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之后,知府亲自拜访老爷子,问他:“你怎么不让曾国藩大人出面呢?”老爷子笑道:“不行,他是清官,从不开后门。”知府感慨地道:“果然是高洁之士啊,为官失败皆因分不清公私,性情乖张所致啊!曾大人实为弃官病之典范也!”老爷子听完这一席话,更加感到曾国藩不干预地方政事是正确的。他的确是官场官风中的一面明镜。
根据曾国藩的总结,为官失败无过于四点,即“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在中华文明史上,谁都知道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最辉煌的时期。唐王朝的恢弘气势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更表现在经济、文化和外交上。而该王朝的二号人物唐玄宗李隆基却是一个正反两面都有的帝王,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极为少见的。唐玄宗上台伊始,他的政治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政治上延续了辉煌的“贞观之治”。在此期间,唐玄宗用人谨慎,赏罚分明。一代名臣不断地在此期间出现,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人皆是唐玄宗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对当时朝廷的贡献堪称能与日月争辉。但李隆基的贤明政策并没有自始至终地贯彻下去。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开元盛世”的美好图景开始因为李隆基的任人失策而显得暗淡,其任人失策更直接导致了“天宝危机”。
公元736年,李隆基在奸臣李林甫的辅助下,最终将皇太子废掉。在此基础上,李林甫进一步打压朝廷忠臣,扩张自己的政治势力。经过周密部署,李林甫成功说服李隆基将宰相张九龄罢免。在李林甫任宰相的十九年间,国家纲纪松弛,朝廷党派林立,官场中不正之风盛行。而李林甫离世之后,李隆基并没有改变现状,更没有自我反省。最终酿成惨痛的“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以此为转折点,加速走向了衰落。
从某种层面来说,李隆基失败了,而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产生了“昏惰任下”的糟糕情绪,并在现实中发挥了作用。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因为人最难克服的往往就是自己的缺点。“昏惰任下”直接导致了李家天下的动乱。
因为表现缺点而使大事落败甚至使国家灭亡的故事数不胜数。帝王将相常常又骄傲自大,这个通病导致历史上不少国家面临危机。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傲狠妄为者败”的道理。现在我们且说说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生动例子。
我们都知道明思宗朱由检是一位志在四方、勤政简朴的君王。他刚刚上台便对病症越来越深的明王朝进行革新。他有过人的魄力,世人觉得他会重振明王朝鼎盛时期的繁荣。但是,在理想定位上完美的明思宗却是一个性情火暴、没有耐心的人。思宗上台后,政绩很快就显现出来。这是思宗才能的一种展示,也是其积极美好的一面的展示。不过,朱由检盲目树立权威,以至于后来走上唯我独尊、刚愎自用的危险道路。这就是这位明末皇帝具有缺陷的一面。可怕的是,这具有缺陷的一面在思宗的政治生活得到深刻的体现,致使思宗断送了大明江山。
虽然明思宗大力地剪除了朝廷私党集团,可是面对忠臣,他一样毫不手软地予以打击。在内忧外患的危局中,思宗竟然常常更换帝国重要官员,甚至宰相也不例外。思宗只要看到一点点不利消息,他便罢免、斩杀权臣,造成朝廷人才奇缺。辽东满族人渐渐崛起后,思宗苦寻良将戍边。后来经过群臣的集体举荐,著名将领袁崇焕成为兵部尚书,统辖蓟辽边防。袁崇焕上任之际,思宗亲身为袁崇焕打气。时间不长,满族贵族皇太极率领大军与袁崇焕对垒。就在袁崇焕准备开战时,皇太极的军队绕过防御线,闯进明军营寨大肆杀掠。袁崇焕军队马上失去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有奸臣开始秘密奏报思宗,说袁崇焕早前就与满人进行过和谈。这次满族军队攻破防御线,是袁崇焕的诡计。他在用战败的幌子逼迫明朝廷议和,其实袁崇焕已与满人结下了盟约。
思宗看完奏章,狠狠地将奏章摔在几案上。“一不做,二不休”就将袁崇焕拿入监狱,开堂问罪。在袁崇焕争辩之后,思宗依然于第二年将袁崇焕处死,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冤案。袁崇焕死后,满人变得更加猖狂,更加凶猛地在明王朝的土地上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在没有人才的情况下,思宗开始重用宦臣,这毫无疑问地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最后就有了明朝政权灭亡和思宗吊死煤山的千古惨剧。所以我们说,在一个复杂的关系中发展,必须学会扬长避短。这门功课如果不能做好,那缺点就有机会展示。而“傲狠妄为者”必然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贪鄙无忌者败”,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蜀记》中就有一个故事非常发人深省。秦惠王计划攻打蜀国,但苦于没有进入蜀地的路径。经过悉心思考,秦惠王生出一计。他首先让能工巧匠精心刻制了五头石牛,石牛屁股上拖着一串金子。秦惠王将石牛放在蜀国的边界线上。蜀人看到后禀报蜀王,说领地上有五头会拉金子的石牛。蜀王顿时心身大振,迫不及待地让五个大力士将石牛运回国中。当石牛进入蜀国都城后,秦军也大举攻打进来。因为秦人跟着大力士们顺利找到了通向蜀地的道路。
可见,唯利是图是多么危险的事情。而普通人最容易暴露和表现的秉性就是贪图眼前利益,财迷心窍。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而大部分人却不能克服它。
上面说的都是缺点被表现出来而失败的故事。现在我们再看看因为优点得到表现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事。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中,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学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否则一个管理者有再大的权力也不能赢得成功。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反复多诈者败”。他还认为,“去除邪恶之徒不要犹豫不决,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忌三心二意”。因把握这一原则而取得骄人成绩甚至夺得江山的人比比皆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得力助手徐达。由于徐达战功卓著,有人进言朱元璋,说徐达有功高盖主之嫌。但朱元璋并不以为然。在后来徐达战功越来越超群时,朱元璋常常安慰他:“徐达,你是我深爱着的将领。无论你以后战况如何,我都不会惩罚和排斥你。对于治军,你每事都向我禀报,让我感到安慰。但军在外,万物微变,你自己作出决断是应该的,不必拘泥于我的态度。”
正是在朱元璋高度信任的情况下,徐达在明王朝建国功劳簿上写下了“攻占两座都城、三个省会、百余个郡邑”的赫赫战功。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失败者失败的原因,也看到了成功者成功的秘诀。其实这两者之间最重要区别就是,失败者总是发挥出他具有缺点的一面,而成功者总是发挥出他具有优点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善于学习,善于趋善避恶,那我们就有成功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