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说《波多贝罗的女巫》是“一部探索大爱、恐惧与怜悯的烈火一般的小说,写给天下所有寻找奇迹与灵性的人”,可以引起瑜伽习练者的共鸣。
这个“女巫”通过舞蹈、写字、森林、导师等等与大地之母神秘连接。这种连接就是幸福所在,“女巫”通过这种种连接之后,终于找到了她自己和她的生活。
牧羊少年那里,存在一种共同的宇宙语言;“女巫”那里,能够给万物以力量的阴性力量是大地之母。这和老子的学说相吻合。
女巫的导师也间接的成为我的导师,教她跳舞的房东说“尽管陶醉是一种从自我中跳脱的能力,跳舞却是一种让人上升的方式。让人发现新的维度,并且不失去与身体的联系。通过舞蹈,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和谐地共处。芭蕾舞者总是踮起脚尖,因为她们在接触到地面的同时也抵达了天空。”
这是最近一直想学习跳舞的原因吗?这是朱丽叶?比诺什在跳舞的原因吗?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连接方式,比如瑜伽、比如阅读、比如写作、比如在音乐里随意扭摆自己的身体,还比如,与小孩玩耍的一些瞬间。
在沙漠深处教她写字的老师说,“优雅不是肤浅的东西,而是人们尊重生命、尊重工作的方式。如果你感觉到这个姿势让你难受,千万不要觉得他虚假或矫情:它是真实的,因为它很艰难。无论是纸和笔,都会为你的努力感到骄傲。纸不再是那个无色的平面,而具有了所承载的东西的深刻。”这就是林谷芳所说的志业,林语堂所言的闲适。
另一位通灵的导师将这样的时刻,世俗烟火化了,就像藏民生活里的佛教, “任舞蹈、寂静,或者其他日常活动,比如送孩子上学、准备晚餐、收拾家务等等引导着你。如果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在这一刻,那么一切都可以变成崇高。”
接受这种引导,就是在接受自己的使命。接受使命的时刻一定是专注、忘我、庄重而优雅的。正如林语堂喜爱的作家陈继儒所说,“真学士不以鲁鱼亥豕为意,好旅客登山不以路恶难行为意,看雪景者不以桥不固为意,卜居乡间者不以俗人为意,爱看花者不以酒劣为意。”是的,不以为意,只剩下闲适、优雅、崇高,每个人会用不同词汇表达,归根结底,就是幸福感吧。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也是寻找自己使命的故事,有人用“清澈如水的文字”来形容它。读这本书,感觉好像目睹一条溪水的奇幻之旅:太阳初升时,溪水流过鹅卵石,水草轻轻摇曳;正午时分,阳光让溪水银光粼粼,盯久了眼睛会刺痛;似乎看到它流过一个水坝时,漂浮着的几片枯叶急剧地一跃而起;而在深夜流经一处古潭时,在浑浊碧绿的静止深处,溪水不动声色,静默前行。
这个故事,有关漂泊与寻觅。少年的父亲原本希望他成为一名神父,可他希望到处游历,宁可做执鞭的牧羊人。受一个反复出现的梦境驱使,在撒冷王的鼓励下,他卖掉羊群,开始了去埃及金字塔的寻宝历程。曾经被骗、用热情和创意为水晶店工作、观察和学习沙漠、接受命运的种种征兆、遇到真正的炼金士、与生命里的女人相遇、为了真正的目标不得不忍受分离……
最终他在金字塔下挖掘时,一个强盗头目对他说,不要那么愚蠢,说他自己两年来重复做着一个梦 ,“我梦见自己应该到西班牙的田野上去,寻找一座残破的教堂,一个牧羊人经常带着羊群在那里过夜。圣器室所在的地方有一棵无花果树。如果我在无花果树下挖掘,定能找到一笔宝藏”,他说他不会那么蠢,为了一个梦就穿越一大片沙漠。
牧羊少年再次穿越沙漠,回到他出发的地方,在他经常带羊群过夜的破败教堂的无花果树下,挖出了一箱子宝藏,然后回到沙漠,那里有一直在等待他的女人。
18时岁看过那个钓鱼的故事:一个渔夫每天只钓几条鱼,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另一个渔夫每天孜孜不倦钓鱼,成为富人,买了游艇之后,才躺在甲板上晒太阳。我曾经彷徨着,不知道该做哪种人。
现在有了新的解读:也许,那个牧羊少年注定要离开,回来,再离开。
一口气看完《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内心快乐而满足。窗外暮色四合,华灯初放。换了鞋,轻盈地奔跑,林间小路上张开双臂,体会飞翔。
内心和身体都在表现一个单词——雀跃。
人生不过如此。
威尼斯日记
“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象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这是阿城 1992年5月18日写在威尼斯的日记,就这么一行字,我不由得咧了咧嘴——想笑,他每天这样或长或短的记下来,就有了我手里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威尼斯日记》。
是我喜欢的那种阅读,不需要苦思冥想,也不需要刻意捏着拳头,逼自己记忆美好段落。但是内心有浅浅的、淡淡的喜悦,那种平静的喜悦。
一直觉得阿城的气质很瑜伽——本质上、精神上的瑜伽行者。
他自己说,真正好文章不是一个好句子接一个好句子,而是有些笨句子,甚至不通的句子,然后出来一个好句子,才会自然天成。他的密度就刚刚好。一点也不张扬,让你不激动,也不失望,在有点暗淡的时候,眼睛一亮,从心里默契地一笑。
幽默无处不在,“我认为文物修复专业在意大利是铁饭碗,意大利没有一天不在维护他们的文化遗产。一条街从东头维护到西头,维护到西头,东头又该维护了。”白描也能带来的忧伤,“我曾经跟踪过一条腿伤了的狗进山,半路上他停下来,眼神忧伤,不肯再走,我于是知趣地回头离开”,据说那狗是去山里为自己接骨。还有那种不同常人的诡异感,“夜晚,人潮退出,独自走在小巷里,你才感到一种窃窃私语,角落里的叹息。猫象影子般滑过去,或者静止不动。运河边的船互相撞击,好象古人在吵架。”
有时会有寥寥闲笔,打破平衡,灵动而有趣。提到中药的“炮制”方法,正儿八经介绍什么是“炮制”,突然没心没肺地说,“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到药铺里的伙计在柜台上一边咚咚地炮药,一边与人聊天,或者看街上来往的人。”这样的时候就象花盆里的植物自己长出了一根侧枝,让你惊喜它的楚楚动人。
因为都以水和繁华著称,在威尼斯,他不止一次提到苏州和扬州,尤其说《扬州画舫录》,夸奖是一本有意思的书,闲适生动,有人与环境的通感。特意举了些例子,比如,一个叫杨八官的穿女人夏天的衣服睡觉,差点叫个和尚真当女人给强奸了;一个叫朱念一的鼓打得绝好,戏临开演发现鼓槌被偷,叹息为什么不偷我的手呢?还有一个叫魏三儿的戏演得好,价码高到一千元,在扬州湖上被众多妓女围观,他却神色凄凉。很多词让你在心里加了着重号,独自暗笑。
阿城的《威尼斯日记》有着棉布的质感,舒适,家常,却又不会因为寻常招人不待见。好象同样阳春面,他的,有嚼劲,劲道,所以好吃。
那种劲道来自他藏于文字之下,却又无处不在的思想、知识、品性……很多东西混合着,氤氲着,形成那种气场。
从阿城的为人、为文,嗅出瑜伽的味道,也相信佛教人士或者道家弟子亦能察觉他的“佛”与“道”。
幸福的味道
他叫戈尔格,是一个肥胖、歇顶、略显笨拙的中年男人,尽管眼光温顺、与事无争、谦恭友好,可是谁会多看他一眼呢?一般人只要一瞟,就会认定这是个平庸的、让人憎厌的胖子。
咖啡馆女伺者伊登最初也是这样。他看出有几个小伙子会在喝了东西以后不买单,好心提醒,却遭到她的冷脸和白眼。
他救下落水的小女孩,找到她的母亲,女伺者伊登——她在阳光下的草坪上睡着了。她的生活平淡,乏味,带着倦意,昏昏欲睡,像很多人一样。也像……我开始瑜伽之前的那段日子。
他们算是真正相识了。第二天,小女孩过生日。戈尔格为她送去一盒精心制作、精心包装的坚果巧克力蛋糕。一颗、两颗、三颗……几乎不吃巧克力的小女孩完全不理睬大人的阻止,贪婪地吃。因为过去有巧克力令她不爽的经验,伊登强行制止了她,小女孩不顾一切大哭起来。
所有人都认为她不该吃巧克力,呵斥送礼人戈尔格。他喏喏辩解,无人理会,只有黯然退出。在混乱中,伊登把掉在地上的一颗巧克力塞进嘴里——她眼光闪烁,似乎被融化了。
临睡前,丈夫扎瓦尔,一个在小镇上教老年人跳舞、游泳的男人,说起巧克力对小女孩不好。她脸上不可思议地泛起一层光芒,眼神里满是回味、向往和留恋。
“开始我也以为是。可是我尝了一颗,才知道她是因为吃不到才哭闹”,忍不住半坐起来,对已经睡着的丈夫,温柔而沉醉地说,“那真是享受,我希望能含着一颗那样的巧克力和你做爱,那才是双重兴奋。”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她忍不住巧克力带给她的诱惑,黑夜冒雨潜入戈尔格的花园,偷看厨房里的他。他是一个厨师,家就是餐厅,只有三张餐台。还是夏天呢,预定的食客已经排到了第二年的二月。
大餐让食客们体验到类似做爱的高潮,他们看着食物,看着对方,满足而迷乱。舔着盘子上最后一点残留的味道,笑着,大笑着,仿佛置身天堂。
伊登也不可救药的陷入其中。丈夫每逢周二,都要和同伴去脱衣舞娘那里寻欢作乐,这是夫妻间心照不宣的秘密。自从吃了戈尔格的巧克力以及雨夜里碰上的还在试验阶段的,让她吮指回味的那道菜,主料竟然是牛鞭的一道菜。她迷恋上了戈尔格的厨房和美食,欲罢不能。从此,每个周二,她也有了自己的秘密——带着女儿去戈尔格的厨房,看他做饭,然后,他看她们吃他做的饭。
戈尔格没有家庭,没有孩子,唯一的爱好就是做饭,吃饭,看别人吃他做的饭。他还在四、五岁时,妈妈怀了妹妹,看到妈妈滚圆的肚子,戈尔格觉得美极了,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拥有同样一个圆鼓鼓的完美肚皮。
他嗜好所有美食,他不在乎女孩眼光,终于吃到了137公斤,吃出了滚圆大肚腩,吃成了烹制美食的高手。
伊登自从每周二品尝戈尔格精心烹制的食品,生活发生了变化,焕发了光彩,不再昏昏欲睡。把学来的厨艺带到家里,让丈夫吃得啧啧称赞。甚至有了一次浪漫心思和奢侈举动:裸露自己的胸腹,抹上奶油,点缀好水果,把自己作为一道甜品献给丈夫……这样的“甜品”第一次让丈夫在那个周二,没有赴他和狐朋狗友的脱衣舞娘之约。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多年不孕的伊登意外怀孕了。扎瓦尔高兴的同时,也听到了有关妻子和戈尔格的风言风语。他假扮食客品尝了戈尔格的大餐,体会到美食的诱惑,嫉火中烧。最终毁了戈尔格的酒窖,戈尔格被迫变卖家产,准备离开。
其实他爱伊登,爱的真诚、自然而节制。在一次次交谈中,他比做丈夫的扎瓦尔更了解伊登,也比做父亲的扎瓦尔更爱她有心脏病的女儿。
他不善言辞,对扎瓦尔说,我只是一个喜欢烹制美食的、137公斤的胖子,没有其他想法,所做的一切,只是让你们生活更好。扎瓦尔居然大骂,“你这个没有性欲的胖子。”
伊登呢,爱戈尔格的食品,爱戈尔格的生活,在最深的潜意识里也爱上了戈尔格本人吧?
扎瓦尔追打戈尔格时,被意外压死,戈尔格进了监狱。出狱后,他受伊登(她曾让他做一般人也吃得起的美味)和监狱快餐(那是多么粗鄙啊)的启发,做起平民美味——最好吃的汉堡,他的店里总排着长长的队伍。
伊登带着两个孩子找到了他,他们相视而笑。那是多么相似的微笑,单纯、干净、透明,就像瓦蓝瓦蓝的天。
这是一部电影,名字就是女主人公的名字伊登——《伊甸园》。难以想象是德国人拍的,一部好看的浪漫的电影,可以让人安静,驻足,回首,微微一笑。
这部电影,在我眼里,说的就是幸福。象戈尔格那样,把全部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一种事业上或者说一件事情上的人,是幸福的。这样的人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工作狂,大多为争取外界的名与利,而斗志昂扬;另一种象戈尔格,是艺术家,因为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可自已,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这样的人更容易发自内心地沉浸在幸福中。
戈尔格是厨师,更是艺术家,他和手中的食物对话,给予它们尊重和关心。锅碗瓢盆在他手里碰撞出了“诗歌、变化和创造”。厨房就是他的艺术天地,他的创造性和满足感一点也不逊于任何一个痴迷于高雅艺术的人。
电影里有个细节,伊登把邻居家的狗带入厨房,他皱眉忍耐,终于说,“狗不能进入厨房。”当得知伊登即将离去,落寞的戈尔格让那条狗坐在桌前,桌上放着精心叠好的餐布和铮亮的餐盘,按照西餐的程序,一丝不苟,招待了他的狗客人。饱含激情和灵感的创作,当然需要呼应和尊重。
可以享受令自己醉心、痴迷的事情,还有喜欢的人一起欣赏和享受,就算这个人胖,其貌不扬,笨嘴拙舌,也一定品得到幸福的味道。
蝴蝶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