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关系
【内容提示】在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金融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金融活动也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节着重介绍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发展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解释,一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是由众多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组成的。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组合,构成不同特征的金融结构。一般来说,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等的综合,形成不同发展程度的金融结构。所谓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就越多,金融的效率就越高。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发达程度,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1.金融相关率。所谓金融相关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金融活动总量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表示。它包括: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工具(即股票、债券及各种信贷凭证);金融部门,即中央很行、存款银行、清算机构、保险组织和二级金融交易中介发行的金融工具(如通货与活期存款、居民储蓄、保险单等)和国外部门的金融工具等。经济行动总量则用国民生产总值表示。
戈德史密斯通过对过去150年~200年间许多国家金融史的研究,认为“存在惟一的一条金融发展道路”。发达国家有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早晚会走上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可由金融相关率反映出来。从纵的方向看,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产的增长比国民财产的增长更为迅速。因此,金融相关比率有提高的趋势,其间还会发生迅速提高的“爆发运动”。但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并不是无止境的,一旦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该比率的变动即趋于稳定。从横的方向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相关率比欧洲与北美国家的金融相关率低得多,这也体现了两类国家在金融发展上的时代差别。
金融相关率还受到一国经济结构基本特征,诸如生产集中程度、财富分配状况、投资动力、储蓄倾向等的影响。这些特征反映在非金融部门发行的债权和股权证券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中。该比率越高,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分离程度越高;随着金融的发展,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全部资产的比重趋于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有比重相应提高。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总额已超过银行资产总额。
2.货币化率。货币化率即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的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用货币作为商品与服务交换媒介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于这种现象,可称为社会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货币是金融资产的一个重要部分,用货币化率反映一个社会的金融发展程度,也是可行的。在使用货币化率指标时,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的是货币的定义。随着越来越多的准货币或货币替代物的出现,必须及时对货币的定义加以修订。
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金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以往人们将土地、资本与劳动看做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现代社会中,新技术开始被看做另一影响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在人们普遍关注以上四方面因素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同时,金融的作用日益引起各方的瞩目。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已经居于神经中枢的地位。
1.金融运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信用因素,所有的商品和劳务都以货币计价流通,各经济主体余额调剂都要借助各种信用形式,各种经济政策的调节和实施都与货币信用有关。总之,货币信用因素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成为了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2.金融的基本功能是融通、调节和积累资金,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促进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如通过吸收存款、发行有价证券和向国外借款等方式来积累资本,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供给。
3.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以节约交易成本,促进资金合理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者总是要把收益率高的金融工具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而金融工具收益率的高低又取决于经济主体利润率的高低。这就使各资金需求主体筹集资金时必须以资金使用的效益高低为前提。这样金融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引导资金按照效益的高低和盈利的多寡在各经济主体间合理流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防范风险的功能。金融市场防范风险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金融市场有多种多样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有利于投资者进行组合投资,既能分散风险,又能提高投资的安全性与营利性。
(2)金融市场为不同种类的参与者进行套期保值、投机套利等提供了便利,既利于转移和防范风险,又提高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使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增强。
(3)通过金融创新产生的金融工具提高了社会公众在诸如就业、医疗和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金融的发展给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在货币信用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随之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副作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当这种可能变为现实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经济发展。概括地来说,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主要方面:
1.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危害经济发展。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货币发行不受贵金属储备的硬约束,在技术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而在信用货币的供给完全由人为因素确定的状态下,一旦人们的认识发生偏差或操作失当,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导致供求的矛盾,引发经济的过度扩张导致泡沫经济现象的发生,或出现需求萎缩和经济衰退。
2.金融业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行业,而且鉴于金融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一旦风险失控不仅导致金融业本身的危机,而且将破坏整个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引发经济危机。
金融业的风险首先表现在行业风险,金融业具有很高的负债率,自有资金少,营运主要靠外部资金来源。现代金融机构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一方面从事短借长贷的期限变换及证券投资等高风险经营,另一方面则必须随时满足客户的提现或支付的需要,因而金融机构的经营具有内在的风险性,其正常运转高度依赖于公众的信任。
其次,金融机构的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例如银行经营必然受到利率、存款结构和规模、借款人的信用和偿债能力、汇率等因素变化的影响,这些未知因素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另外,金融业还存着系统性风险。例如因金融业内部及其与其他部门、国内与外部市场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赖性而易受外部牵累的伙伴风险,因金融电子化而产生凝固的电子转账和信息系统风险,因金融国际化而产生的国际风险,等等。
3.因信用过度膨胀产生的金融泡沫,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引发危机。
由于当代货币信用经济高度发达,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出现持续高潮后,大量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新兴金融市场不断形成,新业务、新交易层出不穷,这些创新工具在活跃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信用膨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特别是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等,从外汇交易中衍生出来的外汇掉期交易、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等,从设计到交易都与真实的信用和现实社会再生产无关,与产业发展和市场流通无关,这些虚拟资本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反复易手而自我膨胀,拉大了有价证券与真实资本价值的差距,成为最有刺激性的投机工具,容易滋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加大投资风险,对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破坏性。
’
金融泡沫不仅有强大的资金吸附能力,使大量的资金不能用于实质经济发展,却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形成金融泡沫;而且金融泡沫不具有持久性,虚拟资本在价格暴涨中形成的泡沫只能通过价格暴跌来消肿,这种膨胀与消肿的过程将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整体经济运行的动荡,拉大经济的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详细讨论了世界主流学派货币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事实上所有这些理论和政策手段都隐含着一个基本的假设,这就是国民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金融制度比较完善。因此上述理论和政策手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制度也十分落后,在金融领域里也存在着许多不正常和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把发达国家的货币金融学说和政策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一方面,西方经济发展主流学说偏重于资本、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等实质性因素,而忽视了金融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学说在形成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不能全面地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货币金融的性质和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各国经济学家逐渐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金融问题及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与西方金融主流学派不同,这两大理论侧重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引起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节我们将结合这两大理论的基本观点,简要介绍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问题。
一、金融抑制
麦金农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当局过分干预金融活动,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使两者无法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关系,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停滞和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这就是著名的“金融抑制论”,从本质上讲,金融抑制所体现的是由于政府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当所引起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抑制的一种恶性循环。
(一)金融抑制的根源
1.货币化程度低。在绝大数的发展中国家,货币化程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即自然经济和以物易物的方式的比重较大,货币是金融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低下的货币化水平也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必将处于十分不发达的境地,当然也就谈不上通过金融发展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部门都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即现代金融部门与传统金融部门同时并存。现代金融部门是指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银行组织、其他金融机构和传统金融部门;而传统金融部门是指国内按照旧的方式经营的小规模钱庄、放债公司、民间金融互助会之类的非银行金融组织,以及以公开或半公开方式运行的民间资金融通市场,这是由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总体来说金融机构不发达。
3.经济分割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分散、市场割裂、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差别巨大,这种分割经济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因而投资局限于本行业之中,而用于投资的资本也只能依靠企业内部的积累,这种“内源融资”的盛行无疑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储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并成为政府干预的借口。
4.政府过多干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后,由于对原宗主国实施的所谓“自由经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记忆犹新,而怀疑市场的作用。因此它们倾向于通过政府干预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产生了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这些恰恰是金融抑制的突出表现。许多金融机构都是国有性质,民营金融机构所占比重极低,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缺乏经营自主权,既没有参与竞争的动力,也没有竞争上的压力,因此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远远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而且由于经常被迫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融通资金,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的功能。
(二)金融抑制的手段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着货币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集中到经济发展所最需要的部门和行业,就成为金融政策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对货币资金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所采取的措施大多都属于典型的金融抑制措施,主要有以下类型:
1.利率上限。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如果利率完全由市场来确定,资金的供不应求必将导致较高的市场利率,这将大大增加重点行业和部门的资金使用成本;加之由于惧怕高利率引发高通胀,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了规定存贷款利率上限的做法,利率限定的结果使得实际利率明显低于名义利率。这样利率丧失了根据经济发展调节货币供求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导致储蓄下降和资金供给不足;而另一方面,较低的贷款利率又刺激了借款人的强烈的借款需求,而政府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可事实上,配给制带来的只是腐败,并未使急需资金的企业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