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贿赂赵国守门官吏、与异人逃回秦国之事,是《史记》的记载。但《战国策》又有另一个说法:异人是被赵国放回的。
据《战国策》,吕不韦在说服华阳夫人之后,华阳夫人便请赵国放回异人。“赵未之遗,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也就是说,吕不韦从秦围回到邯郸之后,立即去见赵王,转达了秦国太子赢柱和华阳夫人的意见,请求赵王放回异人。
吕不韦对赵王这样讲:异人是秦国太子最宠爱的儿子,生母已经不在了(其实异人的生母夏姬尚健在——笔者注),华阳夫人想认他做儿子。假如秦国真的要屠灭赵国,不会因为异人这个公子而耽误大计,这么说来,赵国是空有这个人质啊。如果赵国以厚礼送异人早日回国,异人能够继位为王的话,异人是不会忘恩负义的,这是施恩德于人的做法。如今秦王已经老了,一旦去世,别人即位,赵国虽留着异人不放,也没有与秦国交好的资格了。”于是,赵王将异人送回秦围。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战国策》的记载是靠不住的。吕不韦先说异人是秦国太子赢柱最宠爱的儿子,马上又说秦国如果攻打赵国,不会在乎这个儿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既然异人深得赢柱的宠爱,那么,对赵国来说,异人恰恰有了做人质的资格,赵国怎么会轻易将这个人质放回呢?
从情理上推论,吕不韦也不可能将异人被赢柱立为接班人的消息告诉赵王。如果赵王得知异人在秦国身价暴涨,那么,正好用异人来要挟秦国。如果两国发生冲突,首当其冲的便是异人这个人质。如果秦国与赵国的战事再起,赵国说不定会杀掉异人以泄愤,那时,吕不韦的投资岂不打了水漂?
而且,在吕不韦入秦积极为异人活动前后,秦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赵国的入侵。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军攻打赵国的上党,上党守将投降秦国。
上党之战不久,秦国大举攻赵,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王起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秦将白起一战而大败赵军,赵括死于乱军中。白起担心四十万投降的赵卒哗变,竟在长平将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秦军攻取赵国之武安、皮牢。是年十月,秦将王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因王陵攻打邯郸不利,秦昭王令将军王齿奇取代王陵,继续攻赵。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将王齿奇进攻赵之邯郸,未能攻下。这在《史记·秦本纪》和《史记·吕不韦列传》中都有记载,可互为印证。就在这一年,吕不韦与异人逃回秦国。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秦军仍在攻打赵国,攻取赵国二十余县,俘虏赵卒九万人。
在秦军连年攻伐的情况下,赵王如果得知异人成了秦国太子的接班人,怎么会轻易放之回国?
长平之战虽然令赵国元气大伤,但秦兵尚未打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还可以苟且偷安。而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王齿奇进攻赵之邯郸,这才使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所以赵王决定杀掉异人以泄愤。
可见,与《战国策》相对比,《史记》的记载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