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灭掉蜀国一个月之后,带兵离开成都回到了江陵,李势等都被押送到晋朝都城建康。
晋国的朝堂上,桓温被大加封赏,桓温被封为临贺郡公,征西大将军,礼同三司。袁乔等人也论功各有封赏。
桓温高兴得忘乎所以,没有谢恩就扬长而去。
袁宏看到后,知道桓温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将来必成祸害。说道:“对于异性来说,桓温被封为郡公,就是最高一级了,如果以后桓温再立下什么功劳那就没有什么封赏的了。”
褚太后这时豁然大悟,说道:“可是,总不能刚封赏之后就要无故降职吧?”
司马昱说道:“不如再起用一位才智能和桓温相抗的大臣,与桓温制衡。”
褚太后问道:“那你可有什么人选?”
司马昱说道:“我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他叫殷浩。殷浩曾经是前任大都督庾亮的记室参军,很有才能,但是此人自命清高,不愿意为官。后来庾亮多次请求,殷浩因为年少时与庾亮关系好,实在不好意思拒绝,才出来做官,后来庾亮病死,殷浩于是从此辞官隐居。”
褚太后说道:“那你再去请他出来做官不就行了?”
司马昱说道:“我曾经好几次去请殷浩,都被拒绝了。”
褚太后很不高兴地说道:“说了半天原来说的都是废话。”
这时,由于褚太后的发怒,五岁多的小皇帝司马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哭起来。
褚太后更加生气,说道:“司马昱,我命令你十日之内把殷浩请出来做官,否则我把你和殷浩一起杀掉。”
褚太后说完抱着小皇帝气冲冲地离开了朝堂。
司马昱无奈,只好再次去请殷浩出来做官。
司马昱来到殷浩的住处,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殷浩无奈地说道:“可是,我真的不想再做官了。”
司马昱立刻跪着说道:“大丈夫应当保家卫国,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在此危难之时,如果你还要隐于深山,不仅国家的前途一片黯淡,就是你我两家人的性命也不保啊。”
殷浩实在被逼的没办法,于是答应出山。
褚太后听说后很高兴,任命殷浩为扬州刺史。
桓温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哈哈大笑,对手下人说道:“朝廷想重用殷浩来牵制我,简直愚蠢之极,小时候殷浩可是跟我混的,经常被我戏弄,如今他出来做官,那不是还要被我戏弄吗?”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公元352年,戴施和蒋干带着玉玺跨江而来,回到晋国,晋廷得到了传国玉玺,大家都很高兴,只有桓温此时心里纠结,桓温想从半道把玉玺截住,桓温找了一个算命的,算命的说他没有做皇帝的命,桓温心情十分烦躁,把这个算命的给杀死了。桓温回去之后左思右想,最后还是打算再忍一下,因为桓温觉得现在还不是自己当皇帝的时机,自己要做皇帝,还需要再建立一些功业。
于是,桓温就想收复中原。
这一天,桓温上表说道:“晋朝新得玉玺,这是我晋朝复兴的预兆,如今赵国石虎刚死,赵国内部混乱,正是我们一统中原的好时机。”
褚太后看到表文后,担心地说道:“桓温上表请命北伐,虽然说的有道理,但是我担心桓温北伐立功之后,朝廷无法控制。”于是,褚太后对桓温的上表置之不理。
桓温此后多次上表,请求北伐,都被朝廷拒绝了。
桓温非常生气,对手下说道:“如今我不负朝廷,朝廷却先负我。”
桓温一怒之下带兵十余万,向武昌进军。
这时晋国的朝廷乱成一锅粥了,有的大臣说桓温未经朝廷允许私自调兵这是要造反了,他这是准备攻打建康,有的大臣说桓温造反是万万不会的,桓温是个忠臣,他这是要北伐,收复我晋朝故土,有的大臣说桓温这是向朝廷示威,恐吓朝廷啊。
褚太后问道:“大家看怎么办?”
司马昱说道:“我们可以先责问一下桓温,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想谋反?”
褚太后派人送去圣旨,问桓温为什么私自调兵。
桓温不敢公然反叛,只好找了个借口,说道:“我没有私自调兵,我只是听说朝廷重用殷浩是为了北伐,可是殷浩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官却没有任何的功劳,所以我决定自己带兵去北伐。”
朝廷收到桓温的回复后,没想到桓温把矛头指向了殷浩。
这时,殷浩说道:“既然桓温这样说,那么要么我辞官,要么我就带兵北伐,这样桓温就没有借口了。”
司马昱说道:“我觉得应当让殷浩去北伐,如果让殷浩辞官,就是违背当初我们的初衷。”
褚太后说道:“可是现在让殷浩去北伐,桓温会不会真的收兵呢?”
司马昱说道:“这个不用担心,我愿意写一封亲笔信,先让桓温收兵,再让殷浩带兵北伐,如果北伐胜利了,桓温不仅无话可说,而且自己的地位当然会下降,桓温就不敢再威胁朝廷了。”
褚太后只好采用了司马昱的计策,让司马昱即刻给桓温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