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与异人逃回秦国,首先去拜见太子赢柱和华阳夫人。
吕不韦之所以是个成功的商人,不仅因为他有着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即使在一些细节上,他也是个有心人。
看来,吕不韦仔细研究过华阳夫人的履历,知道她是楚国人。人在外地,都有怀乡恋土的情结。所以,吕不韦在与异人晋见华阳夫人之前,特意弄了一套楚国人的衣服让异人穿上。
赢柱与华阳夫人见异人平安归来,都很高兴。特别是华阳夫人,见异人穿着一身楚服,感动得不得了,说:“我就是楚国人啊!”并给异人重新起了个名字:楚。于是,异人政名赢楚。司马公在《史记》中,便一直以“子楚”名之。
又过了五年,即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让太子赢柱、子楚、吕不韦等得苦的秦昭王终于一命归两。秦昭王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在位五十六年,享年七十二岁。
已经五十多岁的太子赢柱即位,是为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做了秦国国君,华阳夫人被封为王后,子楚被立为太子。
关于子楚其人,《史记》中没有太多的记载。他在位三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倒是《战国策》记载了他两件事,说明子楚与其父赢柱是两个蠢材。
一是子楚刚回到秦国,赢柱想考考儿子的学问,便让他背诵一段书。至于背诵什么内容,我们已经无从可考了,我们知道的是,子楚背不出来。子楚对父亲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意思是,我从小就被你们扔在国外,又没有老师教我学习,我不会背诵。
赢柱听了,认为在理。孩子没文化,责任在家长。子楚从小就被送到赵国做人质,没上过学,这能怪子楚吗?
这说明,子楚的文化程度不高。
另一件事,是子楚向父亲“献计”,说:“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
意思是,赢柱曾到赵国进行过友好访问,赵国的豪杰都知道赢柱的大名。赢柱回国后,那些豪杰一直盼望着能再见到赢柱。但是,这么多年了,赢柱却没有派使者到赵国慰问他们一下。子楚担心那些豪杰会心生怨恨,说不定会来秦国行刺赢柱。因此,子楚建议赢柱令边境守将早晨晚一点开城门,晚上早一点关城门。
赢柱听了,“以为然,奇其计”。
笔者读至此,不禁哑然失笑。赢柱何德何能,居然出了一趟国,就使赵国的豪杰都成了他的崇拜者?既然成了赢柱的“粉丝”,又怎么会仅仅因为见不到赢柱就来秦国行刺之?而且子楚的“奇计”,居然是早点关门晚些开门,这样就能挡住刺客吗?赢柱竟“以为然,奇其计”,这种“奇计”,收入《笑林广记》还差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记载中,子楚称其父为“陛下”、“大王”,这说明赢柱此时已经即位为秦王了。照《战国策》的说法,子楚回国时赢柱就已经即位了,因为此时华阳夫人就已经是王后了。“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但是,子楚逃回秦国时,秦昭王还健在,华阳夫人不可能此时就是王后。可见《战国策》的记载,存此一说而已,不可尽信。
说来也怪,在子楚逃回秦国之后,即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之后的五六年间,秦国与赵国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好像此前秦国对赵国的攻伐,是专门想置子楚于死地似的。
公元前251年,赢柱一即位,吕不韦便与赵国联络,要求赵国放回赵姬母子。
听说当年的人质异人成了秦国的太子,赵国君臣赶紧根据吕不韦提供的线索找到赵姬和赵政,恭恭敬敬地将她们母子二人送回了秦国。
回到秦国后,赵政自然“认祖归宗”,改名赢政。
这一年,赢政已经八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