓄。③投资效应。当收入和储蓄增加后,投资会相应增加,此外,提高贷款利率可以淘汰低收益的投资项目,从而提高投资的平均收益率。④就业效应。金融深化将使资本相对昂贵,劳动力相对便宜,这会使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
(二)金融深化的内容
1.控制通货膨胀率,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控制名义货币的增长率。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必须取消不恰当的利率上限,保证货币资产的实际收益为正数,以此来吸收储蓄,优化投资结构。较高的利率会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的企业,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资本的优化配置;此外,较高的利率也会促进借款企业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同时,放松利率管制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宏观金融调控的放松,相反,政府应对名义货币量进行有效调节,抑制通货膨胀。这两种政策的搭配既保证了物价水平的稳定,又不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2.放松汇率限制。高估本币只会使进出口许可证和外汇配额的持有者获得垄断利润,而出口行业则受到歧视。将高估的本币贬值,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外汇的过度需求,并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肖赞成弹性汇率制,只有采用弹性汇率,投资收益才会随着该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动而同向变动,国外投资者的收益才能得到保证,这是吸引国外投资的必要条件。当然外汇的自由兑换也是必不可少的。
3.推进金融体制的深化。在对利率和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就应该改革金融体制落后的低效率状况。首先,要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局面,尽量支持民间金融体系的发展,以促进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并且当利率管制放松后,场外的非法金融市场也会自动消失。其次,要消除人为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分割和干预,应当让各类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再次,逐步丰富金融工具的种类,扩展其期限结构,给公众更多的资产选择的余地,增加投资的来源渠道。
4.进行财税改革。在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财税体制将直接破坏金融深化,因此政府在推进金融深化的同时,应进行财税体制改革。要使金融与财政改革相互配合,一方面要两者各尽其职,金融不能代为实行财政职能,如通过增发货币帮助政府收入,强迫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等;财政也不能干预金融业务,如以财政拨款等形式进行优先投资,进行强行的资金配置。另一方面要改革财税体制,使财税基础得以深化,为此要减少财政赤字,消除通货膨胀,简化税种,降低税收管理成本,不再对金融资产的收入进行歧视。
总之,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其基本点是想通过利率自由化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和我国台湾等,事实上也是借鉴了这些政策主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金融深化的理论贡献和影响
1.强调了金融体制和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经济和金融理论中第一次把金融和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对金融部门的忽视。
2.剖析了依赖外资和外援的危害性,支出过多的外资和外援反而会削弱本国的经济基础,加剧本国金融的意志和扭曲,带来周期性的市场波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发展的主张,对发掘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资金潜力抱乐观态度。
3.支出发展中国家的“割裂性”经济结构中,资本的报酬率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发展就是要消灭这种差异,以提高资本的平均社会报酬率。其隐含的意义是,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造和提高,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
4.在金融理论方面,该理论批判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对于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派关于货币与实物资产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的假设,金融深化论认为其不适合落后经济,落后经济中的货币和实物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品。他还批判了落后经济中盛行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学说,认为在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中,通胀是可以避免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完全可以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中同步发展。
在政策主张上,他既不同意凯恩斯学派的低利率刺激投资的政策,也不同意货币学派过分倚重控制货币发行的办法,而是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提高利率,在增加货币需求的同时,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分配,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此外,海提出财政、外汇、外贸政策配套改革的一系列建议,要求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与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
开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融改革浪潮席卷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亚洲的马来西亚、韩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及印尼等国,其改革大都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放松利率限制。虽然各国的具体做法和时机选择不尽相同,但放松管制的目的都是取消对利率的人为抑制,使利率保持在高于通胀率的正值上,使其有助于促进储蓄的增长,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期待在利率自由化后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统一。
2.放松信贷管制。这一措施使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受抑制的状态下得到了解放,开辟了优化储蓄分配的渠道,使资金流向效益高的产业和部门,从而有利于摆脱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
3.金融机构私有化。不少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将政府拥有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主要目的是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希望以私有化为契机,给金融机构注入竞争的催化剂,以适应市场对其的要求。
4.对经营不善、清偿能力出问题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清理和重组。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金融抑制而造成有不少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发展中国家,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贴息、收购坏账、合并等方法对这些金融机构进行了清理和重组。这个过程是长期的,至今仍有不少国家不断地对丧失清偿能力地机构进行着重组。
5?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体制改革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放松了对其金融市场尤其是长期资本市场的管制,资本开始在国际间流动,同时不少国家还放松了外汇的管制,逐渐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转向有管理的浮动,资本管制放松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吸引外资的好处。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程度低,难以承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加上本国资本的匮乏也迫使其不敢轻易取消资本外流的限制,总体来说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仍比较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