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新
他说他要让城里人对农民刮目相看;
他说要把城里的知识分子吸引到他这泥腿子办的企业里来为他所用;
别人信不信,我们信。通过短短几小时的接触,我们发现这位内心与外表一样粗放的中年汉子具有干大事业的雄才大略和“勃勃野心”。他那双眉间凝聚着刚毅,他那嘴角边放射着自信。
自我们沿黄河踏入永宁县境,于斌的名字便不住往耳朵里灌。“于斌去年给老山前线将士捐资600元,今年又为教育捐款1100元”;“于斌去年光纳税就2万元,像他这样的个体企业有百家,每年就能给永宁增加200万元的税收”;“于斌是农村党员中的模范,自治区组织部已把他的事迹上报中组部。”眼下于斌就坐在我们面前,他这个大忙人是我们发动了好多人才搜索来的。在王太村小学一间不大的屋子里,通过村支部书记于建安的介绍,我们终于了解了于斌的“发迹”史。
早在十几年前,于斌刚当生产队长时就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1971年,于斌所在的王太五队因种种原因生产十分不景气,群众生活维艰。为解决口粮问题,队里不得不向外队告贷。陷入困境中的社员们想起在队里油坊磨油的于斌,于是一致呼吁说,即使油坊不办了,也要让老于当队长。“既然得到大家的信任,就应为大家谋利益。”于斌上台后,首先将队里的劳动力分为两股,一股种粮,一股搞副业。按于斌的话说叫“兵分两路”。别看于斌大字不识一个,但脑子却满灵光。9路车的终点王太站刚刚建起,于斌便在车站的最佳位置上挤进了五队的清真食堂和花圈生产点,尽管有人曾预言“于斌浪里浪荡,成不了什么气候。”但就是这浪里浪荡的队长,上任两年就将五队的劳动日值由3角上升到一块多,并为队里赚回了一辆解放牌汽车。
时势造英雄,此话一点不假。大包干的头一年,于斌便买了队里的汽车,跑起了运输。两年后他用积攒的资金办起了油毡厂,不但生产油毡、油膏,而且还搞草绳、草袋和柳编。能人一旦遇上了好政策,则如虎添翼。于斌的厂子越办越红火,名气也越来越大。陈涉当年曾留下名言:“苟富贵,无相忘。”但他自己并未做到,却被两千多年后的于斌做到了。于斌的油毡厂现有职工40多人,大多数都是村里的困难户和考大中专落榜的学生。社员熊万福家庭人口多,加之父亲常年患病,生活拮据。于斌便把购来的柳条首先提供给他家,帮助其发家致富。现在熊万福已盖了5间新房,购置了电视,家人外出都骑凤凰车。青年农民于明无爹无娘,依赖哥哥度日,于斌不仅热情欢迎他入厂,而且多方提供帮助,使他很快便能独立生活,还娶了媳妇。
于斌办企业的经验有两条:一是薄利多销,有利就图;二是善于发掘人才,利用人才。1985年,他将灵武农场退休干部郎占元聘请到厂里任出纳,并给予充分信任,使郎占元成了厂里的红管家和他事业上的臂膀。接着,他又用高薪将银川油毡厂31岁的供销科长聘来,专门为他推销产品,很快大见成效。去年厂里生产油膏50吨,油毡5500卷,柳筐3万多个,草袋万余件,草绳10多万公斤;今年产值可达50多万元,光给国家纳税就可达2.5万元。
听完介绍,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到他的厂里实地察看一番。但不巧,厂里因停电而停产。当我们踏进位于9路车终点站附近的他的油毡厂时,院中的几个熬沥青的油锅冰凉地躺在那里,草袋、草绳编织车间的一台台机器也呆立着。然而,可以想见,平日的这里是何等紧张、何等喧闹。
提及今后的打算,于斌说,只有两条路供我选择,一是被淘汰,二是用过硬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同城里的大厂竞争,夺取市场。呵,我们心里在想:这家伙气魄不小,看来是要向城市进军了。
和全国所有的首府城市相比,你曾经是一只“丑小鸭”青年A到上海出差,上海的朋友和他谈起银川:
“大西北好可怕哟,天天刮沙子,没有青菜好吃。银川小得很吧?听说有一句顺口溜,一条大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座大桥两步走,一个公园两只猴。”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青年A急忙分辩:“我们那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可怕,我们那是塞上江南,我们那的大米比你们的好吃,我们那的苹果、西瓜可真叫甜,我们那有五宝,红、黄、蓝、白、黑。”还有什么?青年嗫嚅。说起城市建设,青年A心里涌起阵阵悲哀,银川怎么能和大上海比?银川和哪都不能比。青年又想起一句顺口溜:“马路不平,电灯不明,晴天尘土扬,雨天路泥泞。”此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银川确实是一只“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