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到瓷都淄博出差的机会,抽空去踏访了名闻遐迩的鬼狐大师蒲松龄先生的故居。
霏霏细雨中,前来蒲家庄拜谒蒲老先生的游人不多。先生的故居静静地泊在烟雨中,任凭世风的熏染。很难想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老先生的故居。
迈进门来,四合院的格局置有东西草房各一间,虽经修葺,仍保持着先生生前的原貌。北屋三间瓦房,门楣高悬一块匾额,书有几个遒劲的镏金大字:“蒲松龄先生故居”。院内清静幽雅,花木扶疏,整洁宜人。两株显眼的石榴树,相传是先生亲手所植,历经200余年的沧桑巨变,仍枝干挺拔,傲然伟岸,象征着老先生一生的精神和傲骨。
拾阶而上,步入被称作“聊斋”的北屋,蒲松龄就诞生在这里。在正中墙上,挂有他的写真画像。凝神端详,老人面容沉静如水,慈眉善目,眉宇间文气洋溢,双眼显出洞穿世事的犀利光芒。这位清代文学家,早年就文名四方。但封建科举制度却使他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才得了个贡生。为了生计,除了中年一度做过别人的幕客外,做了大半辈子私塾先生。他看透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封建专制的丑恶,更加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利用自己善诗文、作俚曲的专长,摆茶摊,免费招待过往的行人和乡亲,搜集民间故事,了解人民疾苦,通过谈狐说鬼,讽寓社会和政治。
在东墙一隅,立有一书柜,里面摆放着蒲松龄先生的遗物种种——古文抄本、庄子抄本、《聊斋》的底稿,还有一方古砚。屋内那古朴的睡床、圈椅、方桌及明代竹画,显示出主人生前的清贫,生活的简朴,亦是主人一生正直、穷困的写照。
早就听说《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译本最多的作品之一,且还有专门研究《聊斋》的研究会。在东屋蒲松龄作品陈列室里,我有缘看到了英文、法文、俄文等二十种文字的译本,可见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国的影响之大,流传范围之广。三个硕大的玻璃柜内,分别展示出清康熙以来蒲松龄先生的著作抄本,包括诗、曲、文、鼓词、杂著、俚曲、聊斋文集。
跨进西屋的会客厅,映入眼帘的只是一些简单的陈设。200多年前,乡亲们经常在这里相聚,抨击时弊,揭露黑暗,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又有对封建科举的嘲讽,从而启迪了蒲松龄的创作灵感,吸取了创作的源泉,终于创作出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传世之作。
距故居不远,是蒲松龄的墓地。整个墓地占地不大,松柏成荫,草木葳蕤,浓郁青翠,荫护着老人的坟冢,令人肃然起敬。墓旁竖有石碑,镌刻着老先生不朽的生平。颇多的著述昭示着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一生的追求和勤勉。我在墓前寻觅徘徊,伫立良久,想起老人在书中的名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为为恶,虽恶不罚。”这话说得何等好啊!我的眼前仿佛幻化出一个个心地美好、容貌俏丽的狐仙,在夜深人静时又悄然降临人间……
1998.4.4
番茄的姿态
不久前,团区委书记李清同志送我一本厚厚的“番茄书”,上面标明“无土栽培小果园”字样。拿回家,女儿看到了,喜不自禁,立即据为己有。
打开包装,竟是一个上浅绿、下浅黄的塑料盒。盖子的右上方有一直径约三厘米的圆孔,盒里是一袋袋肥料和一块厚厚的海绵,这就是土壤了。上初中的女儿好奇,按照说明立刻自己动手,实施“绿色希望工程”。她先把三粒番茄籽用水浸泡半天后,小心翼翼地安置在海绵的浅层上,倒上水,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一天、两天、三天……到了第五天,终于有一枚种籽发芽了,长出了白生生、细嫩嫩的芽,纤细的根就扎在海绵上,另两棵也跟着开始发芽。没几天,三棵绿色的小苗一齐挤在了圆孔里——该间苗了。
依女儿的理解,多长几棵苗,不就可以多结果实吗?经过讲道理,她忍痛割爱,很不情愿地将不太粗壮的两棵剪掉了。
按照种植指导,每十天施一次肥,苗长得很快,转眼就有一尺高了,需要为它搭架子。女儿发愁了,窗台无处依附。我灵机一动,在窗帘盒上拴上一根绳,垂下来,然后再系在秧子上。没想到,竟然“揠苗助长”,秧子快要长疯了,几天就窜到第二块玻璃上。情急之下,我想起了学农时学到的招数——掐尖。果然,它不再疯长。可也不见结果,这又让人十分着急。女儿翻来覆去看种植步骤,没发现有什么差错,在焦急中度过几天后,突然发现在一根新枝中长出了小米粒般的骨朵,这让我们着实惊喜了一回。“米粒”一天天长大,开出了黄花……
与此同时,那秧子还在茁壮成长,一直越过窗户,顶到窗帘盒还不肯罢休。这期间,我为它换了一根粗点的尼龙绳,茎也由原来的小拇指粗细,变成大拇指粗,差点塞满盒盖上的圆孔了。真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住了大半个窗户。一进屋,非常招眼,成为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
结果了。
起初是一串番茄,指甲盖大小,而后是两串、三串,每个枝上都要缀上两三串果实。按理说,应该剪些去,开始也这样做了。但后来看到果实实在诱人,红红地、俏俏地顶在枝间,索性任其发展,反正也不指望着吃它。
这样一来,可把番茄秧给压坏了,它像一位怀胎八九个月的孕妇,体形都变了,幸亏有尼龙绳吊着,不然准会倒伏。
一串串熟透了的西红柿陆续摘下来,女儿把它们摆在窗台上,个个只有蒜瓣大,红彤彤,耀人眼目。盒子里,白色的根须盘根错节扎进海绵体,又爬满盒子的每个角落……真是名副其实的无土栽培。番茄秧开始两三天浇一次水,可随着秧苗的逐渐长大,水量大增。结果以后,需要每天浇一次水,稍有懈怠,叶子就打蔫儿。
终于,最后一串西红柿被我摘下来了,番茄秧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我双手捧着耗尽心血的番茄秧走向户外的时候,心中虔诚地为这株顽强生命的终结而默默祈祷……
199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