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是没有固定的性质的,都是本心的外在表象罢了。
真正的宝石是“本心”
经典原文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坛经》
【智慧解读】
在没有了悟时,人往往认为佛的精神统领着世间万物。及至一朝了悟,才知众生其实皆具佛性——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可见万千法门全都在于自己的内心,那为何不从自己的内心顿悟,直见如来本心?
案例
沈南鹏创携程
1999年,一位在美国花旗银行工作了8年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博士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继续这样,坐在这间舒适的办公室里,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钟,只为了“deal after deal”(一笔接一笔的成交);还是开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来?
同年5月,在做了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他和他的朋友创建了携程网。年底,这位数学博士最终认定携程网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遂在投行中“急流勇退”。这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博士就是沈南鹏。
很多事情看起来像是一个奇迹,譬如携程网,譬如沈南鹏。但在光辉的背后,这些奇迹的发生却有着它自己的充分理由。1999年,互联网的吸引力可以大到蒙蔽大多数投资者的眼睛。但沈南鹏不是大多数投资者,多年的数学研究背景和资深的投行生涯给予了他冷静的理性分析能力。
中国旅游市场广阔,旅游网络服务中除机票外并无过多的商品流通环节。但这看似有利的状况同时也是一种困难,沈南鹏打算在这块处女地上种出一棵大树。
因此,数学博士和他的合作者一起去酒店预订房间,去机场发卡。他本人笑称自己这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携程网开始运作的第一年,沈南鹏和朋友们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集中全力打通酒店订房环节,让他们的顾客只需拿到订房号就可以直接入住。这是很多如他一般甚或根本不如他的“海归”们不屑去做的事情。沈南鹏心如明镜,他曾就此说:“不要忘了,你是在中国,要服务的是中国大众。”
/禅悟/
有分别心的人总是在外表上区分宝石与泥土,他们带着固有的偏见互相争夺,忘记了自己的“本心”。
其实,即使是宝石与泥土的价值也因人而异。闪光的宝石吸引众人,但滋养万物的却是泥土。在人人都以为互联网就是一切的时代,沈南鹏却领悟到:互联网宝石般的光辉在他的事业中只是载体。这使他更加专注于事业的本质:服务。
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一样幸福快乐
经典原文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楞严经》
【智慧解读】
弄清楚什么是虚妄的,什么是实在的,哪些是假象,哪些是真正的自我。纷纷扰扰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扰乱心性的理由。要坚持自心,不被外界所改变。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心性也可以一直保持本来面目。
案例
解子奇的两样生活
35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这个年龄的人也许能从此安定,也许能抛弃所有奋斗之路。在这之前,解子奇在华北油田已经工作了十余年。工作比较清闲,他一头栽进业余文学创作中,不仅读了大量书,还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诗、散文、小说、评论……他乐此不疲。十几年下来,他竟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作品,近百万字。很多时候,他以为这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是生活的缩影。对于生活,他没有特别的期盼,他满意这样的生活。
后来,他西安的一个文友承包了有线电视台的一个栏目,邀请解子奇做助手,任执行制片,既然生活有机会改变,何不尝试尝试?怀着一种奔向新生活的澎湃心情,他飞赴了古城西安。谁知第二年,台里停止了这个项目。解子奇像一条本来活蹦乱跳的鱼一下子被扔在了岸上一样。于是,本来怀揣着文化梦、想在体制内小富则安的解子奇,不得不开始考虑自谋出路。换句话说,他是被逼着下海的。
后来,他注册了一个个体营业执照,叫“智奇营销策划、营销代理工作室”。六年磨一剑,他的公司逐渐在西安站稳了脚跟。再后来,源于对纸笔的热爱,他与几个北京实业界和传媒出版界的朋友,决心为期刊业量身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平台。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准备,以“北京风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旗手的第三期刊发行渠道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解子奇事业的开始。
风速公司以“全国财经期刊联合发行网”为契机和脉络,设计与指导多种盈利模式。因为,期刊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商品,而财经期刊由于其贴近市场和商界人士,更是具有强大的延伸能力和延伸价值。
解子奇喜欢比较自己35岁之前和35岁之后的生活。35岁之前的他,活得自由自在,简单至极,生活于他犹如一棵树,牢实、坚固、可靠,为他所有抉择都指出一条明确的方向,没有比它更让人放心的事物了;35岁之后的他,则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尝遍了各种酸甜苦辣,未来的指向一度迷茫,但他获得了自由、财富以及尊严,这令他享受到了生活的另一种乐趣。他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幸福,任何一种方式都让他难以弃舍。
/禅悟/
对一个人来说,生活或者平淡简单,或者波澜起伏,却都只是生活真义的外在演化——无论采取怎样的生活方式,幸福快乐都是这方式的精神所指。
解子奇在35岁前后,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幸福。不管是简单平淡,还是波澜起伏,生活都有其幸福和快乐之处。
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成功的契机
经典原文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
——《圆觉经》
【智慧解读】
世间种种,都是如来本体以变化力化身而出。如果随顺变化力,则可以认识到所有存在于世间的现象本身都不具有是非的性质,都来自如来变化。在种种境界下,都可以勘破事物的惯常性质,入寂灭境界,体悟大道。
案例
从贫穷中汲取力量的任正非
对于很多人来说,贫穷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是生活进入苦难的开始。而对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总裁任正非来说,贫穷却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由任正非一手创办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从一个只有两间简易房的小公司变成了如今拥有上万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企业。作为华为的老总,企业的巨大成功,也是任正非的人生成就。然而,在成功的背后,支撑着任正非一路走来的动力却是人人惧怕的贫穷。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这些经历让任正非从小就意识到了生存的压力。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发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棉被,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吃一个白面馒头!但是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并没有让任正非变得懦弱与消极。相反,任正非认为,穷苦的生活鞭策了他。也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
年少的经历让任正非真正理解了贫穷的含义:贫穷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摆脱贫穷。1987年,退伍转业后的任正非自己创办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起初的两年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公司的财务状况有了好转。但是,任正非并没有拿挣到的钱来改善生活,而是把这笔钱投入了经营。他深知,一时的起色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状况。如果要让公司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扩大经营范围。
当时任正非的生活依旧是非常清苦的,他与父母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为了维持生活,他们经常在菜市场收摊之前去捡菜叶、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任正非产生畏缩心理,而是激起了他向前发展的动力。
如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华为并没有在商战中“死去”,而是像任正非所说的那样“活了下来”。而任正非也入选了2005年《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前100名排行榜。这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任正非用“贫穷”摆脱了贫穷。
/禅悟/
简单地对一件事情进行定位太容易了。这种看起来聪明的行为往往会造成认知障碍,譬如贫穷——多少人对它心存恐惧,只因没有看到它对人的激发作用。
其实,任何事情都可能是一种指向成功的契机,关键在于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它。任正非生于贫穷中,但却具有高远的志向。贫穷这种事情,自然就成了强大他人格力量的一种动因。
选择自己本心的表象
经典原文
今详大师旨意,但能心净则随处皆净。
——《宝玉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如今详细探究了六祖大师的真正意境,那就是只要心是清净的,那么到处都是清净的。
案例
性格“古怪”的韩家英
说起韩家英,就不得不提到设计行业。在这个理念更新得飞快的行业里,韩家英从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做起,最终成为了中国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在韩家英自己看来,这都要归功于他“古怪”的性格。
韩家英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艺术的高度敏感力以及做事认真执著的工作态度。这些品质不仅要在工作中时刻展现,还要把它们刻在自己骨子里。或许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会是一个较真、矫情的人,但是韩家英认为,只有会时刻注意生活细节、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成为出类拔萃的设计人员。
“时刻注重细节”是韩家英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他知道,设计并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灵感在于积累。
他家里的装潢是简约风格的。每一种材料、每一盏灯、每一样摆设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装修这套房子花了韩家英一年多的时间,他换了一支又一支装修施工队。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这样的做法着实太费精力。而韩家英却说:“我不能马虎,因为我是一名设计师,我不能允许自己出现一丝的差错。”他知道,这些较真、固执都是一个设计师应该有的“坏毛病”。
韩家英的设计公司现在运作得非常稳定,有一大批长期合作的忠实客户。可是他自己却一直在为《天涯》杂志做一期稿酬只有2000元的封面设计,而且每一期他都是竭尽全力了的。他曾经告诉记者,他做《天涯》的封面并不是为了赚钱,《天涯》留给他的设计空间非常大,做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他尽情发挥,何乐而不为呢?
是的,韩家英是一个较真、固执、对任何事情都不愿意将就、不把金钱放在眼里的“怪人”。同样,他也是思维开阔、做事认真、注重细节、走在设计前端的优秀设计师。
/禅悟/
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会不知不觉地遵循着自己的本性,虽然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表现本性的方式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生活是用来享受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本性,就是最遵循本性的方式。
韩家英就是这样,他喜欢设计,喜欢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所以他选择了能让他尽情发挥才能的《天涯》。虽然这样的选择或许会令他少赚很多钱,但是他乐在其中。
有多种方法都可以达到目的地
经典原文
念佛劝发之书,吾于古人见之多矣,虽唱和相寻,言有同异,而义岂有异哉。
——《宝玉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劝导众人发心念佛的书籍,在古人的著作当中已经可以见到很多了。虽然各有其唱导相和、互相补充之处,言语文句也有些差异,然而所指向的意义和道理却哪里有什么分别呢。
案例
“独树一帜”的李远哲
迄今为止,在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六位华人中,有五位都是获得物理学奖。只有一位例外,那就是在1986年获得诺尔街化学奖的李远哲。
1936年,李远哲出生于台湾新竹,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因此,李远哲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养成了凡事严谨、多思考、多实践的习惯。童年时代的李远哲非常爱玩,他的棒球、网球、乒乓球都打得很好。“我可以把球打到对方球台上的任一指定点,”李远哲兴致勃勃地回忆说,“误差不会超过一英寸。”
李远哲读初中时,在学习上就已经开始“独树一帜”了。有一次考试,几何老师出了五道题,李远哲全用与老师所讲的不同的方法去做,结果老师给他的卷子判了零分。李远哲不服气,和老师据理力争:“老师,我的方法虽然同您教的不一样,但是我由此得出的结论并没有错,为什么要给我判零分呢?要不,您给我一个机会,我们请全班同学来判断吧。”老师想了想,觉得还行,于是决定让李远哲给全班同学讲一讲他的方法,再做结论。第二天的课堂上,李远哲在黑板上讲了他的解法,结果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赏,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给他改判成100分。
这种“独树一帜”的习惯被李远哲一直延续下去了。也始终贯彻。1986年,李远哲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斯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人化学家。
/禅悟/
从小,我们就被长辈教育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上学的时候,老师也告诉我们每一道题都有一种解法。于是,我们慢慢地习惯每一件事就用一种方法去做,很少有人愿意费心去想别的方法。然而,有的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有的事情也有多种做法。
有时候,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比其他人多想了一些抵达彼岸的道路。就如李远哲一样,总是想到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一个结果,于是这种结果便成了一种关乎命运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