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好生疑惑,丢下簿子,用生硬的中国话问身后等着记菜名的女招待:“茴香豆的,有没有?”这小妞轻轻一笑,摇摇头:“没有。”藤野是个中国通,当年他跟鲁迅互为师长,鲁迅跟他学医,他跟鲁迅学中文汉字,因此,不仅中国话凑合的蛮好,还能写不少的中国字,他怕小妞没听明白,也学着孔乙己的法子,用指头在桌上干画了个“回”字,小妞还是一笑,回答说:“没有茴香豆。”紧接着又补了一句:“我们这里卖的都是高档的吃食。”听了这确切的回答,藤野好生不解:这茴香豆数年前东洋的大商场里就有了,上面写的牌子全是“鲁镇”或“咸亨”,那天艺术节上,冯太尊也说这鲁镇乃茴香豆的祖宗,原产之地,这专为茴香豆办的节,为何反倒没有茴香豆,这中国人,难不成眼睛都有个叶公好龙的毛病,做事只顾场面,不求内容,还是这些鲁镇的人都吃腻了?不管如何,这茴香豆的节日,茴香豆应该有。
不见正宗的茴香豆,藤野心中有些不快,急得把原始的日本中国话都说出来了:“冯先生,鲁镇的,茴香豆的,没有?”冯县令一听,这小老头为茴香豆都气得急巴了,感到很是意外,一面连声回答说:“有、有、有,大大的有。”一面吩咐跟班赶紧去找,两个跟班如得军令,性急慌忙地出了门,太尊陪着藤野喝茶聊天不提。
一晌工夫,两个跟班找来了几袋茴香豆,叫厨房里用盘子装了端到桌上,酒店的冷菜也齐备了,女招待给各位斟好了酒,冯县令号召开席,一桌子人呼啦啦全站了起来,太尊端着酒杯说了几句“先生远道而来,小镇不胜荣光,此乃先生对小镇之厚爱,中日友谊之结晶,衷心祝贺先生访问成功……”之类的官场“酒文化”,便带头先干为敬了,众人也跟着太尊一饮而尽。藤野轻轻呷了一口杯中的轩尼诗,坐下之后拿起筷子夹了一粒大点的茴香豆放在嘴里,嚼了嚼,突然用手捂住嘴巴,嗓子里咕噜咕噜了好一阵,好不容易屏住气把豆咽到了肚里,众人面面相觑,不知何故。藤野赶紧擦了擦嘴角,问太爷:“冯先生,这茴香豆的,口味不正,茴香的不是?”一听此言,冯县令心里明白了八九分。
原来,自茴香豆被炒得出了名之后,府衙就把茴香豆当做振兴鲁镇,官民同富的支柱,并专门制定了《茴香豆产业发展之纲要》大抓特抓,官署引导,乡民合股,庭院弄堂,四处开花,全民齐办茴香豆的产业搞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整个鲁镇弄了二百多家茴香豆厂子,年产茴香豆不知其数,而这其中只有一家官办的“口乐福食品公司”算是像模像样:外国的机器,宽敞的房子,做事的人还要查验身体,有毛病的一律不要,进了里头就是一色的白帽子、白褂子,齐齐整整,用的原料也都是向当地的乡民买来的优质蚕豆和茴香。只是这“口乐福”直属上面通商的局子管,出产的茴香豆专门卖给洋人品尝,说是要挣外国人的银子,等外国人退了回来,国内的乡民们才能买到,而其他的茴香豆“产业”,都是乡民自家院子里的作坊。
因茴香乃自然生长之物,夏季才有,数量有限,而且成本较高,一个鲁镇一年要出成千上万担的茴香豆,哪来的这么多茴香可用,一边要用,一边不够,又想节本增利,这替代的茴香就应运而生了。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有头脑的聪明人便想出了“人造”的法子,用调油漆的哈巴粉和人造香精充做了茴香。这哈巴粉也不知是什么玩意做成,有色无味,成本又低,加上香精拌在煮熟的蚕豆里,和五香粉看不出区别,也有些茴香的味道,因此,哈巴粉便成了内销茴香豆的主要配料,在鲁镇乃至邻近的地方大行其道。冯县令还几次号令全民要大大发展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兴茴香豆经济,拉动乡民致富,这其中就暗示着这哈巴粉茴香豆在内。有了官府的号令和保护,乡民们纷纷加入这“新兴茴香豆”的产业大军之中。在自家的院子里,一口铁锅,几只木桶,一家老小起早带晚一齐上阵,把煮好的豆子用人造的香精和哈巴粉搅和搅和,再用咸亨“正宗茴香豆”的油皮纸袋一包,便成了中国鲁镇的特产,到各处去卖。现今这大小城市吃食店里摆的全是此类货色,所以,这些年卖给中国人自己吃的,都是乡民作坊里出来的这些天然加人造的东西。
所幸中国人涵养好,适应性强,虽然吃了不该人吃的东西,大家还是毫无觉察和怨言。众人还以为茴香豆就该如此的,习以为常,都吃在了肚里。只有洋人嘴刁,卖给外国人的茴香豆稍有差池,不是退货便是罚钱。故此,洋鬼子吃的都是用上选的蚕豆、正宗的茴香煮出来的好货,所以藤野第一次吃哈巴粉便吃出了区别。冯县令晓得,两个跟班买的就是这作坊里的东西。
这藤野又是个学医的,一嚼就知道这茴香豆毛病不小,一时咽又不是,吐又不是,只得硬吞了下去,慌得旁边的孙子又是替他揉胸,又是拍背,嘴里还咕噜咕噜的不知道说啥。藤野扶了扶金丝眼镜,瞄了一眼两个跟班,两个跟班被弄得二眼巴瞪,不知如何是好。
见场面有些难堪,冯县令马上向藤野一连声地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老先生,这豆是我哩中国人吃的,是人造茴香煮出来的,不合您的口味。”
“人造茴香?”藤野歪着头问,“茴香也能人造?”
“能的,能的。”冯县令点头回答。
两个跟班的也跟着帮腔:“现在技术进步了。”
“幺西,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幺西、幺西。”藤野哼哈了两声,似笑非笑,摇头晃脑,一连说了三个“幺西”把面前的茴香豆往旁边推了推,喝了口茶漱了口,夹了一块牛排大嚼起来。
席间,藤野对茴香豆念念不忘,虽然太尊又是敬酒又是夹菜,这老头还是追问:“冯先生,你们正宗的茴香豆,哪里去了”
“都买给外国朋友了,像你们贵国也有不少。”冯县令爽快地回答道。
“那你们自己就吃这个东西?”藤野不解地问。
冯县令连忙解释道:“是的,是的,不怕先生见笑,这茴香乃稀罕之物,要靠自然生长,原生态的东西数量实是有限,本地的茴香只够卖给你们外国人吃。”
“幺西,原来如此。既然数量的不够,为何通通的外卖,难道中国人的吃不习惯?”
“哦,不不,不是吃不习惯,而是不舍得自己吃。”冯县令解释道。
“茴香豆的不舍得吃?”藤野歪着头看着太尊,疑惑地问。
“藤野先生有所不知,我中华之邦历来都有忠君爱国之美德,且最是讲究节俭和成人之美。自从大力开埠通商,与洋人接轨以来,我鲁镇的乡民无不积极响应,凡能外卖之物尽皆用以赚钱,换取外国的银子,且出洋的东西都是精挑细选,比卖给自家同胞的要好了许多,因此,最好的茴香豆都输出到你们外洋去了。”
“幺西、幺西。”藤野的诡谲地一笑,脑袋不住地晃动,不知是他在自豪,还是在否定冯县令。
冯太尊依然很是自负,继续言道:“这上好的茴香豆卖了出去,既得外邦的友人高兴,又能赚取洋人的钱财,如此娱人利己的合算之事,素为我等国人所看重。故此我等的乡民宁可自己吃穿些人造的、再生的东西,过日子将就一点,也要让外邦满意。此乃与洋人交好,振兴我地经济之一途。再说,此等人造的东西,我们国人也已吃得习惯了,正常的吃些是毫不碍事的。”
冯县令这一席的高论告诉藤野:那原生态的茴香豆是当地乡民为开放外交,赚取洋钱和顾及国际友谊,专门省给外国人吃的,吃人造茴香豆乃是最高尚、最精明、最忠义的表现,中国人,至少他鲁镇的中国人,为了国际友好和挣洋人的钱,吃人造的东西是习惯的,也是心甘情愿的。
“藤野先生,我鲁镇之人和贵国臣民一样,一向是有顾全大局之爱国精神的。”冯县令自豪地说。
“幺西、幺西,鲁镇的,爱国,大大的,哈哈、哈哈哈。”听了太爷的一番言说,藤野好像更加兴奋,脑袋又不由自主地点了起来,并把一盘子茴香豆转到了冯太尊面前。
五、往事
见这日本老头阴阳怪气地一笑,冯太尊心里有些发毛,不知道自己“吃爱国茴香豆”的解释是否妥当、得体,于是便边吃边岔开话题,谈论起鲁迅来:“藤野先生,听说当年您对鲁迅先生关照甚多?”太爷问道。
“是的,是的,我们是师徒,又是知己的朋友,你们的那个鲁迅,是个大大聪明的人。”藤野突然兴奋起来,放下筷子谈起了鲁迅,“他不但学医的学的好,文才也大大的好,他的文章敢于直陈时弊,不畏权贵,疾恶如仇,对黑暗的毫不留情,忧国忧民之心大大的有,厉害大大的有。”藤野竖起了拇指朝桌上的人晃了晃。凭他的了解,他一直认为:中国的这个姓周的鲁迅,一生写了许多的文章,置生死利禄于度外,冷嘲热讽,刺贪刺虐,在丑陋与黑暗中鞭策挞伐,为这古国的复醒与变革呐喊了一生,虽没做过大官,办过大事,但也是个顶天立地的了不起人物。“树人先生是个有抱负,有气节,敢说敢当的男人,他的文章不但幽默大大的,犀利也是大大的,对丑陋的毫不留情,文人的气节大大的有,大大的有,我很喜欢这样的人,很喜欢。”谈起鲁迅,藤野似乎兴致大振,口辞也流畅了许多,用这中日合璧的语言对鲁迅大大的褒奖了一通。
“谢谢,谢谢,谢谢您对鲁迅先生的抬爱。”冯县令以主人的身份站了起来,端起酒杯,道:“我提议,为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师生情谊,干上一杯。”话音刚落,他就又“先干为敬”了,其他随员也一扬脖子,跟着一干二净,拿着杯子在那里比试谁干得最彻底,只有藤野和他的孙子站起来略微喝了一口,大家便拍着手坐下,女招待连忙又一个个把酒杯斟满。
“冯先生,鲁迅先生是你们中国难得的人才,了不起的文豪。他的才学和精神不仅是鲁镇的,也是中国人的,甚至是世界的。我们东洋的人对他也大大的赏识,仙台的,还立了先生的铜像。”藤野对鲁迅的回忆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继续着他的评价,“鲁迅是世界大文豪,他的文章特色大大的,是你们中国百年之中最有骨气和才气的文人,冯先生,这是你鲁镇的骄傲。”“是的,是的,我知道,我知道。”冯县令附和道。“冯先生,鲁迅的文学财富可贵得很,你们不要埋没了他,贵县搞的这个茴香豆节,耗费大大的,还不如办个鲁迅的国际文化节,是的,鲁迅的节,幺西,大大的好,大大的好!”藤野自说自话,竖起了拇指,冯太尊只好跟着不住地点头。这藤野见冯县令在点头,只当他已同意了,很是欣喜,忙站起来端着酒杯追着问道:“冯先生,你的英明,我的敬您和诸位一杯,你们什么时候办鲁迅的节,我的,一定的自费的过来,自费的。”
“嗯,这个……”
好管闲事的藤野突然的提问,弄得冯县令和所有的人都深感意外,他欲言又止,不知如何应对才好,忙把杯子和藤野轻轻碰了一下,含糊其辞地说了一句:“好的,好的,我也喝干。”言毕,又是一杯酒下了肚。
冯县令的为难要从三年前说起。
这冯县令虽不是鲁镇人,但也看过不少鲁迅的文章,原本对鲁迅先生的才学很是敬重,虽然鲁已是隔世的臣民,坐镇鲁镇以后,他也曾为是鲁迅故乡的父母官而自豪过,自己的片子背面还印着“鲁迅故里,文化圣地”八个字。
这些年,看看这里也在争名人,那里也在抢祖宗,地方不管大小,故事不论真假,其人不论好坏,只要是死得久了的人,凡能找着的都被抬出来炒得一塌糊涂,几千、几百年的尸骨和说不清的古人遗址都挖了出来做展览,办节日、修祠堂,开研讨会,甚至不惜重金复古重建,弄得人眼花缭乱,名人故里分明成了时兴的文化和地方上的金字招牌。在此番拉祖宗做脸的热潮之下,喜欢文化的冯县令好不欢喜,心想:世界闻名的鲁迅就在自己治下,这无疑是个得天独厚的绝好材料,不但比潘金莲名声好听,也比孙悟空更为确切,其人其事有根有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外洋均拿得出手,比得过去,只要这“鲁迅文化”的牌子往出一打,必然令天下刮目、世人景仰,鲁镇的名望必定跟着水涨船高。于是,初到鲁镇不久,他就领着几个属员到鲁迅故居、百草园书屋等几处地方转了一转,又翻看了一些鲁迅的书信史料等,和几个得力的副手商议商议,决计要为鲁迅搞些有影响的举动,借机好好弘扬一下鲁镇文化。
冯县令要为鲁迅搞活动的议题一出,同僚们眼光一致,个个拍手赞成,皆云:鲁迅文才超群,形象甚佳,在名人和祖宗如此贵重的时代,放着这等的名人不用,非但对不起先祖,还要让人笑话,于是众口一词,极力主张以鲁迅之名弄一番大的动作,打造打造鲁镇的文化品牌。一干要人商议来商议去,最后一致敲定,先搞个“中国鲁迅国际文化节”。一来,亮出鲁迅的牌子弄点惊天动地的活动,闹热闹热,为鲁镇扬名添彩;二来,顺便搞些民间的义捐,叫阿Q、王胡、孔乙己等被鲁迅著述过的名人赞助赞助,弄几笔银子,把鲁迅纪念馆修一修,再搞几个鲁镇文化的建筑,增添些漂亮的景观,让鲁迅为发展旅游产业做点贡献;三来,借这国际大节的名头,以开发文化产业为由,向上面争取些银钱,好好把几个政绩的项目推进推进……总之,冯县令和府衙的官员都感到:他做官的要折腾,也决不能让鲁迅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