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教学仪器设备管理
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教学仪器设备损坏或丢失,价值500元~1000元;三级
价值1000元~2000元;二级
价值2000元以上。一级
⑤排课
a.因安排调度不当造成教室或场地使用冲突;三级
b.造成教师或学生在教室空等15分钟以上(含15分钟)。三级
⑥其他
a.授课教师不按要求填写《教学日志》达两次;三级
b.未如实填写工作记录和教师工作量;三级
c.未按要求听课或未填写《听课记录》;三级
d.干扰学生评教或同行评教;二级
e.上班时间在办公室吵闹、游戏或做其他严重影响他人备课和办公的事情;三级
f.在教室抽烟;三级
g.利用教学活动经商牟取私利;一级
h.上班脱岗从事第二职业。一级
3.教学事故的处理
(1)事故的报告
事故发生后,由发现人或当事人及时向教导处报告。各年级负责人对教学事故3天内知情不报,应列为事故责任人,并按同级事故处理;当事人瞒报或报复事故的发现人,加重处理;当事人主动报告事故,并积极弥补过失,挽回损失,可减轻处罚。一级事故由主管副校长认定,其他事故由教导处认定。
(2)事故的处理
按《关于事故认定处理意见》处理。
学生不合格项管理制度
一、目的
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出现不合格项进行控制,以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和在校时各个阶段出现不合格项时的处理办法。
三、职责
1.教导处负责学生招生录取工作时对新生的不合格项和学生的操行品德方面的不合格项进行控制。
2.教导处负责对学生的成绩不合格项进行控制。
3.校医务室负责对学生身体方面的不合格项进行控制。
4.主管副校长负责对不合格学生进行处理。
四、程序
1.不合格学生的认定、标识(登记补考学生名单表)
(1)教导处和各年级根据学生在学期、学年、毕业以及教学阶段考试、考核结果作出不合格项评定,并按规定做好标识。
(2)教导处根据学生在学期、学年、毕业以及平时的表现,如不符合思想品德要求应作出不合格项的评定,并按规定做好标识。
2.学生不合格项的处理
(1)学生学业不合格项的处理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安排重修或补考以达到规定要求。
②跟班试读,参加下阶段的补考。
③毕业前的补考。
④留级或结业。
⑤新生不合格按《学生入学和报到注册控制程序》执行。
(2)学生操行不合格项的处理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②重点帮助教育。
3.主管校长负责对不合格项的审批。
4.教导处对学生不合格项的处理,予以记录并保存。
教学质量偏差纠正及预防管理制度
一、目的
针对现存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并对潜在的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发生。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学校内部对现存或潜在的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三、职责
1.校办、教导处、总务处负责组织对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中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评审。
2.各年级科室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制定、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评审。
3.校领导或各部门的负责人批准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四、工作程序
1.纠正措施的制定
(1)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的识别。
(2)各部门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的不合格(包括学生、家长投诉),或对教学服务过程中重复出现的类似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考虑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记录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中。
(3)校办、教导处、总务处负责组织各年级科室识别需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并记录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中。
(4)校长办公室负责组织对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中的需制订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进行识别。
2.各年级科室在需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不合格的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不合格的原因,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或避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方案。
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批准
(1)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由校领导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
(2)内部审核中提出的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由管理者代表批准其纠正和预防措施。
(3)其他不合格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由教导处、总务处或各科室负责人批准。
4.各科室负责对经批准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并将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记录在《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中,《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及相关记录由纠正措施的实施科室保存,必要时送校长办公室。
5.纠正措施的评审
(1)校长办公室负责对针对管理评审中提出的不合格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评审。
(2)校办、教导处、总务处针对内部审核中提出的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评审。
(3)针对其他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由相关科室进行评审。
6.对评审中发现纠正和预防措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按步骤重新制定和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7.每年管理评审前,各年级科室将所有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提交给管理评审组织者,以供评价。
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制度
一、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办学目标和素质教育工作目标。
二、制定素质教育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措施具体可行。
三、认真组织干部、教师联系实际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有关文件。
1.不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队或公布考试分数。
2.不以学年的考试分数作为对教师晋级、奖励的唯一依据。
四、有提高领导班子素质的计划、措施、制度,能认真落实,取得实效。
五、校长严格执行,履行职责,依法治校,做到令行禁止,深入实际,抓点带面,认真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
六、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有关教师应履行义务的规定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职员工无侮辱、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无品行不良和违法、违纪问题。
七、认真执行中小学教职员工聘任制有关文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职员工积极性得到发挥。
八、有提高教师素质的计划、措施、制度,能认真落实,取得实效。加强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效明显。
九、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后进学生转化工作取得成效。初中年级留级率在3%以下。低年级无留级生,中高年级逐步做到无留级生。
十、加强学籍管理,与乡(镇)、街道和家长密切配合,严格依法控制初中学生辍学。
十一、加强学籍管理,与乡(镇)、街道和家长密切配合,严格依法保证学生入学,控制学生辍学。辖区内适龄儿童除依法被批准免、缓入学者外,都能按时免试入学。年辍学率、届辍学率等于或低于全国平均值,无流失生。
十二、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之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十三、贯彻国家和地区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文件,落实《中小学教育整体化工作纲要》有一定效果。结合各年级实际,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实效性。
十四、健全德育工作管理系统,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团队工作和政治课教学。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建立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十五、严格按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选修课、活动课、劳技课安排落实,不增、减、停、改课程和课时。
十六、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优秀课达到20%以上。
十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不超规定。
十八、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利用课余时间、节日、双休日、寒暑假进行全班性补课或上新课。不擅自给学生征订复习资料、书刊。
十九、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健全教学工作管理系统。校长以主要精力抓教学工作,深入课堂和教研组,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主管副校长不少于60节。
二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
提高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保证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强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健康教育时间,采取防治近视眼的有效措施。
二十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
二十二、重视美育,加强艺术课教学,并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渗透美育。建立学校艺术教育活动制度。
二十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上好劳技课,做到教师、教材、基地(场所)落实。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十四、加强劳动教育,上好劳动课,做到教师、教材、基地(场所)落实。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
二十五、重视发展学生特长,有具体计划和安排,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广泛开展学科、科技、文体课外小组活动,做到辅导教师、内容、时间、地点落实,各年级学生参与率在3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特长生。
二十六、有组织、有领导地围绕素质教育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课题,有成果。
二十七、认真贯彻《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实施意见》,使得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十八、提高学校校舍、场地、教学设施、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国家划拨经费和预算外收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二十九、绝大多数学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校风良好,违法犯罪率低于1‰。
三十、绝大多数学生做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校风良好,无违法犯罪现象。
三十一、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自学、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十二、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书写、表达、计算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
三十三、绝大多数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常识。
三十四、绝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十五、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怕挫折等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适应社会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有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
三十六、高一级学校及用人单位对绝大多数毕业生素质反映良好。社会对绝大多数在校生素质反映良好。落实市实施素质教育各项年度阶段性目标。
教学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制度
一、实行质量控制。学校领导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质量的实际,对有关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一些控制指标。
二、搞好教学信息流通。学校领导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开调查会,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亲自听课,适当兼课。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学校领导管理人员要深入课堂,亲自听课,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实行面对面的指导。
四、重视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需要有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理论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应要求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材教法,培养和形成研究教育科学的良好风气。
五、搞好教学质量检查。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教学质量检查要经常化、制度化。期中和期末考试,只是教学质量最后效果的检查,不是教学质量检查的全部内容。教学质量检查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及时检查各阶段各环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