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复仇计划之所以能够一击凑效,并不完全仰仗他聪明的脑袋瓜,而是因为他无意中搭上了一艘叫做“时代”号的顺风车——后来的历史证明,当时铁路脱离银行的独家控制以及铁路债券发行的公开化、透明化、竞争充分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无可逆转。1941年,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了U-50规则,规定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债券发行都必须实行竞争性招标;1944年,美国州际商务委员会又对铁路债券的发行制定了类似规定。随后,已成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杜鲁门也对债券发行实行强制性投标表示了赞同和支持,而这为日后摩根斯坦利与它的那些渊源颇深的大客户们最终分手埋下了伏笔。当然,不管反对者取得了怎样的辉煌成果,有一点还是让摩根斯丹利心中窃喜,这就是反对者们竟然没有触及铁路和公用事业以外的更加有利可图的工业债券。在那里,摩根人将继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这次失败再次证明,没有人可以躲过时代洪流的裹挟,即使强大如摩根。
新政的效果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新的听证会、新的法案、新的机构、新的思潮……摩根银行就如同激流中的一叶扁舟,越来越远地漂离了它所熟悉的岸边。1940年2月,久已不露面的杰克意料之外地出现在公众面前,语惊四座:JP摩根将由私人合伙制转变为公司制。这个决定意味深长。不容染指的账本,内定的分账方式,秘而不宣的现金状况……笼罩在摩根财团头上那圈神秘光环的所有构成要素,都将不复存在。摩根银行从此将完全把自己暴露在眩目的阳光下,和公众“坦诚相向”。神秘本身有时候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从皮尔庞特时代开始,摩根财团一直获益匪浅。现在,杰克决定丢掉他所熟悉和依赖的力量,丢掉他一贯恪守的绅士银行家传统。这是又一次重要的妥协,作为私人合伙银行的摩根银行对时代的妥协,对现实的妥协,对自身的妥协。到1940年,在大萧条和遗产税、所得税的共同影响下,摩根银行的资产已经从1929年时的119亿美元滑落到了3900万美元。
在这样的境况下,银行要想快速而高效地募集到新的资金,向股份制转变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此外,《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正在萎缩,摩根银行希望通过涉足新的生意领域,例如信托业务来扭转不利局面。然而,由于受到法律约束,私人合伙公司的身份成了银行新长征路上的绊脚石。“必须踢开它。”在皮尔庞特·摩根图书馆里痛苦地沉吟数日之后,杰克恶狠狠地对自己说。其实,无论是对于杰克还是拉蒙特而言,另外一个近来常常盘桓在他们脑中的念头,才是促使他们下定最后决心的那个关键词。只是,没有人愿意正面碰触它。这个词就是“死亡”。1940年,摩根银行三个最富有的合伙人的身体状况如下:杰克·摩根,72岁。在1936年和1937年曾经两次遭遇突发性心脏病的打击,九死一生。在私人医生的悉心照料下,杰克的身体没有垮掉,但却一直被神经炎和高血压所困扰。托马斯·拉蒙特,69岁。
尽管拉蒙特的健康状态没有杰克那么糟糕,但是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仍然让人生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担忧。查尔斯·斯蒂尔……事实上,他已经“先走一步”了。斯蒂尔于1939年死于纽约。在死前好几年他就已经不问“朝政”,一门心思在家赋闲、与孙为乐、安享晚年。正是斯蒂尔的死,迫使合伙人们必须面对事实:死亡是一个无从回避的话题。随着杰克和拉蒙特等人衰老的加速度进行,是时候开始考虑银行资本分流的风险了。如果杰克或拉蒙特也相继去世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银行资本的严重流失,而这对于摩根帝国而言无疑将是致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又一次指向了股份制——的确,通过向股份制转变,继承人就可以在不分散银行资本的同时,卖掉手中的股票了。杰克的英明之处就在于,尽管他本人是个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人,但是在摩根银行“与时俱进”的道路上,他总是能够当机立断地踩下最后那一脚油门。随着杰克的拍板儿,“JP摩根股份公司”应运而生。
杰克同时宣布,自己将出任董事会主席,由乔治·惠特尼担任首任CEO(首席执行官),而拉蒙特的头衔则变成了“执行委员会主席”。事实不容辩驳,无论摩根财团如何迷恋爵士乐时代和绅士银行家传统,他们正在加速告别旧日的自己。
快了,更快了!1940年,转制后的摩根银行与其设在费城的附属机构德雷克塞尔公司脱钩;1941年,为符合证券交易所会员的资格,摩根斯坦利实行合伙人制度;同年,摩根斯坦利兑现并取消了它的优先股,表明了自己与JP摩根“划清界限”的姿态;1942年,在一份募股说明书中,摩根银行首次将其收益公之于众,从而正式放下身段,开始接受公开监督;同年,摩根所有权股票的持有人已经激增至近100人,并且,8%的摩根银行股份首次向公众出售,平民老百姓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与摩根帝国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同年,摩根银行与新的联邦储备体系冰释前嫌,摩根财团管理下的7亿美元存款首次接受了联盟存款保险……回头望去,其实摩根的变化仅仅是华尔街的一个缩影。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由一两个君主似的银行家掌控全局的贵族世界被彻底抛在了后面,整个华尔街就像一段按了24倍快进的录影带,加速度重建,背景空前地繁华、喧嚣,而其间的个体却变得越来越面目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