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要求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使自己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在这方面,拥有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实验队伍的大学自然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险投资的机制刚刚建立,企业设立研究院所的为数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大学对于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更显得责无旁贷。然而,大学角色的转换仍然受思维、管理水平等滞后的制约。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应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对中国大学而言,教授们应能获准走出办公室去创业;股权结构应在发明者、投资者、大学之间合理分配;最重要的是,在人力、财力、资产管理方面应有明确的界定。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鼓励教授创业;二、鼓励教授参与并以知识认购股份;三、鼓励教授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知识产权;四、允许教授建立科技咨询中心提供有偿信息服务。
这些措施的实施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逐步进行的。1992年教授们开始对科研项目承担全部责任、拥有完全控制权。1996年我校对知识产权采取“三三制”的分配制度,在与投资者之间一般采用“五五”分成,或一事一议协商确定。1998年,建立北邮通信集团同年,为提高教授们的科研积极性,允许教授拥有更多股份。2000年,与企业资金合作建立北邮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与风险基金合作成立北邮创业投资公司。北邮通信集团现拥有16个分公司、24个合资公司、1个股份有限公司,并拥有2个上市公司的股份。
一些成功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案例子包括:1994年雷振明教授建立的宽广电信;1994年林中教授建立的布莱得公司;1996年杨放春教授建立的正方兴研究所;1998年孟洛明教授建立的天元网络;2000年廖建新教授建立的东信北邮。
迄今为止,我们产业化的收益(含技术转让和股票权益)一直在增长。2000年技术转让和用北邮无形资产获得的股权总价值达7千8百万元。北邮校产集团的总资产每年也在稳步增长
产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提供了大量极具挑战性的就业机会。北邮校产集团2001年的雇员达到1136人,几乎是2000年的4倍。
最后,为什么大学会如此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呢?答案就是大学从中受益了。而这部分收益又可以进一步投入学校发展,增强大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正是我们目前在做的。过去4年北邮通信总共向学校返还了3千万元。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履行新时代的这一职责,大学应该建立新的游戏规则、尝试新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尽管迄今为止我们做得还比较成功,但更具挑战性和希望的还在未来。
注释:
[0]《京港两地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论坛》由董建华、姜恩柱、刘淇担任荣誉顾问,香港城市大学黄玉山副校长担任执行主席,林金桐担任会议学术顾问并应邀作此报告。北京邮电大学还在21日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简介会”上介绍了两项成果;“高速无线局域网技术与设备”和“HDTV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幕”。
大学想办好,教授要负责
——高校内部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探讨
(2001年第2期《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报》)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产出成果(即一流的毕业生和一流的研究成果)、一流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先进的设施、宽敞的校舍)和一流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管理水平就成了办好一流大学的关键。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学校内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
一、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要管理好一所大学,搞清楚不该做哪些事情与懂得该做哪些事情同样重要。不要把大学当作政府、军队来办,也不要把大学当作企业和慈善机构来办。
第一,大学不是政府。不能把大学看成是政府机关的延伸,让大学去完成政府机关的职能,也不能把学校职员列入政府公务员的队伍。用政府模式来管理大学,只能束缚学校的正常发展。拥有科研、学术活动自由、开放的环境,才是大学发展的保证。
第二,大学不是军队。军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军队而言,主要是进行封闭式训练和应付突发事件;而大学应强调日常的教学秩序,应该追求知识创新、学术交流、人才流动,大学的教职员工人人都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对象。
第三,大学不是企业。大学不以盈利为目的,教育本身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当然,大学也讲收学费,也讲扩大规模,但都是为了提高办学效益、改善教育环境,更好地培养人才。大学之间的竞争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不具有排他的严酷性。
第四,大学不是慈善机构。大学不是安置闲散人员的单位,大学也不能凡事都要考虑教职工的爱人、父母子女。不能用同情心、怜悯心管理学校。大学应该把国家投资、学生学费、社会捐赠用在刀刃上,要选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用最精明的人管理,以最高的效率办学。
二、完善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
高等学校的职能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逐步由最初的单纯培养人才的职能,发展为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多种职能。搞清大学的职能就是搞清“为什么办大学”。近年来,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中,我们强调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和交流学术四大职能。办大学,追求的就是四项职能。追求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追求创造知识的水平和影响,追求转化成果的价值和效益,追求交流学术的层次和范围。大学的发展就是四项职能的发展。考察一所大学的发展主要不是看它的房产地产、仪器设备的扩充,也不是看它拥有的教职员工队伍的膨胀,而是看它的四大职能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大学发展规划,首先是四项职能的规划,然后才是为实现、完善四项职能的资金筹集、行政体系和后勤保障规划。大学的工作总结、年度统计、质量评估都要以四项职能为核心。我们认为,只有完善这四大职能,才符合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出的四个方面要求。
三、大学想办好,教授要负责
“官本位”把教授理解成身份、牌子,理解成劳动分配的依据,理解成这种牌子和身份带来的工资、房子、医疗待遇等;近年来,我们强调教授是岗位,强调教授领导的基层学术组织是完成大学四项职能的基本单元。因此,教授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领导者,他应当在履行四项职能方面全面负责。
?人才培养:一是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从招生录取,到选课、指导、论文答辩,直到指导推荐就业。二是负责课程讲授,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更新,讲授形式、方法与手段,直到教学效果质量的保证。
?知识创造:一是负责组织搞好科研,从研究方向、科研选题,到经费申请、经费使用、专职科研人员的招聘、科研工作分工、指导检查、科研室设计与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二是负责组织论文、着作出版。
?成果转化:负责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让与知识产权保护。
?学术交流:负责组织组内、组际、校际、国际学术交流。
当然,明确教授的责任,必须落实教授的权利。浙西阿全力主要包括科研组或教学组的人事权,合法的知识产权和对组内知识产权的协调分配处置权,组内财务权,以及科研室和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与管理权。
承担重要责任的教授,也应该有相应的报酬。认定教授领导的基层学术组织在大学完善四项职能中的重要作用,就能理解教授岗位就是大学的关键岗位,就应该确立劳有所值的岗位工资。
四、探索实践
1996年,北邮在科研上开始实行课题教授负责制。作为科研课题负责人的教授全权全责支配课题研究经费;教授可以全权在校内、外聘用课题组研究人员。
1997年,学校规定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利益按学校、院系、研究人员33%:33%:34%分配。同时鼓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将横向科研节余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教授和研究组成员可以得到知识产权股份的45%
1998年,学校全面实行合约管理的专职科研人员制度。专职科研人员不参与教学、不计入教师编制,住房福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均由教授按国家规定与应聘人员订立合同。
1999年,学校自设企业特聘教授,已有岗位43个,由相关企业出资,年薪10万元。校学术委员会根据学校规划设岗,在校内外招聘,由学术委员会认定资格并提名,企业同意后由校长聘任。
2000年,在院系全面推行教授岗位责任制。按院系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依据重要研究方向、重要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设立教授岗位。
2000年,学校推行研究生学费制度,规定教授有责任帮助具备录取资格的研究生申请或安排公费,工业、企业委培,助教,助研,助管等六项奖学金,或者协助申请银行贷学金、困难补助金。
初步效果:
1、培养了一批知名教授。成长起一群实力雄厚的研究组,例如电接触、ATM、信息安全、CTI、网管软件、智能网、移动通信、光缆测试。这些研究组研究人员加研究生的规模都是几十,甚至上百人;年度研究经费大都在500万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00万。
2、教授自主招聘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增加。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大幅度增加,1996年仅招博士生54名、硕士生269名,2000年招收博士生122名,硕士生654名。教授筹集计划外研究生的奖学金大幅度增加。
3、科研实力增强,成果丰硕。
?在国际SCI、EI、ISTP三大检索发表论文篇数增加,在高校排名名次已由1995年的第134名、44名和56名,分别提前到1999年的第89名、33名和40名。
?科研经费由1995年的2769万元,增加到1999年的102亿元。
4、教授筹集的用于基础建设的经费大幅度增加。近年来,教授自筹经费380万元建设实验室用房。用于设备投资逾3000万元。教授扩大租用校外实验室用房面积近5000平方米。
5、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壮大,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一支主要力量(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所采用的完全合约管理形式将对学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计入教师编制,由教授聘用并承担全部费用的外聘科研人员1999年底为238人,今年计划再增加85人。
6、成果转化速度加快,1999年学校获知识产权转让费1890万元,2000年达到5700万元。
7、学术交流的投入明显增多,教授自筹经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止一次两次。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创历史最好水平。
8、教职工收入增加。1997年我校教职工上缴个人所得税43万元,2000年上缴个人所得税311万元,3年增长74倍。
现代大学的教授,不仅要有学识,会做学问,是学术上的带头人;而且要有组织才能,会理财管物,能带领并指挥一批人,形成梯队,并且有能力保证梯队的持续发展。只有这种类型的教授才能担当起办学责任。教授负起责任,大学就能办好!
[0]林金桐在任校长后,在许多场合对教师、对行政干部、对媒体讲“教授负责”的概念。后来写成这篇论文,发表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这篇论文曾获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科研成果二等奖。
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
──在北京市高教领导会议上谈后勤社会化改革
(2001年寒假)
各位大学书记、校长:
我本不想发言,因为在我看来,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一年多以前,秘副校长在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过北邮的后勤改革。半年前,王书记在北京市后勤改革现场会上也介绍过。不过,有两件事促使我觉得今天还是有必要与各位书记、校长交流一下:第一件事,我一位亲戚,在一所大学任中层干部,那所大学的领导从北邮开完现场会回校说,北邮做得是很好,但我们学不了,他们有钱。第二件事,前不久我到长沙开学术会议,一位学者悄悄问我:“林校长,你说实话,你们后勤还真的能分离,真的能社会化了?”──好,人家不信报纸。
首先要说,北邮正是因为没有钱才搞后勤改革的,如果真有钱,搞改革干什么,养着后勤,往里投钱好了。98年,邮电部吴基传部长对我说,99年新的信息产业部再也不可能对学校有所补贴,因为政企分开了。这样一来,北邮的99年国家拨款就比98年少掉2800万,占全年预算约30%。99年,学校行政、后勤预算都只能是零增长,学术口仅3%的增长。实际上,北邮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教育经费负增长的极少数学校之一。还有更让人着急的,98年北邮科研经费高达124亿元,列全国第十五位,99年,新组建的信产部无科研经费,北邮的科研经费出现负增长,合同额不过8000万,实际到款仅5000万。真是一落千丈:北邮的校长并不好当。
但是,北邮的校领导班子,北邮的教职员工相信,高等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大学运行机制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今天,我向大家汇报三点:①后勤改革是学校改革的一部分;②2000年后勤改革的做法和结果;③几点体会。
第一,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自98年起,北邮用三年时间,逐步地完成了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我们期望通过改革,实现五个目标:
1、五类工种,界面清楚
2、分级管理院为基础
3、四项功能教授负责
4、货币年薪一次分配
5、全员聘任合约管理
五类工种指:教学、教辅、行政、科研、企业。前三种由事业经费支付国家工资和岗位工资,专职科研人员以合同方式管理,工资、岗位工资、住房、医疗、保险均由合同经费支付,企业分为科技产业和后勤服务产业两类,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矩,原事业编制参与两个产业集团工作的,退休后仍由事业经费支付养老金,医疗待遇也暂保留,但一应国家工资、岗位工资、住房、公积金等均由企业负担。两个集团的新人则完全以企业方式运作。学校自98年起,事业在编名册中除教学和教辅工作外没有新添一名行政、科研、企业等三种职工。校行政人员99年下半年减员40%。而按照新办法管理的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包括后勤服务集团职工队伍,三年来有较大发展。
学校的院系拥有更多人事、财务、资产管理权利和责任,学校将80%收取学生的学费、50%科研管理费和学校50%知识产权收益下拨院系,用作岗位工资、行政支出和院系发展。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的规划提供咨询、评定、审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