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初祖达摩一苇渡江,到六祖慧能时分出南顿北渐,以至后来的五宗七家,禅的证悟在东渐的过程中由最初的内证禅逐渐变成了后来的公案禅,而其精神主旨也逐渐由一种外来宗教变成一种中国独具的修持法门。
现代人的生活大都是心中存疑并且我执强烈的,患得患失与怨憎恚怒的情绪俯拾皆是。人们在对信息、对他人的误会中生活,浮躁、武断的情绪随处可见,心境离中国禅宗经典所倡导的“体认佛心”越来越远——殊不知自己身为炎黄子孙,其本源的心性原是趋向于“和合圆融”的,因而许多人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且多不自知。
中国禅宗主张人的生活应回归本尊,恰与当下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不谋而合。从六祖开始,禅宗以“疑情”证道,主张在不断深入的思辨中探得事物的真相。这对于当下生活中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有着相当大的精神层面和处事方法上的助益,已成为中华文化经典之一的禅宗精神始终以它活泼泼的光辉照耀着我们的生活。编写本书的动机由此产生。
书分七卷,合佛数,从现代生活的七个方面向禅宗精神所倡导的生活哲学靠拢。每卷下则有三个小题,是为该卷所描述的主题在三个方面的呈现。
本书努力以故事为依托,在当下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人物故事中确立禅宗经典与之暗合的关系,并辅之以解读文字,升华二者的精神所指。作者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带给读者尽量完善的禅宗精神体验和时代精神的证悟。在案例上,尽量广泛地搜罗了政治、军事、商业、艺术、音乐、建筑、IT等各行业的现实案例进行讲述,以期达到尽量大的涵义覆盖,使本书具有代表性。在经典的选择上,本着不偏离禅宗一以贯之的求真精神的原则,不仅仅拘泥于大乘禅宗经典,也涉及到小乘/部众的经典,如《阿含经》;也涉及到公案故事,如《五灯会元》;也涉及到禅宗之外的大乘经典,如《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其意在体现佛教宗旨的“圆融无碍”在禅宗精神中的表达,也是中国禅包容万物的胸怀的体现。
禅宗产生至今一千多年以来,有无数相关著作问世。古之苏轼、今之胡兰成,无一不是精于此道的大家,其著作也每每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现编写此书,其意实在不敢对禅宗精神给出所谓的“阐释”,而是怀着抛砖引玉之意,唯愿在作者、读者的双方努力下真能达到“见人见己”的目的,借禅宗经典中的智慧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生活,使之更加圆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