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到城门口就发现大象的尸体塞住了道路。难陀从人们的议论中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他觉得提婆达多的所作所为影响了全城的交通,一定会被国王责怪的,他便想办法来尽力补救。难陀王子分开众人,来到大象尸体边,抓起大象的鼻子,将其拖离城门,让众人通行。这时,悉达多太子也回到了城门口。看见白象死去,他上前摸摸白象的额头,似乎是为它哀悼,然后用左手举起大象,用右手承接,从虚空中将大象扔到城外很远的地方。大象落到地上,砸出一个大坑,人们感叹太子的神力,为了纪念此事,就将这个大坑称为“象坑”。
悉达多太子为白象的死而伤感,那毕竟是降生于世的生灵,却间接地因为他而失去了生命,这是他的过失。但是太子并没有在净饭王面前将此事大肆渲染,使提婆达多受罚。他宽容地包纳了兄弟的过失,理解他的心情,用自己默默的关心来温暖他的心。
§§§第二节思索和探问死亡的权柄掌握在谁的手里?
人的生命为什么有长短?神明在哪里永生?从人的世界到圣者的世界有多远?要走多长时间?能不能到达?神明在哪里?如果我看不见他们,怎样证明他们的存在?……向无极处无休止地探问,用自己的生命追寻解脱之道,这是从悉达多降生之时就开始的宿命。
生母何在
尽管姨母的疼爱如大海般充盈深沉,尽管父亲的期望如圣山般崇高,尽管生活如鲜花一样锦绣甜蜜,尽管生命如莲花一样吉祥……但生母为什么匆匆离世,生命到底是什么,人生是苦还是甜,悉达多常常这样思考,在庭院中默默伫立。不同于别的孩子那样单纯懵懂,不像其他王公贵族一样骄奢傲慢,他是那样温和平静,悠然自在,独自于生活中体味人生真谛。
太子长得无比俊秀,对父亲和姨母彬彬有礼,对周围的人和蔼可亲,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伶俐的口齿毫不迟疑地回答着各种问题,他喜欢男孩子的运动和游戏。但是,他总给人一种可敬不可即的感觉。
他的眼睛是那样晶莹透彻,那里映照着一个凡人不曾涉足的世界。净饭王看着他玩耍、学习,注视着他的眼睛,也从他那双半透明的眼睛里看到一个迄今他所不曾熟知的世界。这种陌生遥远的感觉像一把利剑直刺他的心。
对于生母,虽然悉达多太子连最模糊的记忆也不存在,但是他却有最诚挚的怀念。母亲像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像圣山上那洁白的雪。
母亲居住在神明的宫殿,但是却不能在他面前出现,不能抱着他说着温暖的话语。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是和蔼亲切的,她对悉达多太子视如己出,从不偏袒自己的儿子难陀,总是公允而仁慈地处理一切。悉达多感激她、敬重她,但是她仍不是他的母亲。他隐约地体会到生命中抑郁的成分,他常常抑制年少奔腾的热情,采取冷静旁观的态度看待世事.在别人的亲情中体会生母的影子。是什么夺走了本来绽放的生命?诞生和死亡之间相隔多远?那个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忆的生母,似乎在他心里留下一个烙印,一个初识生死莫测的烙印。
生死何在
太子渐渐长大,日复一日的宫廷生活已不能再满足他那求知欲旺盛的心。皇宫外是什么样的世界,平凡的百姓如何生活,这些对于悉达多太子来说是未解的谜题。他曾经在出巡的时候看到过百姓,路旁的百姓们喊着他的名字为他欢呼,虽然他不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他曾在皇宫的高楼上看到过百姓,他们是如同蝼蚁那么小的一点点,在田地里、街市上劳劳碌碌。
但是那些陌生的百姓,是他将来要保护的群体,他要带给他们祥和的生活,而他却一点也不了解他们是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百姓与贵族们一样也是神明的宠儿吗?太子决定去市井村落亲眼看看。
净饭王为太子的请求踌躇了好一阵子,终于还是同意了,他加派官员和侍卫伴随太子出游,并要求他们绝对保证太子的安全,不可带领太子观看悲惨的景象,太子有什么举动言语都必须及时向他汇报。
于是群臣陪伴太子来到城外观看耕田犁作的人劳动的场景。见到吉祥的太子到来,农人们欢欣鼓舞,连连示范耕田的动作、技巧,老一辈的农人们还忆及当年太子诞生时那美丽的丰收景象。看着农人黝黑的皮肤,看到他们颗颗汗珠滴落泥土,看着锋利的犁具将泥土划开翻起,太子为眼前的景象沉思。泥土翻开,泥土之下的世界显露,虫子随泥土一起被翻出,转瞬间又被各种鸟雀啄食,鸟雀飞上天空成为猛禽的食物,猛禽猛兽也会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食物,人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衰老、最终死亡。思索这其中的因果,悉达多太子生起慈悲之心,哀叹世间竟有如此巨大的苦痛。时光匆匆,世事变迁,人的生命如同朝露一般短暂,忧愁和畏惧无可限量。日月穿梭,时光流转,呼吸一旦停止,人就死去结束一生。无论王室贵族、黎民百姓,在由生而死的道路上无一幸免。一切生灵都不能逃脱最终死亡的结局。天、人的开始和终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三道的痛苦,简直无法说出、不可记载。地狱、畜生、鬼、人、天是为五趣,这五趣的生生死死、轮回转世没有边际。人沉没于生死循环的苦海而不觉悟,这种痛苦难以言喻。
田地旁边有一棵阎浮树,它高大粗壮、枝叶繁茂。悉达多太子走到这棵树下继续默默思索。他结跏趺坐(见第42页),专一心境进行禅思,无念无想,纳法在心,犹如明镜无心现物。这是悉达多太子第一次进行禅思,也是天上地下第一等的大事。虚空中有许多神仙飞翔,至此却不能通过。仙人们就停下来落到地上,看到菩萨禅思打坐人定,他们纷纷赞叹这是天上地下从未有过的事。那时,明媚的阳光洒遍大地,驱走一切黑暗,阎浮树弯曲枝干遮覆住菩萨的身体,一切树木全都曲躬,向着菩萨。随行的臣子看到此情此景,不觉也惊呆了,等回过神来,他们便立刻飞奔去向国王禀报。净饭王听了臣下的汇报后很快来到树下,他看见悉达多太子威神吉祥,体态无比高大,双目微合,似乎正与另一个世界的众生交流。
后世人们这样称颂道:如同大火在高山顶上燃烧,如同月亮在群星环绕中放光,佛显现身体(应化身)在树下禅定,威严光明无处不在。他幼年之时,就自然打坐禅思。他身体上的威赫神光,明亮透彻普照世间。十方世界、神仙凡人都由此得到救济超度。
超越生死的苦痛,脱离轮回的苦海,领悟世间的真谛,悉达多太子以此为目的,为解救世人苦苦思索。他那深邃的思想,慈悲的胸怀,在天地之间释放光明。
命运何在
观看过田间农耕之后,太子随净饭王驾车回宫。一路上,太子还在细细体味人生。王室贵族、黎民百姓、隐者沙门、鸟兽鱼虫……世间万物都在有限的时光里挣扎,那命运多么不同,又是多么相似。
这是个贵贱有别的世界,人世间并不是宁静的圣地。这片宽广的大陆上,有许多割据的小国。每个国家都有种族等级,职业分化。婆罗门自封为最高领导者,是第一个等级,从事祭祀,教授吠陀,其他等级均要无条件服从。刹帝利是第二等级,即王公贵族,他们掌握军政大权,统治整个国家。第三个等级是吠舍,即一般的农工商,是平民。他们没有权利读书认字。第四个等级是首陀罗,是最下层的人。人们说他们是前世的罪人,今生的奴隶。婆罗门与王公贵族们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鲜花和锦绣中礼赞神明,他们得到的一切浸透了下层人民的血汗。平民们日日劳作,辛苦得食,还要奉养上层阶级的人。
奴隶们没有自由没有财产,一切都属于主人,命运不由自己主宰。人一出生,就决定了等级,还懵懂未知就被设定好了命运,贵族呼风唤雨,贱民苟且偷生。人的命运多么不同。悉达多太子看看自己的锦衣华服、车马仆从,想想耕作的农人疲惫消瘦、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不由得眉头深锁。
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人世间并不是温情的花园。入耕作,虫儿翻出,鸟雀吃虫,猛兽吃鸟,人吃鸟兽,为了活命而残酷无情地杀害弱小,众生都是这样弱肉强食,直至死之将至。人与鸟兽的生命轨迹不同,不同等级的人生命经历不同,但是,无论人或鸟兽,无论贵族奴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样地摆脱不了吃人与被吃的命运,最终也逃不脱死亡的结局。命运又多么的相同!悉达多太子想到众生来世上一遭,辛苦挣扎,又在相似的悲苦中死去,顿时产生慈悲之心,不由得落下泪来。
这是个等待拯救的世界,命运可以得到救赎。婆罗门守着吠陀,向神明祈求奢华;刹帝利紧握权力,一心要统治世界;吠舍苦苦劳作,但求温饱;首陀罗战战兢兢,在主人的恩威下讨生活;隐者沙门逃脱物欲的苦海,追求精神的崇高,修行一世,解救了自己,顾不得他人。众生在自己的命运中沉浮,经历苦痛却不自知。唯有寻求解脱之道,领悟世界真谛,修炼大慈悲之心,才能跳出无边苦海。悉达多太子再三思索,却还不能得知真正的解脱之道是什么,不禁感到前路漫漫、责任重大。
净饭王留意观察太子的表情。他那深锁的眉头、怜悯的神色、晶莹的泪珠都令净饭王心惊肉跳,阿私陀仙人和相师们的话又回响在耳边。“不,我不要佛,我要转轮圣王!我精心培养的儿子一定要成为转轮圣王。”净饭王也开始暗暗思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