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耶稣”在犹太词语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它的希腊文“Josua”意思是,“上帝耶和华拯救”,希腊文音译的“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因此无论是“基督”或“耶稣”,都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基督教在萌芽时期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救世主”的群众运动,苦难的民众企盼“救世主”的拯救,所以人们称心目中的“救世主”为“基督”或“耶稣”就十分自然了。
圣诞节(每年的12月25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奠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把这个日子直接安排到耶稣的身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督教的“圣诞节”,事实上12月25日并不是耶稣的诞生日。同样的道理,说基督独创了“圣诞节”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基督教产生300多年后,教会才逐步确定了12月25日作为耶稣的诞生日。以上材料说明基督教是“人工塑成的世界宗教”。
再次,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关系极为密切,这是由于基督教受到了犹太教的影响。追溯基督教的源头,其原本就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而且最早的基督教徒中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从种种福音书的记载就能够看出犹太教对基督教的影响非常深远。
以上这几种观点,否认了耶稣真实存在和他创造基督教的这一说法。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人物,耶稣的真实存在与否还难成定论。
4、 耶稣裹尸布真伪之谜
1357年,一块未说明来历的亚麻裹尸布在法国利莱展出。这块布上留有明显影像——一个裸体、有胡子、留长头发的男人的图像,其大小与真人差不多。死者的面容安详,有鞭痕和钉痕留在其身上。布上相当于死者的头、手,腰、足等部位都有斑斑“血”迹。
有人认为这就是大约2000年前约瑟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那块圣布,因为裹尸布上的影像与《福音》书上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形象十分相像。从此,基督教徒一直将这块裹尸布奉为圣物而加以顶礼膜拜。
据说在耶稣的12个门徒中,有一个叫犹大的门徒出卖了他,耶稣在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尸体被自己的另一个门徒约瑟用一块裹尸布精心包裹好后放在哥尔高扎的一个石洞墓里。3天后,几个去石洞吊唁的妇女发现耶稣复活了。基督教徒后来把这个日子视为自己的重要节日——复活节。然而,就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那块裹尸布却不见了踪影。
不管这块经历了许多历史挫折的亚麻布是否真是耶稣的裹尸布,此物已经被专家研究过许多次,并出现了不少与它有关的怪异事情,同时更多令人难解的疑团也被引发出来。
1898年,在得到都灵大主教的许可后,一批科学家对裹尸布进行了考察。这批科学家发现,裹尸布的人形是一个裸体的形象,这违背了当时的风俗,因为传统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形象是穿着希腊长衣,或者腰间束有绷带。另外,裹尸布上的耶稣形象留有发辫痕迹,而中世纪时几乎所有的圣像都没有发辫。因此,他们对裹尸布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尽管如此,有人仍然找出了一些证据来证明耶稣裹尸布的真实可靠。相信者们发现:裹尸布的画像上的脸形、胡子及披肩的发式都属于公元前的犹太人型,并且裹尸布上的形象与查士丁尼二世时货币上的圣像有65处相似,与圣西娜山上叶卡捷娜教堂中的圣像有45处相似。生物学家还用气化理论回答了裹尸布上的图像是怎样形成的。他们发现,死者在生前最后一刻流出的汗与古代涂在尸体上的芦荟剂香料混合在一起,会有氨气放出,而正是由于汗气熏蒸而形成了裹尸布上的图像。
当时的研究水平有限,尽管其他的人也对这块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人们一直都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
1978年,在获得天主教的特准后,好几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研究小组。这个专家小组来到都灵,用各种精密先进的科学仪器检测裹尸布,包括X光荧光分析、光谱分析、红内线分析、紫外线分析等。
怀疑派认为,裹尸布上的影像是画上去的,时间在14世纪。美国鉴定真伪专家麦克科朗支持这一看法,他认为:血迹可能是用氧化铁颜料和中古时代艺术家常用的玫瑰赤黄颜料掺和在一起画上去的,并用此法复制了一件,否则不可能经历2000年还这么鲜艳。但原来的裹尸布与它有一个极不相似之处,就是颜色透过麻布,两面都看得见。
纺织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块亚麻裹尸布明显具有古代耶路撒冷地区的特征,而在古代的中东地区常以亚麻布做尸衣、尸布。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有一些花粉混合在裹尸布上,这些花粉大部分是属于生长在圣地耶路撒冷的植物。因此有人断定,裹尸布肯定在耶路撒冷保存过一段时间。但是这种说法很快受到了一些人的反驳,这些人指出,花粉是可以随风飘荡或被鸟类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而裹尸布恰恰在几个世纪中被放在露天场地上展出过。因此,花粉之说不足以证明裹尸布的真实性。于是,为了证明裹尸布确系公元1世纪的产物,有人提出用放射性碳断代法来测出裹尸布的确切年代,但因为用这种方法会破坏掉一部分原物,所以没有得到允许。
正当欧洲的科学家们为此争执不休的时候,另一个不同的研究结果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了。
首先,由于没有发现裹尸布上有颜料的成分,因此,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块裹尸布不是一幅画,而裹尸布的画像也不是由蒸气产生的。至于如何形成了这个图像,他们受到了1532年那场火灾提供的线索的启发,断定它是由别人用轻微的焦痕巧妙构成的。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裹尸布上的“血”迹,确认了裹尸布上留下的“血”迹确系人血。但经过分析发现,裹尸布上的血不是来源于尸体,而是后来加上去的。原因是“血”迹部分拍摄的底片上呈白色,也就是说裹尸布上的血迹是阳性的,而人体影像却是阴性的。有些科学家根据这些证据断言,这块亚麻布根本不是传说中的耶稣裹尸布,裹尸布上的耶稣图像是伪造的。
然而,现在有一种“立体显像镜”可以把平面图像化成逼真的立体影像,而任何绘画都不能产生这种效果。如果是伪造的,那么这个伪造者的本事,着实超出科学家的想象。
那么,裹尸布上的影像到底是不是耶稣的呢?至今困扰着科学家的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由焦痕形成的,那么要有怎样的烧烫技术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像呢?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立体的,古代人类是否已掌握立体成像技术?最重要的是,历史上的耶稣裹尸布真的存在吗?
5、 示巴女王是否真有其人
世界上有史以来再版和印数最多的书,恐怕要属基督教神学经典《圣经》了。它既是文辞优美通畅的文学佳作,也是读来饶有兴味的历史故事集。尤其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圣经·旧约》,还含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颇为难解的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示巴女王和示巴古国是否确实存在的问题。
《旧约·列王记》第10章和《历代志》第9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10世纪中叶,当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兴盛至极的时候,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因仰慕所罗门的智慧和英名,在庞大的雇从队陪同下带着香料、宝石和黄金,浩浩荡荡地抵达耶路撒冷,拜见以色列国王。她向所罗门表示敬意,献上厚礼,并提出一些难题让对方回答。所罗门机智地作了解答,更使女王尊敬不已。所罗门对女王也热情相待,并在她回国前回赠了礼物。
这段简短的记述非常精彩,示巴女王的出现引人注目。但是,这位女王来自何方?出身于哪个民族?《圣经》里再无其他描述。甚至她名字叫什么也无从得知。唯一可以推断的是,从女王携带的礼物来看,她统治的示巴王国是一个很富有的国度。《旧约·以西结书》第27章也明确提到,示巴王国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出名的。
示巴女王在《圣经》中偶然闪烁的神秘色彩,引起了历代史学家、文学家、行吟诗人和民间艺人的极大兴趣,由此而生的种种臆想、传说更显得浪漫离奇甚至荒诞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