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涌泽
我们饱尝了青铜峡库区壮美的景色,沿黄河向北,采访了董府,这是我们青铜峡之行的最后一站。
董府,即清军将领、清廷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宫保府”。董府坐落在青铜峡市东南20多公里、吴忠市西南10多公里的两市交界处。乘车从青铜峡镇出发,沿青(铜峡)、吴(忠)公路向东南方向行驶,约十几分钟,在路北距公路百余米处的绿树丛中有一座土城堡,这便是董府。我们离开公路穿过百余米泥泞的土路,来到了董府,府门紧闭着。
董府门前有一块近30亩土地的园子,用土墙围着。园子里有一排七八间砖房,是银南行署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文管所的人在园子里种了玉米、蔬菜,还挖了一个养鱼池养鱼。董府被列入自治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理由他们管辖。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国斌等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董府的情况,并带我们观赏了董府建筑群。
董府,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落成。外观呈方形,东西、南北各有100多米长。围墙全部黄土夯筑,看上去有三层楼房高。府门面东,门洞用青砖包砌,砖木结构的门楼。张所长让人把府门打开,领我们进寨内参观了建筑群。
内寨的建筑布局仿宫廷“三宫六院”,其建筑特色是我国明清以来的四合院。所谓“六院”,就其建筑来说就是六座漂亮的四合院。它以中院为中轴线,南、北两院互相对称。南院、中院、北院,又分前后院,形成双四合院。庭院大门位于城东北角,门楼砖木结构,镶有雕刻花砖。门前有砖雕飞檐大照壁一座,内设屏风。中间一进两院,南北边各为一进两院,院落之间有通道。中北院为六座四合院中精华的部分,建有两层楼阁,工艺精致,别具匠心,大屋顶,重檐,上下左右相互对称,南北各5间,东西各3间,一层16间,上下两层计32间。整个府院屋顶多为硬山式,也有平顶式;所有房檐砖面均砌雕花砖。
寨门内左右两侧用青砖砌成的马道直通城上。我们走出庭院,沿马道拾级而上,登上了墙头。墙顶有四、五米宽,如果把我们的吉普车开上来,绕墙顶转一圈那该有多惬意。寨墙四角原各有炮楼,现已全部拆毁。站在城上向四面观望,周围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整洁的村庄。文管所的同志们在城墙上,陪着我们边走边指着这一片土地说,这里原是一个大湖坑,湖底全是用煤炭垫起来的,上面又垫了一层黄土夯实,当时用了数百峰骆驼,由磁窑堡驮炭。修董府所用木材主要来自甘南,所用石料来自陕西。木匠却来自四川,铁匠部分来自包头,石匠则来自陕西。修建董府3年耗费了数额巨大的钱粮和民工。
董府建筑原分内寨和外寨。外寨是供府中的佣人、亲丁、护卫以及仓库、马厩等用房数百间,外寨之外,还有董营村,是为董福祥的老弱亲丁修建的。建造董府共占土地3000多亩,内寨占地150多亩。其外寨由于战祸和多年的破坏早已荡然无存。
我们沿着马道走下城墙时,文管所的一位同志指着靠近马道的地上的一块圆木盖说,那下面是水牢,并给我们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传说董府内有一个使唤丫头,同附近村庄的一个放羊娃子相爱了,这事被董府的人发现了,就把使唤丫头打入水牢,惨死在水牢里面。“冤魂”不散,以后每当下雨天,便有一位身着红衣、绿裤的姑娘同一位头顶草帽、手拿羊鞭、穿着一身白衣服的小伙相会。
董府修建近百年来,历经战祸和动乱,尤其是马鸿逵统治宁夏时期,破坏十分严重。解放以后,这里先后做过医院、技工学校、银南卫校、职工中专,文革前是工人疗养院、青铜峡县峡口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占用单位,装修和新建了部分现代设施和建筑,给这个古代建筑群以现代点缀,看上去自然很不和谐。在卫校学生解剖尸体的房间里,一些设施还保留着,地上堆放着尸骨、头盖骨等。在这里拍摄马本斋电影时,南后院的正北房,门窗和原来的雕梁画栋,又涂上了一层黑色油漆。每个院落地上都是杂草丛生,碎砖瓦片随处可见。
好在董府已有专门机构管起来了,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整修计划,我们希望看到,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这所中国古代建筑能够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