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志斌见面的第二天,陈建国就登上了开往临江省的班车。此时,陈建国怀里总共揣了320块钱,其中180是母亲给的,100是王志斌家的,剩下的是陈建国平时攒的私房钱。
陈建国舅舅一家住在临江省丹水县的偏远山区,离陆海县有两百多里地,陈建国转了好几趟客车,又下车走了十几里山路,才到地方。
陈建国的舅舅叫张东贵,比张萍小两岁,还有点驼背。张东贵看到外甥很高兴,问及来意后,拍着胸口说全包在他身上。陈建国需要的那种藤根这里山上很常见,张东贵发动村里的老乡一起上山找,两天时间就砍了几百根。
陈建国给的收购价是8毛钱一根,而且只挑好的,但是村民们还是趋之若鹜。山区缺地,生计更艰难,如今砍点藤条就能换到钱,一个个当然很积极了。
很快,陈建国就收了200根。走之前,陈建国给舅舅留了一百元,让舅舅当成定金先分给那些村民,让他们继续砍。而且陈建国跟舅舅约定,收货就由舅舅张东贵全部负责,以后陈建国直接跟舅舅拿货,一根按一元算。
陈建国这么做,一是考虑到收货需要专门安排人留在本地做,而生意忙起来之后自己不可能有空闲。舅舅是自家人,用着也放心。二是自己这个舅舅也不富裕,这么做也算是尽点孝心。
张东贵明白外甥的好意,推辞了几次,说自家人不用这样,但是陈建国态度坚决,张东贵只好作罢。
四天后,陈建国背着一大捆藤条回到了家,王志斌得到消息匆匆赶来。王志斌这几天已经来过陈家好几趟,比陈建国还心急。
看到这些藤条,王志斌信心大增,这东西真的太适合做扎鞭杆了!王志斌迫不及待地找来麻绳做了一根,又试着挽了个鞭花,声音清脆响亮,王志斌非常满意。
货有了,王志斌问陈建国怎么卖,这个陈建国早有想法,他打算在庙会上摆摊卖这些东西。
豫西地区庙会盛行,基本各乡镇都有,时间上还会错开,短的三五天,长的有七八天。庙会期间,戏剧、杂耍、说书都会上演,还有很多地方小吃和日用品摊位。在庙会上,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往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会赶来,人山人海的。在农村,庙会不仅仅是农闲时间的娱乐,更是买卖农产品和农具的最好时机。
除了庙会,乡里逢农历双日的集市也是摆摊的好时间。
王志斌非常赞同,但是算下来人手不够,陈建国就问大哥有没有兴趣。陈建党本来就很闲,而且摆摊还不耽误自己赶庙会,于是就同意加入。
陈楼村离乡场有七里多地,离最近的庙会也有二十多里,没车不行。王志斌有父亲支持,将家里唯一的自行车贡献了出来。陈家也有一辆自行车,但平时都是陈父留在乡里上班用,陈建国送了一包烟,将三叔家的自行车借出来先用几天。
如此一来,人手齐备,自行车也有了,三人的赚钱大计正式开张。
王志斌和陈建党本来以为摆摊就是找个地方,摆上东西等人来买就行了,但是陈建国教他们先观察场地,选人流量大的地方摆,最好能摆在卖牲口那些人的旁边。陈建国还用硬纸卷了三个喇叭,一人一个吆喝用。定价方面,统一5元一根,10元三根,还附送草绳。草绳是陈建国特意挑选的,两米左右裁成一条,正适合做扎鞭绳。
刚开始摆摊的时候,王志斌和陈建党都不好意思张口,一个是脸嫩抹不下面子,一个是本来就老实巴交,都没有经验。陈建国前世就是商贩,当街叫卖那是熟门熟路,还能玩出不少花样。在陈建国的带动下,王志斌和陈建党也慢慢放开了。这时候的人们做生意还不习惯吆喝,于是三人的摊位就成了庙会上的一景,吸引了不少眼球。
在张营乡以外的地方,没人认识他们,陈建国就把摊位分成两个,一头一个,一个卖块元一根,不讲价。另一个也是5块,但是买两根送一根。这样的安排,让许多本来嫌贵的人也动心了。
5块钱说多不多,但也能割好几斤肉。虽然农村人口袋里的钱不好掏,但是有陈建国这个深谙购买者心理的“资深”小贩出马,效果当然不会差。对陈建国的这些举措,王志斌和陈建党本来还将信将疑,但是第一天就卖出去了18根,两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接下来几天,销售持续火爆,三人的摊位前从早到晚都不断人。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凑三根一起买,这也正是陈建国所希望的。
陈建国他们卖的这种扎鞭杆本地没有,以往人们想买都买不到。再说了,就像厨师需要一套好刀具,士兵需要一杆好枪,牛倌们也希望能拥有一根好使的扎鞭,更何况这种扎鞭还能用上十年八年的。
所以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200根扎鞭杆就卖出去一大半。陈建国早有预料,这次资金更充足,又从鄂北省扛了300根回来。
这次,陈建国不但零卖,还往外批发。之前他们的生意很多人都看在眼里,不少人早就心动了。这下得到机会,个个蜂拥而上。陈建国将批发价定在2块5毛,王志斌和陈建党都没有异议。
等到八月中旬的时候,陈建国前前后后经手出去的扎鞭杆已经有1500多根了。陈建国不再进货,将手里的扎鞭杆低价清空,就收手不做了。
王志斌和陈建党很疑惑,但是当陈建国将这些天的收获摆在面前的时候,他们早就将疑惑抛到了脑后——
一大沓钱,整整47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