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新
当我们第三次由这古老的渡口过得河来,马上就要与它作别时,心中的依恋之情油然而生。在我们对黄河中卫段两岸10多天的采访中,不知多少次借用大大小小的渡口,乘坐羊皮筏子、小木船、索道渡船、驳轮由北岸到南岸,再由南岸到北岸,顺利地履行着我们此次出行的职责。从黄河入宁的小观音至我们脚下的莫楼村,直至中宁黄河公路大桥这约150公里的河岸线上,没有一座桥梁,来往就靠这些大大小小的渡口。我们回首向渡口望去,但见大小船只你来我往,在河中穿梭,两岸汽车、拖拉机、马车、自行车如长龙般涌动,伴以喧闹的人流,使渡口热闹非凡。我们蓦然想起,如能将这活脱脱的渡口完整地带一个回去奉献给读者,不就可以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妙用,使读者对黄河古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吗!
我们欲携带的目标就是眼前的莫楼渡口。
中卫县境内的黄河沿岸共有渡口十几处,有县办的,乡村办的,也有个体的;其中较大的有下河沿、大阪湾、莫楼和永丰等五处;这之中又以莫楼渡口影响最大,也最为古老。莫楼渡口起于何朝何代,无人说得清,明清时代,它是被列为“官渡”的。在叶盛与中宁黄河大桥未落成之前,它一直是中卫与南部山区的重要通道。至今,许多司机仍愿走这条捷径。莫楼渡口北岸至中卫县城不足10公里;南岸公路有两条,一条为东西走向,由莫楼向东过永康、宣和二乡进入中宁县境;一条呈南北走向,纵穿永康,再由香山脚下蜿蜒南去进入海原县境。缘此,中卫便成了南部山区在包兰铁路线上的货仓,时至今日,主要为南部山区服务的中卫县盐库仍设在渡口北岸的莫楼村里;也因此,在中宁黄河大桥未落成之前,莫楼渡口一直承担着联结宁夏西部南北交通的重任。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率兵南下时,好几次都是由此渡河的。莫楼渡口在军事上的这种战略地位一直保持到解放初期。
但是,随着交通运输事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莫楼渡口毕竟已不似往日的繁华。“早先这里一直是人力摆渡,只有小木船和皮筏,但也能摆渡大型车辆,那得将几只小船并在一起,上边铺上板子才成。1957年开始使用机动船,随着车辆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1958年就在自治区航运公司当船工的刘学义老师傅一边驾驶着143马力、载重60吨的巨大驳轮自如地往来于这近200米宽的河面,一边向我们讲述渡口的兴衰史。“你是说现在生意不行吗?”“是的。这几天车辆多,是因为北边修路。”在河北岸的中卫县渡口管理所,年轻的张建民所长略带凄然地介绍道。“60年代叶盛黄河大桥通车后对莫楼渡口的影响不是很大,渡口平均每天过往车辆仍有四五百辆,加上我所管辖的下河沿渡口的收入,年盈利都在50多万元。但自1986年7月15日中宁黄河大桥落成后,这里每天过河车辆便锐减到10多辆,当年8至12月两渡口就亏损4万多元。尽管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全所人员已由80人精简到47人,并注意降低消耗、加强管理,但去年6至12月仍亏损1.8万元,加上现在集体和私人摆渡的很多,他们中有的人采用过一辆大卡车给司机回扣2元钱的办法拉生意,我们国有企业哪能与之竞争!”
眼前的困难他们通过努力尚能渡过,据初步匡算,6月底他们已扭亏为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90年毗邻的胜金关黄河铁路大桥建成后,莫楼渡口将受到多大的冲击和冷落,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与渡口有过交往的朋友,我们对渡口的不佳命运深表同情,但作为时代一员,作为记者,我们难道不该为这种现象、这种趋势而由衷欢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