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新
滔滔黄河,日夜奔腾,川流不息。她那恢宏博大的胸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横贯宁夏397公里,无私地造福于两岸400多万各族人民。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在这里奉献的,是她最甘甜的乳汁,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一代接一代,把这片塞上古地变成锦绣河山。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使两岸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进入了新的天地。生于斯,长于斯的回、汉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黄河母亲的恩惠。
在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黄河八百里行”旅行采访活动。记者将以充满激情的笔,去描绘黄河两岸的秀丽景色,去揭示30年来黄河两岸的深刻变化,去讴歌黄河两岸人民改造自然的宏伟业绩。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同采访组的记者们一道,来领略八百里黄河两岸的无限风光吧!
多少次目睹黄河雄姿,多少次聆听黄河水涛音,又多少次蒙受河水恩惠;然而,那一切的感受又怎能与今日作为采访者站在河岸这般胸臆昂奋、激情澎湃作比。此境此情,焉能如蹩脚诗人般用“呵,黄河”这样平庸的语句了得。
6月8日清晨,我们一行四人由中卫县城乘车从黄河南岸出发,一会沿河边不足两米的窄道蜿蜒“蠕动”,一会由香山山谷中干涸的河道摸索前行,一会又攀上崇山峻岭,在不称其为路的路面上向着黄河进入宁夏后迎接她的第一村——南长滩进发。下午3时许,方才到达目的地。
受兴奋情绪的支配,我们忘却了旅途劳顿,即刻向观音崖奔去。南长滩至观音崖约四五里路。我们左拐右绕,逆黄河而行。这里河面时宽时窄,水的流速也因之时缓时急。沿南岸的半山腰间,隐隐约约可见有土石建筑的痕迹残留,这无疑就是明代修筑的西长城了。
不一会儿,我们便已驻足在观音崖下。此处即是甘肃和宁夏两省区的交界地。黄河自源头辗转至此已逾千里。由此穿山岭,跨平川,越过塞上大地至石嘴山出宁夏境,全长397公里。人们当能从“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民谚中知晓,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绘制着塞上这不似江南、胜似江南的旖旎秀美之画图。如果将黄河比作母亲,那么塞上的人们就是她最宠幸的儿子。简直无法想像,假如没有黄河,宁夏这片广袤的土地将又会是何等模样。
对沙坡头这个名字,几乎所有的宁夏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不少人甚至多次前往享受过沙坡鸣钟的妙趣。然而,正如古人王安石所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沙坡头虽说景致奇特,但比之黄河进入宁夏的上游地段——黑山峡谷两岸俏丽壮观、荡魂摄魄的无限风光来,又算得了什么!黑山峡全长70余公里,始自甘肃大庙,至中卫县小弯村结束,大部在宁夏境内。因河床狭窄,两岸山崖嵯峨峻奇,且呈黑褐色而得名。
黑山峡之险峻壮美在它的中上段更显突出。我们在这里看到一座颇似泸定桥的便桥,这是地质勘测人员用铁索和木板搭就。此桥虽简,但它却无可争议地夺走了黄河入宁后第一桥的桂冠。此桥凌空而架,宽约两米许。人上一桥,它就上下左右摆动不停,初次上这次座桥,还真要点胆量,我们战战兢兢地从桥上走了个来回。居此桥上举首而望,长天因山势如一蓝色绸带在头顶飘动。低首俯视,黄水看似平稳,但她冲击崖壁发出的巨大回声及河心连环索般的漩涡,则显示了她那潜在的威慑力量,使人心悸。记得有句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在这里,我们全无这种感觉,河水在这里左拐右折,掩隐在峡俗中,无论站在那一点,远看也不过数百米,倒好像是黄河之水地下涌出来。
这里还盛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河南岸,水面之上的峭壁间,突兀地耸立着一尊巨石,形似观音面河打坐,当地群众称其为小观音,这也就成为黑山峡中这一段的地名。小观音下游不远的河对面水中有七块硕大的礁石依次排列,亲密无间,人称“七姊妹”;再往下五百米之河中心便可见两块小山般的礁石相互依偎,酷似两位老人互搀互扶,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老两口”。“老两口”之下顺流而卧于河心的三块暗礁即为“三兄弟”。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生下了七个女儿和三个儿子。时值战乱烽起,人类相互残杀。为避战祸,这对夫妇和子女们乘船顺流而下,欲寻一方净土安身。不料在河中遇险,船毁人亡。为泄怨愤,他们就变作礁石,专做翻船毁筏之事。据当地老人们讲,若干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丧命于此段水域。
领略了黑山峡上段超凡脱俗、美不胜收和独特风光后,我们不得不称道王安石奇瑰之现在险远的概括,着实精辟地道出了大自然的真谛。关于这段地域,可以成稿的材料生动且多,很可惜,一篇短文难以一一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