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流传很广的一个传说里,示巴女王被说成是预晓耶稣将受难于十字架的女先知。据传她在去耶路撒冷拜见所罗门的途中,曾遇到一座小桥。她的幻觉中突然闪现出救世主将被人用这座木桥上的板木钉死的可怕图景。于是她绕道而行,并虔诚地向这座桥祈祷祝福。所罗门得知这个不祥之兆后,立即命人把桥板取下深埋地底,以为就此万事大吉了。却不料后来仍被人挖了出来,成了恶人加害耶稣时所用十字架的板材。除了这种神乎其神的传闻外,示巴女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艺术中,时而作为美丽的女王形象,时而又作为丑陋的女巫形象交替出现。在西欧许多国家现今所存的哥特式教堂里,人们仍可以看到表现内容迥然不同的女王形象。在法国的哥特式雕刻中,示巴女王还被不可理解地塑成一位跛足者。这究竟是当时的人有史实依据的人物特征描写,还是凭人随意想像的艺术处理,就无从得知了。
在非基督教信仰的世界里,示巴女王的形象是基本上被丑化了的。犹太教的传奇故事中,把示巴女王描绘成有着毛茸茸双脚的恶魔形象,并把她比喻为古代亚述和巴比伦神话中诱人堕落的淫妇。而在伊斯兰教的传说中,示巴女王受到了更大的贬斥,她被称为“比尔基斯”,意为妖怪,说她所行之事对人类来说大都意味着灾难。
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示巴女王的想像与描写,又同样是褒贬不一。19世纪法国小说家福楼拜的笔下,示巴女王是诱惑隐士的邪欲的化身。而在20世纪著名诗人叶兹的诗中,女王的才智和品德又成了被赞美的主题。
不过,在许多国家较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中,示巴女王还更多地被描绘成天生丽质、聪颖不凡的动人形象。并传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见到她的时候,就为其美丽的外貌和端庄的仪表所倾倒,两位互相爱慕的君主还结成了金玉良缘。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说,虽然所罗门对示巴女王一见钟情,却无奈女王对他无意。后来,所罗门设计引诱,才逼迫女王成婚的。他们在婚后生下一子名叫曼尼里克,以后随示巴女王而去。曼尼里克长大后到耶路撒冷拜谒父亲,并被封为埃塞俄比亚的第一代皇帝。有趣的是,直到这个非洲古国的末代君主、著名的海尔·塞拉西老皇帝在位时,他还以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的嫡传后裔自居呢。
有关示巴女王的种种传说尽管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们都缺乏考古或文字所提供的可靠依据。示巴女王是否确有其人,至今还是一个谜。
但示巴古国是否存在的问题,经过学者们长期的考查和新的考古发现证明,它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确有实据的事实了。
人们已初步断定,《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位于濒临红海的阿拉伯半岛西面,在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境内。它是公元前10世纪兴盛一时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东方的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影响。示巴古国由于紧靠当时的通商要道红海,同与红海相接的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结成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商业一度十分发达。示巴古国盛产香料、宝石和黄金,这使它在产品交换中处于十分优越和有利的地位。据说,示巴商人当时已经会利用红海的季风之便进行远洋航行了。他们在每年2~8月海风吹向印度洋和远东时,便加大对这个地区的贸易运输量。等8月以后海风回吹时,他们又溯红海而上与以色列和埃及交往。季风的秘密长期未被泄露,直至公元1世纪时才被希腊人发现。示巴的陆路贸易也很发达,骆驼商队活跃在阿拉伯半岛和西亚的广阔地带上。
示巴王国有没有自己的首都呢?有的。据考证,就是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东部城市马里卜,现在这个城市还沿用着古代名称。公元前1世纪希腊史学家奥多勒斯曾形容马里卜是个用宝石、象牙和黄金做艺术品装点起来的城市。这种描写也许有些过分,但马里卜故去的华美、繁荣从中也可窥见一斑了。
过去传说马里卜建有一个规模巨大的蓄水坝。水坝都用大石块铺砌,石块之间密接无缝,显示了示巴人民高超的建筑和工艺水平。这座水坝对马里卜和周围广大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防范洪水冲击和提供灌溉系统的良好作用。这座水坝维持供水达12个世纪之久,公元543年,水库因年久失修而塌陷。现在马里卜发现的水坝遗址使古老的历史传说也有了生命力。人们还在马里卜郊外沙丘上发现了一处设计奇巧的建筑物废墟,考古学家们证实它是公元前4世纪所建的“月神庙”。当地人把它称为“比基尔斯后宫”,而比基尔斯是他们对示巴女王的称呼。看来,人们总想找到那位神秘女王的踪迹,但从挖掘出的刻石和文物中却寻觅不到她的倩影。
不少“示巴迷”们认为,这个古王国的居民来自幼发拉底河一带的闪米特人部落。他们崇拜太阳、月亮和星星,所用文字和字母与古代腓尼基人相近,与古代埃及手抄本的文字也有相同之处。这或许能够说明,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着共同的、紧密的文化联系。今天人们在埃塞俄比亚也发现了那里有着同也门境内相似的月神庙建筑遗址,这大概说明了示巴文化对邻近各国曾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示巴古迹的发掘,已透射出这个文明古国的奇光异影。但失落的示巴文明这个历史之谜,还远未全部揭开。
6、 “巴别塔”是否真的修过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让人们说不同种类的语言,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样,这座通天塔就未能建成,人们也分散到世界各地。这座塔就被称为“巴别塔”。
公元前460年前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游历了巴比伦城。目睹巴别塔的废墟,他惊叹不已,怀着钦敬之情写道:“它有一座实心的主塔,一弗隆(220码)见方,一共有8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约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
但是,此后不久巴比伦王国即被波斯所灭。特别是波斯国王薛西斯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之后,对这处古迹更是弃置不问,甚至任由当地居民从中拆去砖块,拿去建造房子。随后波斯人又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的希腊大军击败。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了巴比伦城。他曾有重建这座巨塔的打算,但据随军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报告说,仅仅初步清理废墟的地面,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面对着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此后一千多年里,中东地区战乱频繁,使许多古代文明遗迹惨遭破坏。以致当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后,人们想要再来重新审视巴别塔时,这座古代伟大的建筑已只剩下一堆碎砖断墙,令人惨不忍睹。只有那巨大的方形地基,虽已长满了野草,但仍能看出原地的轮廓,使人多少能想像一点儿它当年横空出世的雄姿。
现代人们已经知道,“巴别”一词其实来自古巴比伦文,原意为“神之门”。那么,巴比伦人建造这座巨塔显然也不仅是为扬名之用。于是对塔的作用也有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巴别塔是古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台;有人则根据斯特雷波的记载,认为这塔是古巴比伦城之神马杜克的象征式坟墓;更多的人认为,它不是神的坟墓,而是供诸神下凡的落脚之处;还有人认为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其中可能隐藏着陵寝和密室。这派人的代表是法国考古学家弗雷斯·内尔。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派他率队前往巴比伦考察,他在写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一封信中说:“……进入塔内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地雷把它炸成两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塔的中心……”
可是弗雷斯·内尔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到达巴比伦一带不久就患了病,未来得及实行上述计划就与世长辞了。
现在,保护古迹已成为各国人们的常识。直到如今,人们仍然未能进入巴别塔内部。因此,巴别塔内是否藏有陵寝与密室,以及建造巴别塔的用途,也依然未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