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有调气养血、生津止咳、安神益智、滋补强身的神奇功效,因此素被人们拥戴为“中药之王”。人参所以这么神奇,是因为它含有多种皂苷以及配糖体、人参酸、笛醇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等,对于增强大脑神经中枢、延髓、心脏、脉管的活力,刺激内分泌机能、兴奋新陈代谢等,都具有极高的医疗作用。
作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木植物,人参的茎约有四五十厘米高,叶有3~5个裂片,花很小,只有米粒般大,紫白色。药用部分主要是它的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参用参的国家。中国最早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提到了人参的名字。其后的历代名医如陶宏景、唐松敬、陈藏器、张仲景、李时珍等也都对人参作过高度评价。东北是我国人参最著名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吉林东部和长白山脉的抚松、集安、通化、临江等地,产量要占全国的90%以上。
自辽金时代起,其产量就已经很可观了,明清时代,当地劳动人民多赖以为生,因此产参的数量大得惊人。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三十七、三十八年,仅建州女真烂掉的人参即达“二十余万斤”之多。
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种。山参为山野自生,生长年头不限,可生长几十年甚至百余年不等。在康熙二年(即1663年)曾有人挖到过一颗净重20两(当时16两为一斤)的老山参。在1981年8月,吉林省抚松县北岗乡四名农民,用了六个多小时挖出了一颗特大的山参,它已有百岁以上,重达287.5克。
这棵大山参外形美观,紧身,细纹,参须上长满匀称的金珠疙瘩。从颅头到须根长54厘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棵山参,目前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吉林厅中。
园参为人工栽培,由种到收需6年以上的时间。虽然其产量不少,但药效远不及野山参为佳。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人参又可分为红参、生晒参、白参等。红参呈深棕色,生晒参和白参的外表呈黄白色。把刚挖出的人参经汽蒸以后,灌以白糖,或用火烤后装在盖着玻璃的木匣内在日光下晒,就成为糖参和生晒参。
人参素来是传统的出口物资,据说出口一吨人参相当于出口100吨大豆,可换回150吨钢材。人参之所以如此珍贵,不仅因为它有“神功”,而且因为它很娇气,只能生长在温带寒冷气候的有阳光斜照的山坡上。所以,人参的采取和种植都十分困难。我国自唐朝时,就已人工种植人参。目前除东北三省大量栽培以外,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湖北等省、自治区均有种植。
人参的果实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里的人参果。它呈扁圆形,如豆粒大小,生青熟红,十分好看。人参果的医药价值也很高,清代学者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述说:“人参果秋时红如血,其功尤为健脾。”现今,其果肉又被加工成人参膏——一种异香扑鼻的高级滋补品。人参果之所以珍贵,还由于人参是靠种子繁殖的,如果没有人参的果实和种子,哪里来的人参!
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
我国于1993年6月发行了一套《竹子》邮票,全套邮票介绍了毛竹、紫竹、佛肚竹等五种我国特产的竹子。这套邮票的发行充分说明了竹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古往今来,竹子曾被无数诗人、画家所称颂。它不仅四季青翠,而且枝干挺拔,既是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古语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比喻人的气节。
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杆木质、多年生;叶有箨叶和枝叶的区别,枝叶具短柄,且和叶鞘连接处有关节,故易脱落。
从生长状况看,竹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原始的“丛生竹类群”,其地下茎短缩,竹竿密集丛生,主要产于热带和低海拔的高温多湿的环境,如龙竹、弯钩刺竹、青皮竹、佛肚竹等等;一类是较进化的“散生竹类群”,地下茎细长、横走,竹竿生长稀疏、散生,主要生长于较低温度和干燥有风的亚热带和温带环境中,如毛竹、刚竹、淡竹、苦竹、紫竹等等。
竹子是禾本科植物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约有70属1200余种,竹林面积达1400万公项,主要产于亚洲热带,以东南亚季风区为世界竹子分布中心,该中心占世界竹林面积的90%,世界竹种总数的80%,非洲次之,拉丁美洲更少,澳大利亚只有两种乡土竹,美国仅产1种,而整个欧洲大陆均不产竹子。我国竹子种类很多,约40属300余种,北起秦岭、汉水,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西藏,均有竹林分布。全国约有竹林330万公项,其中毛竹林占80.%,约有280万公项。
我国对竹子的栽培和利用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浙江余姚沙姆渡文化层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在原始社会遗址内出土有竹制遗物。关于竹的文字记载更多,最早在《诗经》的《卫风·竹竿》篇中记载:“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即用竹竿在淇水边钓鱼。公元265年,晋戴凯之写成我国第一部关于竹子的专著《竹谱》,全书以四字一句的韵文,记述70余种竹的性状和产地。元代的《竹谱详录》更详细地记载了我国300余种竹类。以后历史均有关于竹子的记载。
竹子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雨后春笋”形象地说明了竹子生长快的特点。由于竹子属间分生组织的分裂和细股的不断生长,竹子生长速度惊人,在春雨之后,一昼夜最快能长高1~2米,50天左右就可长成高达20余米的新竹,再经4~6年的加固生长,就可采伐利用了。竹子产量高,生长较好的竹林,每亩可产竹材达1500~2000公斤,超过一般速生树种林的年生长量。
竹材的收缩量小,割裂性、弹性和韧性都很强,顺纹抗拉力压强度为杉木的2.5倍,达1800公斤/平方厘米;顺纹抗强度为杉木的1.5倍,达600~800公斤/平方厘米。我国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利用竹子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就用竹子来做箭矢、书简和编制竹器;秦代制笔,以竹为管,沿用至今;用竹材建造房屋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黄岗竹楼记》中写道:“黄岗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是,以其廉而工省也”;晋代的竹纸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了。历史上的竹器,不仅使用广泛,而且制作精美华丽。
到了近代,竹材的使用更为广泛,如云南傣族的竹楼,是独特的民族建筑,二层的竹楼可防止潮湿和野兽的侵袭。据统计,40~50根毛竹可代替1立方米木材,现代建筑工程中广泛利用毛竹搭建临时工房和脚手架;竹子还可扎成竹筏,由于吃水浅,浮力大,是我国南方内河的主要运输工具,还可作成渔船上的浮筒和风撑。
竹材纤维细小,平均长达2.16微米,细胞壁厚,吸水性能好,是造纸的好材料,约2吨竹材就可制成1吨纸浆,目前用竹浆可制成胶版纸、描图纸、邮封纸、打字纸和特种工业用纸。同时,也是优良的人造纤维——人造羊毛、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的原料。竹材还可制成乐器及各种工艺美术品、文化体育用具,如湖南的竹簧雕刻、江西的竹屏、竹帘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竹制工艺品及竹材也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如广东产的茶杆竹,由于竹竿挺直、节间长、节平,可作滑雪杖、钓鱼竿等用,现远销英、美、法、比、丹麦、瑞士、挪威、南北美洲及澳大利亚和一些非洲国家。
不少竹种,如南方傣乡的版纳甜竹、龙竹、弯钩刺竹、广布于我国中部的毛竹及长江中下游的哺鸡竹等,都是有名的笋用竹。据分析,鲜竹笋含碳水化合物2~4%、脂肪0.2~0.3%、蛋白质2.5~3%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磷、铁、钙等微量元素。在蛋白质中,至少含有6~8种不同成分的氨基酸,如胱氨酸、谷氨酸、蛋氨酸等,其中不少是人类所需的重要营养品。竹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除供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笋干、笋衣、玉兰片及盐水笋罐头等各种品种。
竹子不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是庭园观赏和环保树种。多数竹林秀丽挺拔,四季常青,或高不足30厘米,团状簇生;或竿形奇特,节间短缩,中间膨大成佛肚状;或竹色多变,有的有深色斑点,有的镶有金黄色纵纹。
凡此种种,都是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好材料。另外,由于竹鞭发达,纵横交叉,也是河岸、江堤固土防止冲刷的优良树种。
“活化石”银杏
在我国不少名山、古刹中,除了参天的古柏、苍松之外,通常还可以看到一种秀姿挺拔、古朴典雅的树木。微风吹过,无数碧玉般的扇形小叶飒飒作响。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树种——银杏。
银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之一。远在两亿年前,它还分布在世界上的广大地区,经第四纪的大冰川之后,大部绝迹,只在我国和日本幸存下来,目前在浙江省还偶尔可以看到野生的银杏,其他地方则是后来人工引种栽培的了。
银杏是一种落叶乔木,它每年三月间发叶,四月放花,十月里果熟,其叶片呈扇形,叶柄很长,一片叶子恰好是一枚天然别致的书签。银杏树有雌雄之分,只有雄树的花粉传到雌树之上后,才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因此,某一处只有雌树或只有雄树便不能成婚,这就是银杏为什么稀少的原因之一。
银杏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人们在青少年时把它种下,往往要到儿孙满膝时,方能见到它结出果实。所以,常被人称作“公孙树”。
银杏树全身是宝:其种仁称为白果肉,软滑香甜味美,内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及碳水化合物,所以营养十分丰富。
但它又含少量的氰甙和白果酚甲等物质,所以略有小毒,可用于止咳定喘和医治痤疮。其木材质地坚韧致密,制成的木材不裂开,也不弯曲,所以是极好的建筑材料。也常用来制作贵重家具和进行工艺雕刻。此外,银杏的叶也可入药,而花中有蜜,因此,还是优良的蜜源植物。
我国栽培银杏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记载,早在三国时代,银杏就盛产于江南,唐代中原已有,至宋代则更为普遍。南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陈景沂所撰《全芬备祖》对银杏已有专门论述,并在此后开始由我国传入日本。直到18世纪初,才由日本传入欧洲,而后再传入北美等地。
作为长寿的树木,银杏中的千年古树并不罕见。在南岳衡山福严寺殿西侧,有棵近两千岁的古银杏,生命力极强,据传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和尚,曾用艾火在它的主干上炙了几处疤痕,要它同时受戒“出家”。1972年惨遭雷击,主干仅剩5米,现又枯木逢春,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江西庐山黄龙寺有一株古银杏,高达30米,胸径达2米多,相传为晋代所植。在上海市所见的古树中,除香樟之外,几乎全是银杏。北京西郊潭柘寺三圣殿左侧的一颗,相传为辽代所植。此树高达33米,虽历经千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毫无衰态,它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赐,被称为“帝王树”。
在周初曾被封为莒国的故城——山东莒县西去九公里处的定林寺,有株古银杏树硕大无比,参天繁茂,高达24.7米,最粗处有15.7米。树冠平铺达1亩多,相传为商代所植,距今已有三千余年,是我国最老的银杏树。据考证,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鲁、莒两国诸侯曾有会侯,具体地点便在此树下。在树的周围至今尚存历代许多名人碑刻,足见其风采。
水葫芦的功与过
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的水域里,常常可以看到一片宛如地毯铺盖水面的浓绿水草,它具有卵形、倒卵形或肾形的叶,长长的叶柄常膨大呈葫芦状,每当夏秋季,密集的叶间点缀着串串蓝紫色的花朵,花心里点缀有黄色斑点,这是一种来自南美委内瑞拉西部沼泽地的归化植物,俗名叫水葫芦、水浮莲、洋水仙、水生风信子,学名叫凤眼莲,是一种多年生的单子叶植物。
水葫芦拥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几乎没有昆虫、病毒和其他天敌能抑制它的生长,繁殖迅速,在江、浙、闽、粤等地,每年三四月开始生长,生长期长达八个月,每当气温降至5℃左右,水葫芦的叶片枯萎蜷缩,而水下的根茎仍然活着,进入“冬眠”。翌年,春江水暖,气温升到10℃以上,水葫芦又重新萌叶长花。
据观察,在温度、水质等适宜的条件下,一株水葫芦在八个月内竟能繁殖到6万株,可以覆盖0.8亩水面,这样惊人的繁殖能力,无怪当它离开原产地,涉足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水葫芦在20世纪初被一位年轻的传教士发现,也许出于好奇,也许为了观赏,绚丽的花朵赢得了旅游者的赞美,可是好景不长,不出数年,水葫芦开始蔓延,造成河道堵塞,最终甚至连运粮船也无法通行,迫使当地居民背乡离井,远走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