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应注意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水泡性口炎、副结核、沙门氏菌病鉴别、砷中毒区别。
小反刍动物,应注意与小反刍兽疫区别。
【防制】
(1)预防疫区及受威胁区可采用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免疫,也可采用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联苗免疫。
(2)处理一旦发生可疑病畜应立即上报疫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对栏舍、环境彻底消毒,并销毁污染器物,彻底消灭病源。受威胁区紧急接种疫苗,建立免疫带。
十三、牛气肿疽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是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出现跛行。
【病原】
本病病原是气肿疽梭菌,革兰氏阳性,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在体外可形成芽胞,专性厌氧,芽胞的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在液体中的芽胞可耐受20分钟煮沸,0.2%升汞在10分钟内杀死芽胞,3%福尔马林15分钟杀死,盐腌肌肉可存活2年以上,在腐败肌肉中可存活6个月。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气肿疽主要侵害黄牛。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传递因素是土壤。病畜体内的病菌进入土壤,以芽胞形式长期生存于土壤,动物采食被这种土壤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口腔和咽喉创伤侵入组织,也可由松弛或微伤的胃肠黏膜侵入血流而感染全身。
本病常在地区的牛、6个月龄至3岁间容易感染,但幼犊或其他年龄的牛也有发病的,肥壮牛似比瘦牛更易患病。
【症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牛发病多为急性经过,体温达41℃—42℃,早期出现跛行,相继在多肌肉部位发生肿胀,初期热而痛,后来中央变冷无痛。患病部皮肤干硬呈暗红色或黑色,有时形成坏疽,触诊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音。切开患部皮肤,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酸臭液体,这种肿胀发生在腿上部、臀部、腰、荐部、颈部及胸部。此外局部淋巴结肿大。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脉搏快而弱,最后体温下降或再稍回升。一般病程1—3天死亡,也有延长到10天的。若病灶发生在口腔,腮部肿胀有捻发音。发生在舌部时,舌肿大伸出口外。老牛发病症状较轻,中等发热,肿胀也轻,有时有疝痛臌气,可能康复。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尸体显著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肛门与阴道口也有血样液体流出,肌肉丰满部位有捻发音。皮肤表现部分坏死。皮下组织呈红色或黄色胶样,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胸、腹腔及心包有红色、暗红色渗出液。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取肿胀部肌肉、肝、脾及水肿液作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
【防制】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用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病畜应立即隔离治疗,死畜禁止剥皮吃肉,应深埋或焚烧。病畜厩舍围栏、用具或被污染的环境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液消毒,粪便、污染的饲料、垫草均应焚烧。早期用气肿疽血清,静脉或腹腔注射,同时用青霉素、四环素,效果较好。
十四、牛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也称李斯特菌)引起的一种散发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脑膜脑炎、败血症、流产为特征。
【病因】
本病是一种由单核球增多性李氏杆菌所致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脑炎。这种菌可以感染除牛以外的绵羊、山羊、猪、各种实验动物等约50余种的动物,人亦可感染。而且由于感染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及感染途径不同,除脑炎症状外,还可以引起脊髓炎、心内膜炎、败血症、流产、肿瘤等。人感染后可引起脑脊髓炎、死产、幼儿的败血症,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所以,对本病的防治在公共卫生上极其重要。
李氏杆菌常在动物体内、体表、牛的饲料,特别是青贮中异常繁殖成为感染源。本病的感染途径,当该菌被采食后,从口腔黏膜的创伤侵入,经口腔到延髓附近的脑干部的三叉神经上行至神经纤维内,而在延髓实质形成病灶。所以,大量的菌被食人后,坚硬的饲料刺伤口腔黏膜是本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症状】
病初患牛突然出现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呆立,低头垂耳,轻热,流涎,流鼻液,流泪,不随群行动,不听驱使的症状。不久就出现头颈一侧性麻痹和咬肌麻痹,该侧耳下垂、眼半闭,乃至丧失视力,沿头的方向旋转或作圆圈运动,遇障碍物,则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硬,有的呈现角弓反张。由于舌和咽麻痹,水和饲料都不能咽下。有时于口颊一侧积聚多量没嚼烂的草料,可见大量持续性的流涎,出现严重的鼻塞音。最后倒地不起,发出呻吟声,四肢呈游泳样动作,处于昏迷状态。病程短的2—3天,长的1~3周或更长。
犊牛除脑炎症状外,有时呈急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虚弱、消瘦及下痢等。
【诊断】
病牛如出现特殊神经症状、妊牛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可疑为本病。但必须通过化验室才能确诊。
【防治】
群发的时候,应迅速隔离病牛进行治疗消毒,被污染的场舍、用具,病牛屠宰时应注意消毒和防止病菌散布。同时应查出原因采取防治措施。如果是青贮的原因,应立即停喂青贮,改用其他饲料。
对李氏杆菌大多数抗生素都有很好的效果,抗生素能抑制李氏杆菌的繁殖,所以病初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表现神经症状的,治疗都难以奏效。
据日本有关资料报道,有特效的抗生素是土霉素,发现后应立即静脉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2.5—5.0mg/kg,每日2次。
十五、牛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多菌性的非接触性的慢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
【病因】
本病病原是牛放线菌,除此之外还有林氏放线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在牛体内均可引起类似病变。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在牛的组织中外观似硫黄颗粒,大小如别针头呈灰色、灰黄色或微棕色,质地柔软或坚硬。这种细菌的抵抗力弱,在培养中于几星期之内即死亡。
这种细菌一般作为正常细菌群中的一种存在于健康牛的口腔中。因此,本病可以说是内因性感染的疾病。本病常见于牛,尤其是幼龄牛最易患此病,呈散发性发生。
本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被污染的饲料、土壤和饮水中,寄生于牛的口腔和咽部、扁桃体内。因此,放线菌病只要黏膜或皮肤上有破损,便可以自行发生。当给牛喂饲带刺芒的饲料时,损伤口腔黏膜感染而致病。
【症状】
常见颌骨有界限明显,不能移动的肿胀,肿胀通常进展较慢,一般看到骨体已经增厚,甚至咀嚼出现困难时才被发现。有时肿大发展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至整个头骨。肿胀初期热痛,后期五痛感。随着时间的发展,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病牛吞咽和咀嚼都感到困难,营养受到影响而迅速消瘦。有时皮肤化脓、破溃流出脓汁,形成瘘管久治不愈。头、颈部组织也常发生硬结,不热不痛。舌和咽部组织变硬时,称为“木舌病”,病牛流涎,咀嚼困难。乳房患病时,呈弥漫性肿大或有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液。
【诊断】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变比较特殊,不容易与其他传染病相混淆,故很容易诊断。必要时可取脓汁内的硫黄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加入1滴15%氢氧化钾溶液,覆以盖玻片用力挤压,然后放在显微镜上检查。如欲辨认何种细菌,则可用革兰氏法染色后检查判定。
【防治】
为了预防本病的发生,应避免在低洼地放牧。舍饲时最好将干草、谷糠等饲草浸敦后再饲喂,避免刺伤口腔黏膜,尤其是要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有伤口要及时处置治疗。
硬结可以手术摘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同时摘除。切除后的新创腔,用碘酊纱布填塞,1~2天更换1次,伤口周围注射10%碘仿乙醚或2%碘的水溶液;内服碘化钾,成牛每天5—10g,犊牛2~4g,可连服2—4周;重症可静注10%碘化钠,每日50~100ml,隔日1次,共用3—5次。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黏膜卡他,皮肤发疹、脱毛、流泪、消瘦和食欲不振等碘中毒现象,应暂停用药5~6天或减少剂量;抗生素对本病也有效,可将青霉素、链霉素注射于患部周围青霉素20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100万国际单位,每日1次,连续5日为1疗程;碘化钾与链霉素同时应用,对软组织放线菌肿和木舌病效果显著。
据有关资料报告用X射线治疗患部也有效。
十六、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6∶B和6∶E特异血清亚型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其特征为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本病多见于犊牛。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属,是一种细小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无鞭毛,新分离的强毒株具有荚膜。病料涂片用美蓝或姬姆萨染色,菌体两端浓染。引起牛出血性败血病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以血清型6∶B和6∶E为主。
本菌抵抗力低,在干燥空气中2~3天死亡,在血液、排泄物和分泌物中能生存6~10天,直射阳光下数分钟死亡。一般消毒液在数分钟内均可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病畜排泄物、分泌物和带菌动物(包括健康带菌动物和病愈后带菌动物)为传染源。本病多由内源性传染而引起,然后由于病畜排出大量毒力增强了的病菌使其他健康动物受传染。外源性传染多经消化道,其次为呼吸道,偶尔可经皮肤黏膜的损伤或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播。
本病动物感染谱很广,人类、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都可感染。家畜以牛(黄牛、牦牛、水牛、奶牛和犏牛)、猪、兔、绵羊发病较多,山羊、鹿、骆驼、马、驴、犬和水貂也可感染,但报道较少。禽类以鸡、火鸡和鸭最易感,鹅、鸽次之。
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一般不同动物种间不易互相传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多发。本菌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突变、牛栏有贼风侵袭、受寒、饥饿、拥挤、圈舍通风不良、长途运输、过度疲劳、饲料突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可诱发本病,导致内源性传染。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5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90天。
临床可分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三种。
败血型多见于水牛。病初高热达41℃~42℃,继而出现全身症状如精神沉郁、结膜潮红、鼻镜干燥。不食、泌乳和反刍停止。腹痛腹泻,粪便恶臭并混有黏液、脱落的黏膜甚至血液。一般在12~24小时内死亡。
肺炎型表现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炎、肺炎症状。病畜呼吸高度困难,痛性干咳,流泡沫样鼻液。胸部叩诊有实音区并有痛感,听诊有湿罗音、有时有磨擦音。初期便秘后期下痢,粪便带血或黏膜,有恶臭。
水肿型以牦牛常见。病牛胸前及头颈部水肿,严重者可波及下腹部。肿胀部初热、痛而坚硬,后变冷而疼痛减轻。舌、咽高度肿胀,眼流泪、红肿,流涎,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常因窒息或下痢虚脱致死。
【病理变化】
败血型呈现败血症变化,黏膜小点出血,淋巴结充血肿胀,其他脏器也有出血点。
肺炎型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肺脏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切面呈大理石样变。
水肿型肿胀部皮下结缔组织呈胶样浸润,切开流出黄色透明液体。淋巴结肿大。此外,其他组织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败血症变化。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
病原检查病原分离鉴定(病料接种血琼脂平板培养,或接种小白鼠,死后取血液再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根据分离病原的形态、培养特殊及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可用以下一种或多种血清学方法进行特异血清型的鉴定:快速玻片凝集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用于荚膜分型)、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用于荚膜或菌体抗原分型)、对流免疫电泳试验(能快速鉴定荚膜B和E型)、凝集试验(用于菌体抗原分型)。
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血清型的血清学方法,一般不用于诊断目的。
病料采集采取心血、脾脏、肝脏、胸水、腹水和局部水肿液等病料。
(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牛炭疽、气肿疽鉴别。
【防制】
本病的发生和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因此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对那些可以诱发本病的应激因素,应尽力避免并设法给予改善。
在发病的地区,应重视对病畜的及时隔离,治疗和环境的消毒,对健康牛群应采取保护措施。
在经常发生本病的疫区,可以定期接种牛出血性败血病菌苗。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均有一定疗效。
十七、牛炭疽
炭疽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急性、发热、败血为特征,牛、马、驴、骡及羊等食草动物最易感,在世界范围流行。我国的炭疽病已得到控制,但还时有发生。因此,对炭疽防制必需引起足够重视。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呈长链或短链状排列,菌体两端平齐呈竹节状。
本菌无鞭毛在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荚膜具有强的抗腐败能力,因此,在腐尸材料中检查,可见到无内容物的荚膜空壳。在有氧和适宜的条件下能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30分钟或煮沸5分钟可被杀死。一般消毒药也易于将其杀灭,但芽胞的抵抗力则显着增强,在腐败的水中、厩舍粪水中以及腐败的血液和泥土中也能长期生存,据报道,在埋尸40年后的墓地取土还可发生牛感染炭疽。对芽胞的消毒效果。一般75%酒精无效,5%石炭酸1—3天可杀死,畜舍、用具、粪便中存在的芽胞用20%的漂白粉或10%热碱水消毒效果好。被炭疽污染的皮浸入2%盐酸及10%的食盐水中,在18℃—22℃2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本菌对磺胺类、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及氯霉素都敏感,能抑制繁殖体和芽胞生长。
【流行病学】
炭疽的自然疫原是患病的草食动物(包括家禽和野生动物),最易感的是山羊、牛、马等。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尤其是濒死期病畜,由天然孔流出的血水,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形成芽胞,污染土壤和水、草,借风尘和水流等因素扩散,或处理尸体不当,皮毛加工运输不消毒,都有扩散炭疽杆菌的可能,对人畜长期为患。
动物炭疽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或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但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由消化道侵入。
舍饲和奶牛场发生炭疽,无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天气热,气温高,雨水多,给土壤炭疽芽胞以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发生较多,但冬季也可发生,主要通过喂饲从疫区收割的干草或不洁的萝卜、甜菜等。
【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