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让咸丰死不瞑目的是,晚清的历史没有沿着他的思路续写下去,人们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结局,那就是顾命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一败涂地,慈安皇太后不明不白地暴崩宫中。极令人追怀的是,在辛酉政变中,以肃顺为首的八顾命曾计划暗杀慈禧而独尊慈安,意与咸丰相同。这一点从肃顺在狱中见到端华时所讲的那些追悔之言中完全揣度得出来。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无论是慈安还是肃顺等人,最终都未能把计划付诸现实。他们辜负了先帝重托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命运制造了一场灭顶悲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慈安不但在慈禧的诱骗、劝说、鼓动下,同慈禧和恭亲王共同密谋发动了晚清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除掉了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而后竟连关乎自己性命的最后一张护身符也拱手交给了慈禧,自身含恨归天的同时,也令当朝群臣及后世人们顿足捶胸!肃顺提到的钩弋夫人的故事,说的是汉武帝晚年,爱妃宠姬相继下世,后宫空寂寞然,因之郁郁寡欢,不思朝政,唯以巡幸四海、游览名山作为排遣。当他五十九岁时,巡幸经过河南地面。随扈的方士中,有善于望气者,言此地有一绝色奇女,生就天姿国色,后突遭一场大病,六年方始痊愈,愈后双手握拳,形似铁铸。汉武帝下令召见,亲手去擘,居然轻松擘开了她的双拳。众人为之称奇,叹为观止。武帝携其返京之后,遂封其为婕妤,因其居住钩弋宫,故称之为“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不久生下皇子弗陵,乳名钩弋子。此前,汉武帝已有几个皇子,但都才智平平。唯此子身健体强,聪慧过人,所以想将皇位传于其子。
但汉武帝深知,自古至今,幼主嗣位,必为母后左右,一旦母后恃权,势必骄淫乱政,败坏纲常。为天下计,汉武帝终于忍痛割爱,毅然杀掉钩弋夫人。后世史家誉为明君之举。
咸丰帝虽有所动,犹存三分妇人之仁,最终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懿贵妃无声无息地被推向死亡的境地,又奇迹般的回转过来。肃顺一路悲叹着走出皇帝寝宫时,已在冥冥中注定了既定的劫数,而咸丰帝慈念一存,也为大清王朝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根。
肃顺既无由杀掉懿贵妃,但也不能任其随意张狂下去,咸丰刚刚断气,懿贵妃便挨了肃顺当头一记重重的闷棍:“敬事房传等处摘缨子,随传自今日起,皇后写皇太后,皇太子写皇上。随递领孝衣人名。首领太监三十一名,随在烟波致爽殿内,侍候万岁爷在大行皇帝前奠酒。首领马叶执杯镲,首领王太监六搭金角桌一张,上安金折盂一件。奠酒毕,首领马请金折盂至殿外向上跪摞酒,行一叩礼,膳房伺候膳一桌,上安奶茶一黄瓷碗,举哀毕撤下。皇太后、琳皇太妃至灵前奠酒一分,首领马请侍肃中堂皇上在灵前奠酒,外边伺候。”从咸丰帝驾崩当日的敬事房日记中可以看出:皇后钮祜禄氏写皇太后,皇太子载淳写皇上,压根儿就没有提及什么懿贵妃。在大行皇帝灵前奠祭,有皇太后、琳皇太妃,依然不见懿贵妃的踪影。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能不令人生疑。
更令人惊奇和不可思议的是,肃顺的大名竟堂而皇之地排在皇上之前!若非此时肃顺势焰熏天,玩懿贵妃于股掌,刻意刁难,肆行压制,行懿贵妃无由在大行皇帝灵前奠拜之实,敬事房太监即若再食两个虎胆,也不敢留此墨迹。
七月十七日,敬事房首领陈胜文传旨:“钟粹宫皇后晋封皇太后。”钮祜禄氏为大行皇帝正宫皇后,新帝登位理应尊封皇太后。但令人惊疑的是,新帝的生母懿贵妃缘何无以尊封?清制,凡妃嫔生子为帝者,其子登基时,例尊之为太后。正当群臣狐疑猜测之际,终于有了十八日的谕旨:“储秀宫懿贵妃晋封皇太后。”两宫晋封虽然只有一日之差,但无疑是肃顺施展给懿贵妃的又一阴招,同时显露出一个极为明显的信息:哼哼,有我肃顺在,大清永远不会落到女人手中!肃顺阴则阴矣,奈何祖制如铁,不得不硬着头皮传下晋封懿贵妃的谕旨。自此,大清王朝终于走进了两宫太后并尊的时代。钮祜禄氏因其徽号“慈安”,居东宫,故称其为“慈安太后”或“东太后”;叶赫那拉氏懿贵妃因其徽号“慈禧”,居西宫,故称之为“慈禧太后”或“西太后”。
顾命八大臣虽有“赞襄一切政务”之特权,但肃顺等仍对两宫太后有所忌惮,不敢由着性子恣意妄为,因为象征着最高皇权的“御赏”、“同道堂”二章,分别掌握在东、西太后手中,一切政令只有钤印后方能生效。处在这样一种相互牵制的格局中,肃顺除了与两宫太后暂时合作,再无招数可施。
数度交涉,最后折中为:谕旨由赞襄政务大臣拟定,两宫阅后加盖御玺,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简放大员由赞襄王大臣拟定名单,请懿旨裁夺;其他如各省学政等,由军机处有资格人员糊名制签,由小皇帝亲掣。掣足后,由各部堂官掣省份,以防弊端。这就是咸丰希望看到的“辅政垂帘兼而有之”。如果照此模式下去,大清王朝根本无由断送在慈禧手中,但后来人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结局。天不佑大清,诚如天不佑肃顺一样,随着肃顺的步步进逼,慈禧终于要反击了。
雄心勃勃的慈禧显然不满足这种辅政为主、垂帘为副的格局,极力怂恿慈安两宫垂帘,但慈安对目前的政局尚感满意,根本无意于什么垂帘,数次以有违祖制情由予以回绝。随着慈禧越来越频繁的劝说,慈安渐渐心动;当慈禧列举出肃顺种种跋扈不轨、残忍苛刻之时,慈安禁不住为之动容。
但是,只凭两个弱不禁风的寡妇,如何打破肃顺集团铁桶般的重围,如何让实力雄厚的肃顺拱手让出手中的权杖?如何行就垂帘听政之实?此时的慈禧终于显露出超凡的政治谋略——结盟恭亲王!咸丰仓皇出逃热河后,连惊带吓兼之一路风寒,不久即病倒。此时的北京处处是咸丰皇帝已驾崩的谣言。法国公使葛罗在致孟托邦将军的函中有言:“传闻清帝已崩,如联军赞成,将以恭王继位云云。”直到从各种渠道证实咸丰还在活蹦乱跳时,英人深恨咸丰诈死唬人,曾有举兵城下,以恭王替代咸丰之念。就像咸丰的死讯无端传到北京一样,这些谣言又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到热河。
随着谣言的越来越盛,恭亲王不能不上书洗白一下自己,但无论何种意义的洗白,没有此谋位之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恭亲王数次觐见被阻,缘出如此。而随着咸丰越来越不久于人世,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思量同一个问题:一旦皇帝撒手而去,该以何种格局维持朝政?臣僚又几乎同时从六岁的载淳想到了同样六岁继位的先祖顺治,顺治即位后的格局即是以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摄政辅佐的。
目前现有的亲王中,以恭亲王与咸丰皇帝血缘关系最近;不仅如此,咸丰自幼由恭亲王的生母抚养成人,兄弟俩自幼一起读书,“如亲昆弟”,而且,恭亲王又是先帝道光最为器重的,“一匣二谕”即为明证;且恭亲王为人豁达,极富韬略,尤善外交,签订的条约无论后世如何评说,重要的是把洋鬼子打发走了,保住了大清二百多年的江山。
基于此种原因,在京的诸王大臣几乎同时认为摄政王非恭亲王莫属,于是渐渐向其靠拢,形成了一个以恭亲王为中心的强大政治集团。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顾命八大臣中竟然没有恭亲王的名字!不仅如此,惠亲王绵愉的名字也没有提及。惠亲王是道光的五弟,咸丰的五叔,亲王中辈分最高。如此两位声名显赫的亲王,竟不能当面聆听皇帝的遗诏,不在顾命之列!群臣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份遗诏一定是假的,是伪造的!退一步说,即使真是咸丰亲口所授,也是出于肃顺等人的胁迫。因此,留守京城的诸王大臣,几乎同时在心理上不承认这份所谓的遗诏。
恭亲王虽然心中万难容忍,但绝不死心,他依然以极其敏锐的目光密切注视着热河的一举一动,揣测着两宫太后的真正心思。就在这时,一粒极其隐蔽而又极其闪亮的火花在他面前进现开来——两宫太后密谕,令他火速前往热河行在!身负两宫重托的密使究系何人?史传不一,有云太监安得海被慈禧施以“苦肉计”,以“小过失”被扭送内务府慎刑司,一顿皮巴掌将小安子打得鬼哭狼嚎,随后押解回京,派在打扫处当差,两宫密信遂以外传恭亲王;有云侍卫恒起怀揣密信混出重围,投寄恭亲王府下;有云醇郡王奕谡以密札传示恭亲王者;有云恭亲王自请前赴热河叩谒梓宫,奏折发出,人即启程……八月一日,一脸肃穆的恭亲王终于抵达了热河行在,其时正值载淳为大行皇帝举行殷奠之礼,恭亲王伏地大恸,声彻殿陛。祭礼后,两宫太后单独召见恭亲王,约一个时辰后,恭亲王神色庄重地走出宫门。
肃顺等人本就对恭亲王心存忌惮,此次两宫太后单独召见,似乎又多了一层不祥的预感。
还有一说,恭亲王赴热河哭临已毕,想借机晋见两宫太后,但被肃顺等人巧借叔嫂之嫌轻松拒之门外。小安子使出奇计,不仅叔嫂得以顺利见面,同时达成了铲除八顾命,恭亲王拥戴两宫垂帘,两宫重用恭亲王等一系列重大协议。
是夕黄昏,暮色沉沉,行宫寝门外缓缓驶过一乘车子,车中坐着一遮面宫娥。守门侍卫正欲盘问,小安子已自寝内走出,至车前搴动帘帐,将此宫娥搀下车来。侍卫不加怀疑,径自放入寝宫。次日黎明,这位宫装妇人仍由小安子导引出门,乘车径去。约至辰牌时分,恭亲王又复出现,赴梓宫哭临。次日即到怡、郑二亲王处辞行。这位来去突兀的宫装妇人,即恭亲王巧扮。是说未见诸于正史,但恭亲王在肃顺等人的严密监视下想达到晋见两宫太后的目的,此计当为绝妙,不仅幽默,犹带三分情理。
八月初十,恭亲王启程回京,其党羽周祖培已在京中发动垂帘之议。周祖培时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署户部,属于肃顺集团的受害者之一。当远在热河的汉领班军机章京曹毓英通过密札将肃顺的种种跋扈行为并恭亲王的暗示透露于他时,他为亲王对自己如此信任惊喜若狂。周祖培阅毕密札星夜召来了自己的门人御史董元醇,经过一番密谋,一份足以令八顾命头痛的奏疏飞抵热河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