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首届泛非首脑会议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就提议建立“非洲合众国”。1963年非统组织就是大致按照联合国的方式成立的,但它与联合国不同,它没有安全理事会,没有促使决议生效的规定。非洲总统的政治生活又是如此充满风险。当年30个国家首脑在亚的斯亚贝巴签署了非统宪章,到1980年只有7人尚在其位,其余的人中,两个被自己的士兵杀死,17个被军事政变推翻但保住了性命,两人自然死亡。刻薄者说非统最大的成就是至今没有解体,善良的人依然从中看到希望:有朝一日,非洲会行动起来共同纠正过去和现在的非正义和不平等。
如今,非洲第一经济大国南非已是东南部非洲联合的主力,总统姆贝基上台以后更提出了以加强非洲联合为核心的非洲复兴计划;尼日利亚以非洲第一大国的地位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西非国家联合的核心;北非大国埃及近年来也积极参与非洲联合进程,并发挥积极作用。
北非的利比亚强人卡扎菲将目标转向非洲以后,这个西方人眼中的“坏孩子”俨然已是成功的调停人,他曾两次在卡比拉和乌干达的穆塞维尼之间实现和解,把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领导人拉到谈判桌上来,还想在塞拉里昂调解。石油收入让他出手大方,“支票外交”为他可能的地区领袖地位奠定了基础。
实现统一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但是怎样实现统一,政治家的看法各不相同。卡扎菲希望建立一个享有充分权利的联邦或邦联组织,其他人则认为各地区性经济共同体之间实际利益分歧严重。
卡扎菲一贯的强人姿态在本次首脑会议似乎占了主导,但是,会还没开完,决定联盟的关键人物——姆贝基和奥巴桑乔就都提前离开了。新签署的联盟章程草案规定,非洲联盟将设立最高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以及泛非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逐步取代非统组织。遗憾的是,各国在联盟的时间表、地位、主权让渡方面还有严重分歧。
当今非洲领导人中,卡扎菲是唯一强烈坚持泛非主张的,非统变联盟的进程中,他拥有足够的舞台把自己做大,偏偏卡扎菲同时又被评论为“最不稳重”的领导人,透过他的主张窥视非洲前途,得到的很可能是“最不可预测”的答案。
敢想、敢说、敢做的卡扎菲又提出了七大国际空间理论。他说,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来说是致命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块土坯,无法继续生存,取而代之的将是洲际空间。这些洲际空间是:欧洲、北美、阿拉伯与非洲、独联体、拉美、印度半岛、亚太。
在宗教、民族主义、种族冲突和领土完整的旗帜下,非洲大的流血从未停止,现在,卡扎菲要号召非洲人“忘却”内部冲突,立没有边界的非洲联盟,他的非洲统一之梦会实现吗?
§§§第二节 卡扎菲与西方恩怨40年
卡扎菲与西方世界的宿怨由来已久。执政42年间,他领导下的利比亚同美英法等大国分分合合,有过明争暗斗,也有过“亲密接触”,最终没避开兵戎相见。
1.从小就有反西方倾向
卡扎菲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言行令他毁誉参半。卡扎菲1942年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个穷牧人。童年的艰苦生活,培养了他坚毅的个性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青少年时代,他经常收听埃及电台的节目,深受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民族解放思想的鼓舞,信奉泛阿拉伯主义,仇视犹太复国主义及其西方支持者。这造就了他后来反西方的政治倾向。1969年,27岁的卡扎菲虽然只是利比亚军队中的一个通讯排排长,但率领12个军校同学和手下的几百名士兵揭竿而起,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自己当上了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
执政后,卡扎菲在利比亚提出要恢复伊斯兰教“纯洁性”。他本人以身作则,生活十分简单,不抽烟不喝酒,喜欢住帐篷。据说,当他忧伤时,不是醉心于伊斯兰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真主的声音。他的宗教思想让他与所谓的西方文明格格不入。
长期以来,卡扎菲一直认为,利比亚、非洲、整个阿拉伯世界及第三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敌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此,他呼吁组织一支庞大的国际军队,让这支军队遍布全球,共同对付西方“新十字军”的进攻,并在美国人脚下燃起熊熊大火。在利比亚国内,他重视军队建设,并一直担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九·一”革命后,利比亚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1983年2月,卡扎菲命令实施“革命总动员计划”,对全体适龄男女进行军训。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规军,将正规军改编为“民众国卫队”,并在各省建立由省政府防御人民委员会领导的地方部队,称为防卫区卫队。1988年11月,卡扎菲决定撤销最高指挥部和总司令之职。1989年9月,他宣布成立全国临时防务人民委员会,也就是全国最高武装力量司令部,负责处理具体军务。
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抗争的问题上,卡扎菲另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动员组织群众,实行全民皆兵,打一场人民战争。
卡扎菲说,我们准备发动圣战抵抗美国和西方的进攻,用我们的鲜血来书写解放宣言。我们依靠的力量是民众国的广大民众,因为群众是巨大的洪流,人民的力量是使敌人畏惧的力量。对待新殖民主义的新攻势,我们不只是口头上说“不”,还将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胆敢碰撞利比亚人民的侵略者都将落得可耻下场。西方为掠夺利比亚的石油而向我们发动进攻,利比亚人民在没有石油的情况下已经活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不会为了石油而丧失自由和尊严。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准备烧掉油井,炸掉油港。我们将用刀枪和匕首进行抵抗。根据卡扎菲的想法,首先要把重要战略地区的人民武装起来,搞一道、二道乃至三道防线,层层抵抗,层层把关。与此同时,全国实行兵役制,各个公社都建立起武装组织,建立人民武装力量,实行全民皆兵,其中包括发挥妇女的作用。
卡扎菲在《绿皮书》中一再强调,“自由寓于需要之中”。根据这一思想,他当时更多地强调,由于妇女的生理特征,妇女的天地在家庭中,男女不可能绝对平等。与此同时,卡扎菲又指出,凡是要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社会成员,无论男人或女人,社会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但首先要保证每个人都在适合的领域工作,而不是被迫去完成不适合的工作。
《绿皮书》问世后,卡扎菲关于妇女问题的思想又有新发展。1981年9月1日值九·一革命12周年之际,卡扎菲就妇女问题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讲话。他在这次讲话中呼吁穆斯林世界的妇女摆脱枷锁,发动一场妇女解放运动。
20世纪80年代初,卡扎菲曾连续发表谈话,他根据当时利比亚与美国对抗的形势,大谈妇女在利比亚防务中的作用问题及阿拉伯妇女解放问题。他说,阿拉伯各国的男人和女人都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但是,在阿拉伯国家内部,事实上妇女一直处于封建主义统治之下,是巨额利润的牺牲品,是受压迫者。解放阿拉伯妇女的口号是一颗炸弹,它将震撼整个阿拉伯地区,并将推动被囚禁在宫殿和市场中的妇女们冲破牢笼,起来反抗她们的监禁者、剥削者和压迫者。这一号召无疑将会在整个阿拉伯民族和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指出,伊斯兰意味着建设自由、平等和人道的社会。而妇女目前是不受尊重的,流行的习俗是对伊斯兰的侮辱。我们决心要使这场革命摧毁反动派的大本营和他们的堡垒,袭击并捣毁奴役阿拉伯妇女的高大宫殿,使从大西洋到海湾的妇女统统获得解放。
卡扎菲的反西方倾向让他在民众中很有市场,同时,他也做了不少实事,成为利比亚的“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他总是身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或卡其布军装,在十几名女保镖的簇拥下出现。卡扎菲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1969年执政后,他将国家石油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教育、医疗都是免费的,有人患上国内治不了的病,就送到外国去看,病人不用出钱;国家建设输水工程;把农场、房屋和拖拉机无偿赠送给农民……事实上,不管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在卡扎菲的领导下,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就达到1.1万美元(约合7.23万元人民币),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后来常年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利比亚仍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然而,在反对者眼中,卡扎菲却是个“狂人”、“疯子”、“恐怖主义支持者”,“给利比亚带来不少麻烦”。他曾经要“彻底消灭以色列”,态度强硬地向西方国家叫板,支持所有西方国家讨厌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卡扎菲资助巴勒斯坦“黑九月运动”,该组织因杀害参加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而臭名昭著。卡扎菲还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长期支持者。1988年,他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阿盟首脑会议上说,他右手戴着白手套,是为了与那些跟美国友好的国家握手时不至于脏了自己的手。批评者说,卡扎菲的反西方立场,让利比亚在国际社会“走进了死胡同”。
2.与美国关系起起伏伏
卡扎菲与美国的积怨由来已久。卡扎菲在执政的头30年中,他的最大敌人和威胁一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并不惜以兵戎相见。卡扎菲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装斗争,反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中东政策。他说,为了巴勒斯坦,利比亚要打击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卡扎菲上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关闭美国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以及把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实际上,1969年卡扎菲推翻的伊德里斯国王,就是个亲美领导人。
卡扎菲把美国看做是头号敌人,美国则认定卡扎菲搞恐怖主义活动,甚至说他是国际恐怖活动的“元凶”,并把他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1971年,2000多名利比亚人为支持伊朗扣留美驻伊朗大使馆人质的行动,烧毁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大楼。
在里根时代,利美关系到达了冰点。
1980年,卡扎菲支持英国分裂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美国于是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
1981年,以利比亚涉嫌恐怖主义为由,美国在锡德拉湾上空击落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绝外交关系。
1985年底,以色列航空公司驻罗马机场和维也纳机场办事处同时遭到武装分子袭击,死伤一百余人。
1986年春,美国一架民航班机在飞临希腊上空时被炸,4名美国人丧生,西柏林一个舞厅被炸,200多名死伤者中,有60多名美国军人。美国里根政府认定利比亚是恐怖活动的幕后策划者,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下令停止与利比亚的经贸关系,冻结利比亚在美资产,并称卡扎菲是“疯狗”。除对利比亚实行经济制裁外,还派军舰前往地中海耀武扬威,声言要作出“军事反应”。卡扎菲则针锋相对,决定一成立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的“自杀突击队”。
1986年4月,美国动用3艘航空母舰、34艘其他舰船和几百架飞机大规模超低空轰炸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向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倾泻了约100吨炸弹,炸毁了利比亚的雷达站、机场、兵营等。美国为了除掉卡扎菲,轰炸目标中还有卡扎菲的兵营。卡扎菲虽幸免遇难,但他的一个养女被炸死。
而1988年发生的“洛克比空难”,更是将两国关系推向冰点。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遇难的270人中,一半以上是美国人。美国事故调查小组后来认定,此事与两名利比亚特工有关。美国于是利用联合国向卡扎菲施压,并于1992年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多年制裁给利比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经济上的打击和政治上的孤立让卡扎菲一筹莫展,于是他逐渐尝试着与美国接触。“9·11”事件后,卡扎菲发表声明谴责恐怖主义,成为最早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利比亚还对国内与本拉登有联系的激进组织采取行动,甚至向美国政府提供“基地”组织的情报。
伊拉克战争前后,卡扎菲也对伊拉克局势保持低调,没有过激言行。看到萨达姆悲惨的下场,卡扎菲更是一改“反美急先锋”形象,先是宣布放弃研制核武器,接着承认对“洛克比空难”负责,并承诺向遇难者家属提供27亿美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这是空难赔偿史上的最高数额。
卡扎菲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
2004年6月,美国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设立联络处。9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下令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2006年5月15日,美国宣布恢复与利比亚的全面外交关系,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