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惟敬的忽悠
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九日,小西行长夜袭朔宁,击杀京畿观察使沈岱,这是日本人在朝鲜北部的最后一次胜利。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五十天之约捆住了日本人的双脚。除了朔宁出击之外,小西行长的两万日军几乎是在平壤城内闲着,日夜翘首以待沈惟敬的复命。
沈惟敬将详情回禀明神宗。明神宗对这个岛夷没有丝毫的好感:“倭情不可信。”又下旨催促宋应昌出师。石星却被沈惟敬迷惑了,亲书信件一封,要沈惟敬送到平壤小西行长手中。
十一月初六,沈惟敬渡过鸭绿江,第三次前往朝鲜。沈惟敬派亲信同行兵部差人娄国安先行进入平壤城与日本人沟通,并向沈嘉旺问安。沈惟敬回国时,把沈嘉旺留在平壤做人质。日本人对待沈嘉旺很是优厚,饮食起居一概周全,但是不许沈嘉旺出城。娄国安来了之后,日本人这才让沈嘉旺随意行动。
娄国安的到来反而让小西行长的求和之心更加急切,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沈惟敬定于哪天来平壤。
沈嘉旺答说:“天气转冷,日子也变短了。沈老爷年纪衰老,每天最多走五十里,如此算来,约莫二十日到此。”
小西行长就修书一封,交给沈嘉旺,让他转呈沈惟敬,又带着威胁的口吻说道:“听说朝鲜调出数万大军,沈游击也率领十万明军入境。要讲和就讲和,要交战就交战,我奉陪到底。你仔细瞧瞧,从大同门到普通门,随处安营扎寨,都是从日本新来的生力军。”
十七日,沈惟敬到达义州。李昖在会见沈惟敬前,先与朝鲜大臣尹斗寿、尹根寿、柳根商议一下,揣度沈惟敬的意图。
尹斗寿认为,沈惟敬意在佯装讲和,先把两位朝鲜王子还有数不清的被俘朝鲜人营救出来,然后再说服小西行长退出平壤,让平壤早日回到朝鲜人手里。
尹斗寿的话使得李昖很揪心,因为国王一直抱着日本人不耐酷寒天气的高见,而谈判只是小西行长拖延时日的诡计。再说,日本人怎么会凭着沈惟敬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轻易退兵呢?
但尹斗寿侥幸地认为,倭贼以不义之名,举无名之师,也许听了沈惟敬的话,就会退兵。
李昖心存疑问,天兵肯定会出援朝鲜吗?
尹根寿斩钉截铁地打包票:“臣担保天朝必派救兵。”
作好应对准备之后,李昖在龙湾馆与沈惟敬碰头。李昖看见石星的文书中有讲和之意,一阵郁闷。于是抗议说,小邦与倭贼有万世必报之仇。之前朝鲜为等候天兵来援,谨遵五十天之约。不料熬到今天反而熬出了议和,堂堂天朝,怎么能跟跳梁小丑议和?
当然沈惟敬自有他的逻辑,当初与倭贼有五十天之约,不是为了倭贼。只是道路泥泞,难于行军作战。所以尽量拖延,等稻田干涸,秋粮收毕,然后再举大事。现在姑且讲和,先让倭贼归还被掳的两位王子、男女、金银财物之后,再静待大兵来到,一举便可荡灭倭贼。
不过仍然无法打消李昖的疑问,你口口声声说大军出援。那么宋老爷现在到了哪里?什么时候出师?总共出动多少兵马?
这回是沈惟敬难得一见的实话实说,大军总数七万,但地有远近,来有迟速,所以先行出来的只有一万两千人。
听到援兵数量太少,李昖不禁有些失望,既然天兵不可待,那么朝鲜只有坐等亡国而已。朝鲜决心与倭贼决一死战。日本南方人无法忍受酷寒天气,已经锐气大挫。如果现在失去良机不战,等待春暖花开时节,那时恐怕不单单是朝鲜亡国灭种,日本人也会把战火引燃到辽东的。
在沈惟敬看来,朝鲜兵简直就是一大帮泥腿子庄稼汉。日本人驱赶朝鲜人如同饿狼追袭一大群温驯的羔羊。要不然,堂堂一位国王,是不会被驱赶到义州这偏僻荒凉的小城的。
于是沈惟敬毫不留情地回敬,如果单凭朝鲜的兵马就可以剿灭倭贼,那最好不过了。可惜根据我沿途的所见所闻,朝鲜兵纪律松弛,号令不严。朝鲜总是把稻田中的农夫强拉入伍,怎能胜任奔跑、突袭、刺杀呢?要想赶走倭贼,收复失地,一定得等待天兵到来。
这话触到李昖的心病,让他一阵难堪。擅长心理战术的沈惟敬很快就让厚道的国王服服帖帖:“我每每想到朝鲜君臣,总会潸然泪下。朝鲜一则礼仪之邦,再则大明藩篱之国,我定当竭尽全力,施展妙计,唬住倭奴。先前夏天,我单骑赴敌,与倭订约。何曾顾及自身的生死安危?我也官至游击将军,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家中床榻上睡觉。现在却不厌其烦,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往来敌我,仅仅是因为贵国的缘故啊。况且石老爷为了贵国,睡之不寐,食之难咽。我把石老爷的心当做自己的心,所以殚精竭虑、尽力而为啊!”
两天后,沈惟敬离开义州,向平壤而去。沈惟敬首先扮演的是和平缔造者,对小西行长说:“明、日和好就在眼前。”并掏出石星的亲笔信,递给小西行长。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兵部尚书,面对东夷小国,无须低声下气。石星在书信中语气狠硬,几乎是用下令的口吻,警告日本人,送还朝鲜城郭土地、王子陪臣,才允许日本纳款撤兵。否则当以百万大军,将日本人讨灭。
此次沈惟敬到平壤,还带去数万顶帽子,赏给每一个日本人。入冬之后,朝鲜天气严寒,所以日本人见了帽子,如同抓到中了奖的彩票,欢喜得不得了。对于明朝人来说,平壤的日军数量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现在谜底终于弄清了。
沈惟敬“以市井而衔皇命”,角色也由侦探敌情转而变成和谈使者,在战争初期明朝对日军茫然无知的情况下,沈惟敬深入平壤敌营,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获取大量第一手的情报。而这一切对明神宗在军事上的决策,有着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当时明军尚未作好大规模集结入朝的准备,沈惟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迟滞了日本人的军事活动长达五十多天。
当是时,如果平壤两万日军倾巢出动,直取义州,击溃入朝护卫李昖的一两千明军那是易如反掌,朝鲜小朝廷要么被俘,要么流亡到辽东。但是,小西行长为沈惟敬所误,白白在平壤城内干等五十多天,彻底丧失征服朝鲜的良机。粮草一天天耗尽,加上军中染流疫疠,而后勤补给路线也不时被朝鲜义军侵扰,日军战斗力持续下降。
2.“此汝曹封侯地也!”
李昖望穿秋水,还是盼不来李如松的东征大军,先后派遣沈喜寿、尹根寿、郑昆寿等前往北京。
明神宗见属国如此情状,就下旨兵发朝鲜。并遣行人司行人薛藩到义州,向李昖宣读圣谕:
……近闻倭奴猖獗,大肆侵凌,攻陷王城,掠占平壤,生民涂炭……朕心恻然。……已勅边臣,发兵救援。又专遣文武大臣二员,统率辽阳各镇精兵十万,往助讨贼。与该国兵马,前后挟攻。务期剿灭凶残,俾无遗类。
……
李昖双手颤颤地接下皇旨,不由得热泪盈眶。他率领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在江边。君臣们好比久旱逢甘霖,无不痛哭。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昖又派遣工曹判书韩应寅往辽东,向宋应昌催促发兵。宋应昌遂令提督李如松、赞画刘黄裳、袁黄,修筑墩堡,增添驻兵,督造军火器械,作好入朝征战的一切准备。明军分布辽东各地,远迩联络,星罗棋布,前后延袤三千里。
此时李如松尚在宁夏料理平叛后事,而集结于辽东的明军也只有三万五千人。宋应昌只好先行任命几个统军大将,令杨元统帅中军,李如柏统帅左军,张世爵统帅右军。
同时,宋应昌又在三十日颁布《军令三十条》,“将士经过朝鲜地方,务使鸡犬不惊,秋毫无犯。敢有擅动民间一草一木者斩”“官军有狎朝鲜妇女者斩”等,以严肃军纪。
东征军军容整肃,训练有素,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沿途所经,风声雷动,气吞山河。
就在这时,沈惟敬从平壤回到辽东,在辽阳与宋应昌相见。
宋应昌狠狠斥责沈惟敬一顿:“……我奉命讨倭,惟知有战耳。汝往见倭,必求封贡者,宜尽还朝鲜地,退釜山听命,具表称臣。……有战而已,汝善保首领。”
在厉害的角色面前,还是少耍滑头。沈惟敬唯唯诺诺而去。
宋应昌也给朝鲜求援使韩应寅吃了一粒定心丸,我军疾快如风雨,早晨渡过鸭绿江,傍晚便能击破倭贼。军队的粮饷,鸭绿江以西我自己负责,过江以东就烦贵国筹措了。一定要准备五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
由于主帅李如松还没有来,明军中有人怕不能战胜日本人。宋应昌令人抬出秘密制造的武器,火箭、明火、毒火,当众演习一下,果然威力非凡。宋应昌得意扬扬,用这个来抵御倭贼,哪有不胜的道理?众人雀跃欢呼,军心乃安。
十二月初八,李如松终于到达辽阳。宋应昌勉励他趁挟宁夏西征大胜的余威,一举歼灭日本人。两人誓约:“务各彼此同心,勿生疑二。”
沈惟敬从平壤回来,仍唠唠叨叨,固持和议。宋应昌大怒,倭贼的日子没几天了,你怎么还敢用如此欺诳之语来愚弄我!下令推出斩首。
参军李应试阻拦,何不借助沈惟敬来骗封倭贼,然后突然偷袭……
宋应昌与李如松听后不禁拍手叫好,沈惟敬,我看行!
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沈惟敬,侥幸捡回一条小命。
随着宋应昌、李如松等统帅的到位,明军也集结完毕,陆陆续续渡过鸭绿江。两天后,先头部队游击将军钱世祯一千人过江;再过四天,游击将军吴惟忠步兵四千人过江。
已经入朝的明军在钱世祯、王问、王必迪、吴惟忠、楼大有的率领下于十九日向安州进发,统将李如松也从辽阳踏足鸭绿江边。
明军鳞次而进,军容威严,号称十万,实际上只有精兵四万四千人、良将六十余员。但到了距离鸭绿江尚有一百二十余里的通远堡 (位于今辽宁丹东) 后,又停下来屯营,止步不前了。
国王李昖急了,连忙派遣李好闵,呈递文书,催促过江。李如松许以明年正月进兵。李昖又令吏曹判书李山甫快马加鞭,疾驰到提督军门,叩见李如松,辞气恳切,号啕大哭。
朝鲜大臣征战能力不足,但个个具备掉眼泪赚取同情的超凡能力。果然李如松见七尺男儿庭下痛泣,定是十分委屈,遂令大军马上渡江。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领征倭大军,从丹东通远堡出行,开赴朝鲜。
明军从东自石门走过凤凰山,兵临鸭绿江。对岸朝鲜三千里河山,峰峦起伏,如海上掀起的波涛,巍峨壮观。放眼远处,万峰出没于云海之中,时隐时现,令人骤生雄心壮志!
赞画刘黄裳慷慨不已,激励明军将士说:“此汝曹封侯地也!”
在那个时代,封侯晋爵是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封侯意味着金钱,意味着美女,意味着光宗耀祖,意味着一切。虽然刘黄裳有剽窃曹操望梅止渴的嫌疑,但“封侯”二字听起来的确舒服得全身骨头都酥掉。
此言一出,明军将士无不斗志昂扬,热血沸腾。英武的骑兵们勒紧马上缰绳,挺身直前;威严的步兵们,迈着整齐轻盈的步伐,踏步前进。嘹亮的军号声、雄浑的金鼓声,伴着空中迎风飞扬的各色旌旗,绵绵不绝千余里。
朝鲜民众见王师如此气势磅礴,欢呼雀跃不已。
六十余员。但到了距离鸭绿江尚有一百二十余里的通远堡 (位于今辽宁丹东) 后,又停下来屯营,止步不前了。
国王李昖急了,连忙派遣李好闵,呈递文书,催促过江。李如松许以明年正月进兵。李昖又令吏曹判书李山甫快马加鞭,疾驰到提督军门,叩见李如松,辞气恳切,号啕大哭。
朝鲜大臣征战能力不足,但个个具备掉眼泪赚取同情的超凡能力。果然李如松见七尺男儿庭下痛泣,定是十分委屈,遂令大军马上渡江。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领征倭大军,从丹东通远堡出行,开赴朝鲜。
明军从东自石门走过凤凰山,兵临鸭绿江。对岸朝鲜三千里河山,峰峦起伏,如海上掀起的波涛,巍峨壮观。放眼远处,万峰出没于云海之中,时隐时现,令人骤生雄心壮志!
赞画刘黄裳慷慨不已,激励明军将士说:“此汝曹封侯地也!”
在那个时代,封侯晋爵是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封侯意味着金钱,意味着美女,意味着光宗耀祖,意味着一切。虽然刘黄裳有剽窃曹操望梅止渴的嫌疑,但“封侯”二字听起来的确舒服得全身骨头都酥掉。
此言一出,明军将士无不斗志昂扬,热血沸腾。英武的骑兵们勒紧马上缰绳,挺身直前;威严的步兵们,迈着整齐轻盈的步伐,踏步前进。嘹亮的军号声、雄浑的金鼓声,伴着空中迎风飞扬的各色旌旗,绵绵不绝千余里。
朝鲜民众见王师如此气势磅礴,欢呼雀跃不已。
三个大将也异口同声,贵国世代忠贞效力大明,如今无故遭侵。皇上令我等来救,先收复平壤,再收复王京,直至釜山,扫荡倭贼。
次日,李如松在义州南门外检阅大军,进行战前动员。但是葛逢夏所部竟缺勤四百多人。李如松震怒,未打一仗军纪就如此涣散,丢尽王师颜面。将按军法行事,葛逢夏赶紧发誓要以捕捉倭贼来赎罪,才得获免。于是葛逢夏跟骆尚志一道,先行引兵东向安定。
入朝经过短短四天的休整之后,明军大举南下。
李昖要亲自出门饯别,李如松执意不肯。李昖只得命兵曹判书李恒福、同知李苹相送于义州郊外。
李如松再三问朝鲜通事说:“是兵曹尚书吗?”随后自言自语:“国王亲自相送,未安未安!”派人让李恒福、李苹就此止步。
李恒福等人站在路旁守候,只见李如松头扎淡浅缁巾,身穿白色战袍,骑高大白色战马。一阵风吹过来,巾袍扬起,俨然威武。
李如松在马背上做了一个潇洒的动作,举起袖子向李恒福等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