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帝的使者巫咸没有从九天而下,调查刘的冤情,是天帝无情,还是造化弄人?自广陵别后,山水遥遥,思念若绵绵春涛,绿意荡漾。
湓浦传来噩耗如凄凉之秋雨,翻搅心头。春与秋,暖与冷,生与死,百般滋味,李商隐的眉间放不下一字宽。站在京兆府的门前眺望,终南山隔住视线,江州不可见,唯有秋雨无际,一场梦魇。你在哪里?
从此阴阳相隔吗?
他唯有一支生花妙笔,可以写下思念。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西晋的潘安最擅长写哀祭文,战国的宋玉以一篇《招魂》尽诉哀思,惜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不会有归来的魂魄,一切英灵自远游。
他遇见过,崇敬过,怀念过,最终失去。
§§§第六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你回来,我已不在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难以喜欢语文课本中的诗歌,主旨、大意、翻译、背诵,外加诗眼,一切都模式到麻木,诗的美,诗的好,诗的妙,统统体会不到;最终,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在高考卷纸上,一字一分;也许因为写错一字,在千军万马中落下阵来,古来征战,从来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诗的美,送别的情,就这么战死沙场。
而战死之前,竟不知是怎样一番情。
语文老师说: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和明朗。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老朋友了。
再滥不过的饯行,再客套不过的下酒词。王维竟顿时俗了起来。
如果不是后来得知他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有“木末芙蓉发,纷纷开且落”,都要封杀掉此人。我是幸运的,而王维的禅,禅的王维,因为入选语文课本,曾与多少人浮槎来去,不相逢。
或者不能责怪入选,只是讲解的人莫名其妙。更或者,不是讲解的人不得其要,从古至今我们只是一味渲染了情,比如经过装点的《阳光三叠》歌词: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伤感。楚天湘水隔远滨,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
这番山长水阔、迢递重城的思念!一次客套的送别被演绎得情深意重。偏晚唐李商隐又说“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真个把这首诗和“断肠”联系到一起,这绝不是男人心目中的送别。
如此渲染,也怪不得语文老师了。
那么怎样解这首诗更好?
唐人作诗时,有个很煽情的思维,叫“从对面想来”,拿到今天来说,这种写作思维早滥俗了,我如何如何,我在做什么,我想,你肯定也在想着什么什么,做着什么什么,这样的以己度人。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比如“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王维更是惯常此类思维的诗人。
重阳节那天,远在他乡的他从亲人的角度思考:登高望远时,身边少了一个王维;朋友送他下山,他以朋友问他的口气写:“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他总喜欢抽身而出,以第三方的角度打量诗中的他人和自己,诗中的自己也成了被打量的人,入其内,出其外,他乐此不疲地玩着出入的游戏,就像三十岁以后在朝堂与辋川别墅间往复回环,亦官亦隐。
如果王维没那么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从对面想来”的佳作。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爆发后边兵大量内调,《资治通鉴》就记录了这一史实。元二就是这时将赴安西。王维不是不知边苦,他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大逸战胜吐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对于那个年代,“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最平常的事。
多年后,元二是否会平安归来?
平安归来时,垂老的我还在吗?
元二什么时候回来的,或者回没回来,一切无从得知,但王维却在元二赴安西的几年后辞世了。你西出阳关之时,我已不在。
我相信这是王维的本意,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未来的构想,你已回来,我已不在。
§§§第七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万水千山,我亦寻你回来
世间情思万千种,归而言之大体四类: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第四类称之大爱。大爱是最善良的,不分是非亲疏的爱护,甚至超越种族;爱情是最复杂的,由大爱开始,友情灌溉,亲情升华,最后变成责任变成习惯;亲情是最牢固最出于本性的,是无怨无悔不计代价的付出;友情是最纯净最无利益瓜葛的,却能让两个不相干的人因为默契而交心照拂一辈子,却又因为保持了距离而自在从容,心无猜忌。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此诗是陆凯率兵南征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红梅怒放,满山皆红,他想起好友范晔,陇头的山花也都烂漫了吧?恰逢此时有驿使北上,于是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形象跃然纸上。《赠范晔》寥寥二十字,简朴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凡,情真意切,暖意深流。
还有元稹的:“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却说那时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命悬一线间,居然听到了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消息,于是恍若一声惊雷,将他从昏沉中惊醒。后来元稹将这首诗作寄到江州,白居易读了感动非常。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当一个人自身深陷逆境还垂死挣扎的时候,依旧心心念念自己老友的不幸,还有什么能形容这种深切的羁绊。
然而友情也分很多种,有感同身受的兄弟情谊,有两肋插刀的生死之交,有轻松自在的平辈之交,有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有萍水相逢的点头之交,有淡然如水的君子之交,等等。还有一种神奇的友谊,建立在钦慕之上,让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万水千山地相逢,并从此万古流芳。
历史上有个李白,还有个提起他来就会想到的人——汪伦。众人皆知有首《赠汪伦》,认为李白与他必定极为交好,方能写出这么直白可爱的诗文。历史上的这两个人之间,却有一段“单相思”的渊源。
汪伦,又名凤林,他很有才学,却不愿做官。曾任泾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当地桃花潭,特意举家搬迁至泾县隐居。他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喜欢得不得了,总想着有朝一日能见到李白,能与他彻夜长谈。为此他甚至早早地作了准备:他知道李白好酒,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造并长年封在地窖里,只等李白前来开坛。
这天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到了南陵叔父李冰阳家,大悦,所谓山人自有妙计,他回家修书一封,上曰:“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见如此投其所好,又知汪伦乃一方豪士,便欣然应邀而至。见面后,李白举目四望,满目荒芜,既无十里桃花又无万家酒楼,不禁疑惑。汪伦便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洒然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而村落中鸡鸣狗吠,桑陌纵横,村人和睦,老少无忧。
汪伦乘机留李白连住数日,与众村人每日热情款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匹。
几日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又恋恋不舍地和着村人踏地而为的节拍唱着山歌相送,并又挑来两坛酒赠与李白。李白的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歌声仍旧缭绕,他忍不住回头,却见汪伦仍旧站在岸边用目光追寻他的身影,见李白回头不禁欢喜地连连招手,李白心下暖流翻涌,诗兴大发,口占了这首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的友情,就像汪伦那坛尘封经年的美酒,历经千年,仍能让读者觉察到那脉脉温情。汪伦的赤足踏歌,追寻友人的身影,在时空中不断跳跃,而李白的那一回眸,由心而生的那首朴实无华的赤子之诗亦让后人读后唇齿留香。
如今我们,可还记得儿时对玩伴说过的稚嫩誓言。
“一辈子的好朋友。”
“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我们与纯真越行越远,率真坦白的诚意渐渐被冷漠替代。于是越来越孤独,可是,无拘无束的快乐和因真诚而盈泪的感动都渐渐地失去了。
你且闭眼,再读古人的故事,他们是不是就如孩童,在那儿拍手唱歌: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