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果然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人才,在楚汉战争中,他百战百胜,建立了奇功,成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故事感悟
韩信有盖世之才,萧何有识人之明。萧何的挽留、举荐终于使刘邦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使韩信在日后的战争中尽显才华。这说明发现人才的人与杰出的人才同等重要。
◎史海撷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他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遂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后韩信私下与其他将领相约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吕后同萧何商议,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随后,韩信被带到长乐宫钟室,被吕后残忍地杀害了。
◎文苑拾萃
韩信
(宋)王安石
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
当时哙等何由伍,但有淮阴恶少年。
谁道萧曹刀笔吏,从容一语知人意。
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
捄兵半楚潍半沙,从初龙且闻信怯。
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
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孔费两将军。
诸葛亮的奇特举荐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李丰(生卒年不详),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武将,大臣李严之子。230年,李严防止曹真进攻汉中之时,代其父为江州都督军。李严遭罢免时,诸葛亮以“若与蒋琬协力从事职务,必可开启道路”一语以鼓励。后李丰官至朱提太守。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率兵出祁山北伐曹魏,责成李严为大军督办粮草。但是,正巧汉中数月大雨,粮草一时征集不起来。李严害怕承担贻误军机的责任,就耍了个花招,写信给在前方的诸葛亮,谎称东吴兴兵犯境,后主希望丞相退兵回朝。诸葛亮接信后立即撤了兵。等到部队撤回汉中,李严又在众人面前故做惊讶地说:“粮草都已齐备,丞相怎么又撤兵了?”为了防止后主追究撤兵之事,他又给后主上书说丞相撤兵是缓兵之计。
诸葛亮得知这些情况后,对李严这种欺上瞒下、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十分气愤,拿出李严给他的亲笔信与其对质,李严张口结舌,无话可说。事情的真相已经明了,但蜀汉当时国力较为衰弱,人才匮乏,许多人都劝诸葛亮看在李严是托孤老臣的分上,不要再追究了。而诸葛亮又何尝不想给李严留点情面呢?两人一起共事多年,私交也相当密切。但想到李严损害了国家利益,作为托孤老臣,影响甚坏,他还是上书后主,要求惩处李严,严明国家法纪。最后,李严被罢官流放。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李严被治罪后,诸葛亮马上又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长史,接替李严的职务,负责督办全军的粮草。李丰接受父亲的教训,一丝不苟地办事,不久就受到了嘉奖和提升。
12年后,李严在流放之地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哭着对人说:“孔明活着,我还有将功补过的机会;孔明一死,再也没有人能够了解我,再也没有人能给我这样的机会了。”不久,他也在极度的悲伤中去世了。
◎故事感悟
诸葛亮执法严明,并尽力发掘人才。为了蜀汉的兴盛和北伐大业,他不因李丰是罪臣之子就弃之不用,相反,他努力保证了人尽其才。诸葛亮赏罚分明、一心为国选才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史海撷英
诸葛亮联吴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南下,刘备大败,退至夏口。孙权派鲁肃前来观察情况,鲁肃建议刘备向孙权求救。诸葛亮面见孙权,说:“若果能以吴地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是帝王之后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愿与刘备一起抗曹,但却担心刘备的兵员战斗力。诸葛亮说明了刘备现存的力量,又说出曹军远来疲惫,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曹操必定能打败。孙权非常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劝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3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火攻,且军中又发生瘟疫,故而大败,回师北还。
◎文苑拾萃
出师表(节选)
(三国)诸葛亮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贞观贤相房玄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房玄龄(578—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南马坊村人),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李世民出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大臣,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总理朝政。房玄龄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陪葬昭陵。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唐初的左右仆射就是宰相。
唐太宗重视选才用人,他认为“致治之术,在于得贤”。他确定宰相的首要职责是求访贤才。唐太宗还下令把宰相担负的具体政务交给左右丞处理,宰相集中精力处理大事和挑选人才。这为房玄龄选贤任能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房玄龄是一位卓越的实干家,一批出色的人才被他陆续荐举给朝廷。他担任宰相后,首先裁减大量的冗员。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根据唐太宗的诏令,房玄龄在贞观初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行政改革,根据地理位置在全国设10道,300余州,并对在职官员进行大量裁并。这项措施对唐朝政治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精简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国家节省了财政支出,减轻了人民负担,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房玄龄不仅果断地裁去大量冗员,而且更注意因才授任,选贤任能。早在李世民做秦王时,房玄龄就发现杜如晦智谋超群,有治国安邦之才,就向李世民推荐了他。从此,李世民开始重用杜如晦。后来,杜如晦辅佐唐太宗治国,功勋卓著,成为与房玄龄齐名的贤相。
房玄龄选用人才时重才也重德。李大亮不但文武全才,而且品德优异。房玄龄称李大亮可以当大位,唐太宗就拜李大亮为左卫大将军,兼领太子右卫军,又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甚为器重。
薛收是个卓有文才的读书人,经房玄龄的推荐,为唐太宗任用。唐太宗征伐敌人时的檄文、捷报,大多出于薛收之手。可惜薛收只活了33岁,唐太宗感到很惋惜。
对唐太宗要任用的人,房玄龄认为不合适的,也不苟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要拜李纬为吏部尚书,想听听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认为不合适,力劝唐太宗,唐太宗便改变了原来的主意,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贞观时期吏治清明,人才济济,这和房玄龄一心为公、举贤惜才是分不开的。
◎故事感悟
房玄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相。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一心为公,为朝廷选拔了无数贤才,并大力罢斥庸才、奸佞,为此,他不惧权贵,多次犯颜直谏。他这种秉公持正、努力选贤任能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房谋杜断
唐朝初年,唐太宗非常善于任用能人贤人为之服务,也会经常听从群臣的意见。一次,太宗在与文昭商量事情时,房玄龄感慨地说:“非如晦莫能筹之。”而等到杜如晦来到时,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龄的计谋并作出决断。由于两人的合作相当融洽,故而人称“房谋杜断”。
◎文苑拾萃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唐)李世民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
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娄师德抛怨荐贤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仲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县师寨镇安庄村)人,唐朝大臣、名将,唐高宗、武则天时的两代大臣。娄师德前后在边疆驻扎了30余年,以谨慎忍让而闻名。娄师德为官清廉,虽为朝廷大臣,但生活仍很清贫。
娄师德是武则天称帝时的宰相。
娄师德能虚心举荐能人。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娄师德,和他谈论政事。谈话中,武则天问娄师德有没有可以担当大任的人才。娄师德听后,未多考虑,极力推荐了狄仁杰。事后,武则天果然采纳了娄师德的意见,将狄仁杰从外地召回京城,和娄师德同任宰相。
狄仁杰任宰相后,并不知道是由于娄师德的举荐,相反,他心中倒总是记着过去和娄师德的一些不愉快的过节。而且,不久前他曾遭受到一些政治迫害,心里总是怀疑娄师德在里边起了推动的作用。因此,他常常当着武则天的面讲娄师德的不好。时间长了,他的话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
一天,武则天在便殿和狄仁杰闲谈。闲谈中,武则天有意问狄仁杰:“娄师德的品德好不好?”狄仁杰话中带刺地说道:“他带兵守边时,有过战功。至于他的品德好不好,我不是很清楚。”
武则天接着又问:“他能发现和举荐出色的人才吗?”狄仁杰说:“我和他在一起,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也不曾听说过。”
听到这里,武则天哈哈大笑,对狄仁杰说:“你还不知道吧?你能当上宰相,正是由于他的举荐呀!依我看,在荐贤方面,没有比娄师德做得更好的了。”武则天随即拿出了娄师德的荐表,让狄仁杰过目。
事情完全出乎狄仁杰的意料,他感到十分惭愧,感叹地说:“娄师德的度量这么广阔,我却一点儿也不知道,可见我比他差远了!”
从此,狄仁杰主动交好娄师德,两人的关系密切起来,共同辅佐武则天管理国事。
不久,北方的契丹出兵犯境,攻陷了一些州郡。敌兵烧杀抢掠,百姓纷纷逃难。这时狄仁杰和娄师德一同率兵出征,抵御敌兵。他俩互相配合,分路出击,杀退了敌军,收复了失去的州郡,使边境居民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故事感悟
娄师德宽宏大量,不记旧恶,秉持公心,向武后极力推荐狄仁杰,品德高尚;狄仁杰虽对娄师德有误会,但当他知道娄师德的高尚品格后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娄师德同心同德为国家做事,也是值得赞扬的。
◎史海撷英
狄仁杰犯颜直谏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为官刚正廉明,一年之中就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案1.7万人无一诉冤者,一时名声大震。
为了维护法律,狄仁杰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柏树,狄仁杰奏其罪当免职。而唐高宗却在气愤之下,命人马上杀了权善才,狄仁杰又奏罪不当死。高宗愤怒地说:“善才砍了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的人都劝狄仁杰退下,狄仁杰却说:“违逆君主的意思,自古以来都觉得是最难的事情,我却认为不然。在桀、纣当政时则难,尧、舜当政时则易。我幸逢尧、舜之君,不惧有比干之诛。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后人谓陛下为何主?我不敢奉诏杀善才,以陷陛下于不道。”高宗这才怒气稍解,权善才也因此而被免死。
◎文苑拾萃
《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是西方汉学大师高罗佩的经典之作,如今已为列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生的必读书目。全书以中国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为民除害的传奇经历。
全书共16个中长篇、8个短篇,每篇的案情都十分凶险,情节扣人心弦,谜底更是逼人追索。作者笔下的狄仁杰不同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中的“青天大老爷”,他有着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狄仁杰断案如神,被西方读者称为古代中国的福尔摩斯。
20世纪50年代,《大唐狄公案》的英文版一面世,就在欧美引起了轰动。至今该书已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并不断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