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八百里行》是宁夏日报为庆祝自治区成立30周年组织的一次大型系列报道,是宁夏新闻史上的首创。报道真实地反映了自治区成立30年,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境内黄河两岸经济社会巨大发展变化,描写了人文自然景观、民风民俗、轶闻趣事。为了解、研究、宣传宁夏提供了特色材料。读者反响强烈,也引起全国新闻界的关注。
《黄河八百里行》组织策划、采访写作坚持改革创新,形成鲜明的特色:在这次大型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过的有些地段如黑山峡,以前很少有记者涉足,报道内容鲜为人知,宁夏日报在一次大型报道中得独家新闻数量之多,前所未见;形式活泼,稿件取现场纪实报道形式,内容为记者目击材料,用散文笔法,有亲近感,可读性强;图文并重,所发照片不是文字稿的配角,而是独立的新闻,不仅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加大了信息量;题材广泛,编辑成书有其现实意义及较高的学术、收藏及研究价值。
名记者都具有强劲的脚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善于积累资料。其中,强劲的脚力是前提。这就是新闻界常说的,名记者是用脚板子踏出来的。如著名记者斯诺写《西行漫记》,范长江写《中国的西北角》。《黄河八百里行》这样的大型采访活动,正是记者得到全面锻炼,提高业务能力的极好机会,是培养好记者的大课堂。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坐过北京吉普、手扶拖拉机、自行车和羊皮筏子等。翻越高山大沟,穿行田间小道,“爬”行在如挂在悬崖上的人凿小径,头顶烈日行数里路到黄河滩地、半山坳等新闻现场。在农家睡炕头,吃黄米饭酸菜,臭虫咬,蚊子叮是常有的事。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采访笔记,分析线索,撰写稿件。采访组的记者都是“志愿军”,工作热情极高,都很高兴亲身经历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辈记者才常有的磨炼。新消息报现任总编辑沙新,是采访组的负责人,也是此次采访活动的创意者之一。他作为一名回族记者,克服了饮食上的诸多不便和身染重疾备受痛苦折磨的特殊困难,始终没有离开采访组,坚持走完了全程。除了做好采访活动的组织策划外,他总是把最繁重的采访任务留给自己。自然,此次采访活动中其收获之丰是他人无法相比的。在这次采访前后,他当了十年的记者,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做驻地记者,足迹遍布宁夏山川。当宁夏的人才大量向东南地区流向的时候,东部地区的新闻单位曾开列出十分优惠的条件聘任他,但被他谢绝了,他认为自己是回族的儿子,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自己的家乡,坚守在宁夏新闻工作岗位上。十几个春秋,不畏艰难,不避寒暑,始终紧握手中的笔,为宣传宁夏,扩大宁夏的知名度,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宁夏新闻界首位获得全国范长江新闻奖的记者。经过长期磨炼,他功底深厚,知识丰富,富有创意,善于策划,出色地承担了《小龙人报》《西部周末》《新消息报》的创办工作。在报业发展中,成为一名拓荒能手,为报苑培植了深受读者喜爱的朵朵新花。在宁夏,在全国新闻界,成为知名的记者、报人。
创新是新闻工作鲜明的职业特点和记者的基本功。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时代。唯有创新,一张报纸才能充满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唯有创新,记者才能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笔下出精品。我们说《黄河八百里行》组织策划有创意,就在于一个“行”字,只有迈开你的双脚,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实际中去,探实底,摸实情,听实话,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特色耐人寻味的好作品来。记者从目击汹涌奔流的黄河入境的壮丽景观,到目送黄河缓慢流出境外的惜别之情,中间经历了黄河在区内全部流程,历时5个月。记者在这样一个辽阔的地域,搜寻改革开放的脉搏,追逐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领略人文地理和自然风光,耳听各族人民不安于现状,奋力改变家乡面貌的动人故事。城乡巨大变化,山川巨大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记者极大的创作欲,写出了不少的好作品。《迎迓黄河天际来》《笑迎黄河第一村》《山中那飘动的云》《峡谷深处灿烂的文明》《河岸正吹蓝色风》《喧闹的泰青山》《“赏心”乐事农家院》等,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反响。新闻本来是易碎品,可是,时间已过去这么久了,对其中的有些新闻,人们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