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便是吕不韦风险投资的翻版。
胡雪岩名胡光墉,号雪岩,1823年生,徽州绩溪人。
清末有两大著名的商帮,一是晋商,一是徽商。胡雪岩从小就生活在商业气氛浓厚的徽州。
胡雪岩早年丧父,他十二岁那年,迫于生计,便告别母亲,来到杭州信和钱庄做伙计。
某一天,胡雪岩外出为钱庄老板讨账回来,在一家茶楼里认识了一个叫王有龄的落魄文人。
胡雪岩在钱庄与各种人打过交道,识人颇有眼光。他见这个王有龄虽然衣衫不整,穷困潦倒,却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便断定此人不是等闲之辈。
经攀谈,胡雪岩得知,王有龄花钱捐了“候补盐大使”,想北上“投供”,就是到吏部报到,等候补缺。可惜此时的他已经没钱北上了,被困在杭州无计可施。
所谓捐官,就是花钱买官,这在专制社会是由来已久、司空见惯的事。做官为了发财,但也有些发了财的土财主,认为自己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便想弄个官爵,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朝廷若遇到战乱或大灾之年,财政紧张,便允许富商财主花钱买个官爵,这样,既充实了国库,又满足了土财主们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于是,“捐官”便大行其道。
其实吕不韦就曾卖过爵位。
据《史记·秦本纪》载,赢政即位的第四年,秦国发生了大蝗灾,并爆发了流行性疾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粮食大量减产,使秦国的军粮面临断粮的极大困难。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吕不韦下令:“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通“纳”,即言老百姓只要向政府缴纳一千石粮食,就可以封一级爵位。谁向官府缴纳的粮食多,那么,谁的爵位就高。
那些家中有大量余粮的土财主,得知可以用粮食买来爵位,从而实现既富且贵的理想,当然会踊跃购买了,于是我们可以推知,秦国的军粮得到了解决,秦国顺利度过了饥荒之年。
需说明的是,吕不韦只是允许土财主们捐个爵位,是个虚职,并非实实在在的官职。土财主们买到爵位,有职无权,只是过过官瘾罢了。但吕不韦此举,遂开卖官鬻爵之滥觞。到后来,不仅朝廷的爵位可以卖钱,连官职也可以卖。
王有龄捐的便是个实职,不过是个候补的,得等这个官职出现空缺,才能由他补上。
王有龄捐了个候补官职,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还必须先到吏部报到,然后根据这一官职的空缺情况和吏部的安排,才有可能得到这一职位。这就意味着,王有龄必须到吏部疏通关系,才可补缺。否则,只在家里傻等,他花的钱就白花了,等到死也不会递补上。
胡雪岩了解了王有龄的这些情况,心中暗自盘算:从其相貌、谈吐来看,王有龄不是等闲之辈。他现在沦落在杭州,只不过缺少金钱。如果他有一笔北上投供的经费,便可以做官,日后定会飞黄腾达。
胡雪岩再联系到自己,想自己只是个钱庄的小伙计,即使再干十年二十年,也还是个打工仔,顶多由钱庄的“小伙计”变为“老伙计”,难有出头之日。而如果现在找个靠山,将来有贵人相助,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而且,助人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对方才会感恩,这滴水之恩,往往会换来涌泉相报,又何乐而不为!
事也凑巧,胡雪岩为钱庄老板讨账,讨回了一张五百两的银票。于是,胡雪岩毅然决然拿出了银票,对王有龄说:“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贵。吾为东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请收。”
王有龄见这位萍水相逢的小兄弟竟慨然以五百金相赠,不由既惊讶又感动,担心胡雪岩回到钱庄不好交代,所以执意不收。
胡雪岩说:“子毋然,吾自有说。吾无家,只一命,即索去无益于彼,而坐失五百金无着,彼必不为。请放心持去,得意速还,毋相忘也。”
王有龄此时迫切需要这笔钱!没有这笔钱相助,他以前花的钱便毫无收益。所以,感动之下,他收下了胡雪岩的银票。
第二天,王有龄便北上求官去了。
胡雪岩则为他的“义举”付出了代价。
钱庄老板得知胡雪岩将五百金“借”给了一个陌生人,不禁勃然大怒。不过,此时即使将胡雪岩打死也无济于事,钱庄老板只得将胡雪岩扫地出门。
胡雪岩做出了这等“傻事”,被杭州的金融界传为笑柄。私自将钱庄的钱赠人,这个小伙计的胆子也真够大的,谁还敢用这样的人啊?胡雪岩在杭州呆不下去了,只得去了上海,经别人介绍,干些扫地挑水的粗活。
对此,胡雪岩无怨无悔。他后来说:“襄助王公进京投供,事后连累我丢了饭碗,当时一点儿顾虑都没有,更没有半点后悔的意思。不过为此遭受生活的困顿,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受人歧视是在所难免的。可是,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怎么能功成名就呢?生活安逸的人,志向不会远大,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得起磨难,眼光要放长远,在目前留些交情,将来才有见面的余地。”
应该说,胡雪岩赠金王有龄也是一笔风险投资,而且,这笔投资算是投对了。没有这笔投资,便没有后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不久,王有龄果然做了大官。他找到胡雪岩后,对胡雪岩帮助颇大,是胡雪岩成为著名的“红顶商人”的第一个大力扶持者。
但是,对有前途的人物进行“逢低吸纳”,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有贫困潦倒者,都有仕途失意者,都有经商失败者,都有默默无闻者。如何发现这些人中哪个是虎落平阳、哪个是龙困浅池,却并不容易。不能慧眼识人,是成不了“吕不韦”和“胡雪岩”的。
孟尝君就不是一个能慧眼识人的人,他仗着财大气粗,采取来者不拒的办法,不管是不是人才,一概收留。虽然在三千人中,也网罗到了一个冯煖,但成功率是三千分之一,未免太低了!这种投资巨大收益极低的行为,恐为吕不韦们所耻笑。
也有人有选择地对某些可能有发展前途的人进行投资,他们的这种投资数目不大,即使打了水漂,对自己损失也不大。而一旦他们资助的某个人物发迹,如果此人尚有良心,一定会对其滴水之恩予以涌泉相报。
也有许多人,出于对失意、落难之人的怜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或出钱或出力帮助失意、落难者,虽然当初并没有指望得到回报,但日后被帮助之人发达了,会主动前来报恩。如韩信落魄时受漂母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找到那个老太太,以千金相报。像这种事例也是史不绝书。
旧戏中,“公子落难,小姐养汉,状元一点,百事消散”,更成了戏中故事的俗套。
“小姐”在“公子”落难时对“公子”进行资助,就是看准了“公子”的投资价值,并将自己的“归宿”寄托到了“公子”的身上。这样的“小姐”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吕不韦只是倾其家业对异人进行投资,而“小姐”们则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投”给了“公子”。这里面有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想为姐姐再找个老公。得知湖阳公主对宣平侯、大司空宋弘情有独钟后,刘秀遂将宋弘召进宫,让湖阳公主躲到屏风后面,他亲自与宋弘闲聊,打探宋弘的意思。
闲谈中,刘秀没头没脑地对宋弘说:“俗话说,富易交,贵易妻。这不是人之常情吗?”
不知宋弘是否猜到了刘秀的用意,宋弘只是回答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闻言,转头冲着在屏风后等着好消息的湖阳公主喊道:“事不谐矣!”意思是:“事情不好办了!”
看来,宋弘的老婆在宋弘贫贱之时便用自己的未来进行了风险投资。宋弘发达了,自然不忘在自己贫贱之时以身相许的“糟糠之妻”。
唐朝的名相房玄龄不敢接受唐太宗李世民赐予的两个美女,人们都认为房玄龄惧内,其实不然。据《旧唐书·列女传》记载,房玄龄娶妻子卢氏时,还是临淄一个落魄书生。有一年,房玄龄生了一场大病,卢氏为房玄龄喂药喂饭,日夜在他身边伺候。房玄龄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卢氏说,他死后,希望卢氏再嫁,不要为他守寡。卢氏很感动,为了表示自己从一而终,竟将自己的左眼剜出以明志。房玄龄对夫人的坚决和勇气既感动又害怕,因此,房玄龄一生不敢做出对不起夫人之事。
唐太宗不相信房玄龄会如此“惧内”,所以故意要赐给房玄龄两个美女,看房玄龄与卢氏有什么反应。房玄龄果然不敢接受,李世民便想替房玄龄教训一下卢氏。他派人将卢氏召进宫,让长孙皇后去劝导卢氏说:“男人纳妾,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是很正常的事。房公已经老了,所以皇帝赐给他两个美人,让她们侍候房公,这可是皇帝的恩典,不能不接受。”
果不出李世民所料,卢氏的态度很强硬,坚决不同意房玄龄纳妾。
李世民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说:“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于是派人拿出一壶酒,对卢氏说:“若然,可饮此鸩。”
面临是愿意不“妒”而生还是宁“妒”而死的生死抉择,卢氏毫不犹豫,拿起李世民所赐的“毐酒”一饮而尽。
其实李世民送给卢氏的并非毐酒,而是一壶醋。“吃醋”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卢氏喝下这壶醋,当然不会死,不过这也把李世民吓得够呛,他心有余悸地说:“我尚见畏,何况玄龄!”
李世民有所不知,与其说房玄龄“惧内”,不如说房玄龄“感剔目之情也”。
当然,男人中也不乏戏剧里陈世美那样的忘恩负义者。不过,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