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泽
《黄河八百里行》采访活动,记者从奔流不息的黄河入境处始,沿黄河顺流而下,每一步都离不开黄河,离不开水,离不开水利建设。记者刊发在报纸上的每一条新闻稿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自治区水利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光阴似流水,时间过去了多年。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自治区在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和成就?为此,记者走访了自治区水利厅厅长袁进琳,下面是袁厅长的谈话记录。
《黄河八百里行》大型采访活动,已经过去多年了,多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创新治水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水利改革,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引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620多万亩,灌区以占全区四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四分之三的粮食,工农业产值分别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7%和97%,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转变治水思路构建大水利格局
数千年来传统的水利是农业水利。人类与水的关系,经历了依存、开发、掠夺,与寻求和谐几个阶段。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统水利理念的局限日益显现出来。因为工业和城市建设也需要大量用水。昔日银川“七十二连湖”因为水的匮乏而逐年萎缩,“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美好蓝图只有靠水才能变成现实。传统的灌溉方式还存在形形色色的水的浪费,源源不绝的未经治理的城市污水使生态受到破坏……
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跳出农业干水利,面向全局求发展”的水利工作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就是在充分保证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拓展和延伸治水的内涵和外延,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水权转换实现了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投资反哺农业;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银西防洪、艾依河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构架出“共栏、分治、联排”的格局,利用洪水、沟水、中水及渠道退水,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管理,湖泊湿地资源化利用,死水变活水,污水变清流,人水相亲,变害为利;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推进了水的集约化管理;打破过去一个灌区、一个渠系、一座水库、一条沟道的单一治水方式,将分散和孤立的水系联成流动循环的水网,使水域基本实现连续、完整、通畅。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农业水利、工业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和环境水利的大水利格局。
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水利现代化
我区水资源属于严重匮乏地区,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主要依靠国家每年分配给我区的4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而近年来黄河来水偏枯,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加之我区用水结构失衡,农业用水占到了全区用水总量的95%以上,工业用水仅占用水总量的3%。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
进程的日益加快,全区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将大幅增加,而国家在短期内不可能再增加对我区黄河水量的分配。
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是如此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当务之急是全社会都要确立节水的紧迫意识,在宁夏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灌区水费改革,节约农业用水。长期以来,引黄灌区干渠直开口以下,一直沿用按亩收缴水费的办法,一些乡村借机搭车收费,水费居高不下,灌溉用水浪费,农民负担沉重。灌区农村水费改革自2004年开始试点,2005年全面推开。主要内容是实行农业供水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支斗渠采取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乡村监督协调和服务,水管单位指导和协助的管理方式;取消征工款和支斗渠维护管理费名称,将其合入水费,实行“三费合一”的“一价制”按方收费的水价政策;全面推行“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的新型收费制度,由水管单位统一开票到户,农民用水组织按票收费到户,农民见票付款,做到票款两清。农民多年企盼的“明明白白淌水,清清楚楚交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愿望实现了。
目前,灌区共组建农民用水协会905家,控制灌溉面积近500万亩,占灌区灌溉面积的83%以上。初步理顺了供水管理体制,规范了用水管理收缴行为,有效杜绝了搭车收费和乱收费现象;促进了水费公平负担,增强了群众节水意识。据有关统计分析,2005年在引黄灌区遭遇了五十年一遇大旱,用水量增加2.55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实现了灌区农业的减负增收,灌区小麦头水比上年提前3天—4天,水稻插秧比上年提前2天—3天,基本做到了灌区上下游均衡受益,与去年同降雨、同引水口径比较,全灌区亩均水费降低1.4元,用水节约7.9%,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工程建设提高水的利用率。水费制度改革实现了农户集约式节水,在四大干渠的上段进行“两两合并”则是宏观节水举措。2005年9月29日,我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标志性启动136工程——汉延渠与惠农渠的合并改造正式开工:废弃惠农渠前段64公里,将其并入汉延渠,扩整汉延渠50公里。唐徕渠和西干渠合并:废弃唐徕渠陡坡以上42公里,将其并入西干渠,扩整西干渠45公里。往常这四大干渠的总空流段达108公里,水渗漏损失达50%。“两两合并”方案实施后,缩短干渠总长度106公里,每年可减少水量损失4.97亿立方米。
去年12月26日,我区水利史上的第一条“天河”——西夏渠破土动工。这条“天河”是跃进渠的延伸,渠位比西干渠还要高出43米,沿西夏时期“昊王渠”线路,南起跃进渠末端,横空于贺兰山东麓,北行至镇北堡,全长94公里,将卫宁灌区和银川灌区串成一体,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不日贺兰山下将是一片郁郁葱葱。
谈到水文化、水环境的建设,不能不提到加紧建设中的“艾依河”。艾依河南起永宁县增岗乡,穿越永宁县、金凤区、贺兰县全境,北到平罗县境内,全长82.6公里,投资2.2亿元,2003年3月动工。完工后,城市的污水将远离艾依河改道暗排而行,清纯美丽的艾依河将展开她婀娜的手臂接引灌区所有东西走向的干沟、排水沟,连接七子连湖、宝湖、华雁湖、大小西湖、阅海湖、北塔湖等3.57万亩湖泊湿地,在银川平原织成一个方圆数百公里的波光旖旎的水网,形成一道“水在网上流,城在水中抱”的景观水道。目前已完成唐徕渠穿越银川城至西湖近20公里工程,西湖至阅海湖的连通正在加紧施工中。艾依河银川段竣工后,既可疏导唐徕渠、西干渠的积水,又接引贺兰山各拦洪库的洪水,实现洪水、渠沟和湿地三水资源化。
水权转换扩大服务领域。大水利观引领下的节水型社会,要求采取水权转换方式,把农业节水有偿转给工业,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我区走在全国前列的水权有偿转让试点,确立了各黄灌区的引水权和各市县的初始水权,工业用水将用资金反哺于农业。2003年开始进行大坝电厂三期扩建、马莲台、灵武电厂水权转让试点,制订了水权转换的相关制度,明确了出让方与受让方的责、权、利,落实资金,已到位资金6320万元,转换水量6400万立方米。汉渠、惠农渠、唐徕渠水权转让节水改造工程也已开工。“大水利”对我区工业的贡献和工业对农业的回报由此可见一斑。
昔日亘古荒原今朝塞上绿洲
亘古荒凉的中部干旱带,曾被认为是宁夏南北经济的“断带”;如今,扶贫扬黄工程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运营,这里已是沃野千里,阡陌交通,林草丰茂,稼禾旺长,一片新生塞上绿洲,成为山川经济的“纽带”。
宁夏扶贫扬黄工程,是国内最大的移民扶贫工程,全国重点建设项目。自1998年开工建设以来,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开发灌区耕地54.3万亩,搬迁安置移民21.8万人。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目标。灌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