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46600000015

第15章 生生之德(2)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玄德”就是最高境界的道德,是与天地相准的品质。天地生养万物和人类,却并不因此而主宰万物和人类。天地就像母亲一样,诞生和养育了自己的子女,却并不以此为由而主宰他们,这样的品质就是“玄德”。母亲生育子女是不求回报的,因为她生育子女本身就是目的,就像大自然化育万物一样,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

生命本身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道德品质,就在于生命没有生命过程之外的目的,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的品性自然是人间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正如老子所云:知和日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和”是宇宙与生命的健康状态,所以“知和”就是了解和把握生命自然的规律。掌握了生命自然的规律,当然是智慧的表现。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够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益生曰祥”。有益于生命与否,成为祥与不祥的区别标准,自然也是善与不善的判断依据。以生命为出发点,以生命本身为目的,以是否有益于生命为判断善恶的标准,这正是生命崇拜观念的道德要求。

(三)先天地生

当把生命的过程看作完全是没有目的的自然过程的时候,当把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时候,生命的总根源就具有了本体的意义。生命是天地自然而生,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生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今寥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的“生”就完全是哲学意义的“生”了,因为它是在讨论宇宙与万物的总根源。这个先天地而生的“有物”,就是道。它生天地,所以是天地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所以用“道”和“大”来称呼它。“道”就是通道,就是根源;“大”就是无限,就是一切的总括。这一系列的概念,都是哲学范畴的“生”的不同表述。

“道”与“母”是最高的范畴,在其下还有“德”、“物”、“器”等概念,它们都从属于道,因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是无形的,它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总根源,而德则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之源,所以才能畜养生命。有了道与德,才能使物成形,使有形的物成为有功能的器。所以,在万物之中,道和德是最尊贵的。而这种尊贵的道与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其背后并没有主宰者发号施令。道与德只是自然地化生和畜养万物,为生命的成长提供着一切条件,但是却从来不以此为依据对所生养的万物进行主宰或控制。这就是道与德的最高品质。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品质,道才能够总括天地万物。虽然道不会有目的和有意志地产生和主宰万物,但它实际上就是万物的主宰者。正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是非常广泛而涵盖一切的,所以它能够左右和主宰万物。

当然思维进入到思辨领域的时候,“生”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生命诞生和养育过程,而是抽象的逻辑推演过程。这在老子论述有与无的关系时,有比较典型的表现。他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一个运动不息的过程,其动力来源是道之中具有“反”的力量,这个“反”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否定性的力量;二是周而复始。这两个意思并无矛盾。无论是否定性的力量,还是周而复始地向出发地返回,都说明道是一个永恒不息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然而,这种生命过程并未表现出征服与主宰的力量,所以反而显得弱。正是这种生命的力量,使万物从有中出生,有又从无中诞生。这“无”,其实就是道。因为“无”不是虚无,而是无形、无象、无名,这些正是道所具有的特征。有不但生于无,而且有与无之间还是一种相生的关系。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样的相生关系,既是逻辑的推演,也是事物的转化过程。无可以产生有,有也可以转化为无。就如同生命现象可以走向死亡,死亡而无生命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生命的能量而成为生的一部分。可见,抽象的逻辑推演的“生”,依然有现实生命现象的依据。

生命过程在远古先民看来的确是极其神秘的,在老子生活的年代,这种神秘性并没有消失,即使我们今天也并没有将生命过程的全部秘密揭开。所以,老子将生命过程的道描述得极其神秘就很自然了。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合,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避而新成。

在老子看来,古代曾经有对道的研究特别深的人,但是其结果太玄妙而难以理解和认识。面对这不可认识的道,老子勉强对其容貌进行描述:小心谨慎,就像冬天走在结冰的河面上;犹豫警觉,就像身处四邻之中;面对众人的舆论,恭敬严肃,就像在别人家里做客;松弛自然,就像冰之水消释;敦厚质朴,就像未加任何雕琢的璞玉;成矿豁达,就像深广的山谷;浑厚朴实,就像混沌的浊水。谁能够处于浊水,而使之澄清?谁又能够久于安静,缓慢地生长呢?然而,这却是保持生命力的方法。一个“徐”字,道尽了顺应生命自然过程的全部内涵。“道”使蔽旧转化为新成,这是生命持养的过程,其方法就在于徐而切忌急,在于虚而切忌盈。生命之道,就在于生命本身;养生的方法,就是顺应生命自然过程。这样一来,哲学范畴的“生”,就是个体生命过程融合在一个自然而不息的过程之中。

三、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母性崇拜的痕迹不仅表现在对“道”、“母”、“天地之门”或“玄牝之门”的描述上,也不仅表现在对生命过程和玄德的敬仰上,还表现在对阴性或水性的推崇上。如前所述,我们在讨论母性生殖崇拜的时候,论及了远古先民对水的畏惧和崇拜。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后世的哲学产生影响。所谓“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等命题,正是这种崇拜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将“道”这一哲学范畴形象化或者道德化的表现。水性与柔弱,正是女性的特征。在母系社会时期,虽然男性孔武有力,富有进攻性,但是在温柔的母性面前,他们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以柔克刚,水至柔,滴水穿石等等话语,都是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一)天下至柔

“上善若水”,是老子对水性的最高评价。为什么如此评价水呢?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水滋润万物的生长,却并不争名、争利、争功。水总是流往低处,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它最接近于道。水无论居处于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水的善德非常渊深,无法测量;水施予万物,正是它仁慈的表现;水本无言,然而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水遇热而升华,遇冷而凝结,永不止息地流向东方、归入大海,这种生生不息的现象,就像圣人的善政。水可以载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这些都是水的功能或者善能。水本身无形,随遇而赋其形:经谷而湍,入川而缓,人注而成湖,人海而姿容无限。人如果能像水一样,不违背天道行事,不妄做,不妄为,不妄言,就是修得了水的上善之德。水不与物相争,它物也就不与水相争,所以水性至和至谐。如果人人都习得水之善德,那么人间也就消弭了纷争。

无形之水,柔弱之至。但是没有什么坚强的东西能够战胜水。正如老子所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然而,任何坚强的东西进攻水,水总是最后的胜利者。石头坚硬,但是落入水中即刻被淹没;火无情,但是遇到水顿时熄灭;木头泡在水里会腐烂,钢铁浸在水里会锈蚀。然而,水无论处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改变它的本性。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对此无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按照水的本性去处世、为人。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当国家屈辱的人,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可以担当全国灾难和责任的人,才堪称天下之王。”弱与强,柔与刚,屈辱与主,不祥与王,这些对立的事物,却可以相反相成。

为什么至柔、至善的水能够战胜任何坚强的对象,老子是这样解释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却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水是无形的,但是它能够进入到没有间隙的物体中去。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就像天地间的“气”,它是无形的,人们凭肉眼看不见它,但是它却能够透过坚固的屏障。柔弱的东西为什么能够驾驭坚硬的东西呢?无形的力量为什么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呢?就是因为它们遵循了“无为”的原则。老子正是通过对水这种品性的了解从而达到对无为的益处的理解。这种原则可以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最高水平的教育是无言的,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无为的益处的最佳表现,但是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二)守柔曰强

从母性的温柔慈爱所具有的力量,扩展开来达到至柔之境。老子又得出了回归于婴儿或赤子的境界。这时的“柔弱”就开始超越女性特征而更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要达到至柔境界,除了顺应自然之外,就是回归于婴儿或者赤子状态。他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肢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具有深厚德性的人,就像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毒虫不咬,猛兽不捕,凶禽不伤。婴儿的筋骨很柔弱,但是握起的小拳头却很坚硬。赤子并不知道两性结合之事,但是它的小生殖器却自然勃起,这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他终日不停地啼哭,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最和谐的声音。

但是,人们长大之后,却因为欲望太甚而心神紊乱,远离了这种与道一体的和谐之境。那么如何回到这种境中去呢?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他以疑问的口吻,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通过保持本真的生命状态,就能够达到与婴儿一样的境界。以疑问的方式表达,就是提出一个自审的标准,检验自己专气的过程中能否达到如婴儿般的至柔状态。这也表明,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微乎其微。

人为什么要通过修习而达到至柔状态呢?就是因为柔弱可以胜刚强。所以说,提倡柔弱的老子,并不以柔弱本身为目的,而是提倡拥有一种生存的智慧。如其所云: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是在说明,天下之物都有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你要想收缩,必先张开;你要想示弱,必先强大;你要想废弃,必先兴举;你要想得到,必先付出。这些道理实际上是很浅显的。所以说,外表柔弱的人,不能小看,他会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老子通过对柔弱胜刚强的阐述,表明柔弱与刚强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他以人的生死为例,解释柔弱与坚强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变得僵硬。草木等植物也是一样,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丧失生命之后,变得枯槁而坚硬。这些例子表明,恃强顽固不过是通向死亡之路,只有自谦守弱的人,才能获得生的希望。因此,炫耀武力的人,必然灭亡;强壮的树枝,一定会遭到砍伐。自恃强大的人,容易引起人们的反对;而谦逊守弱的人,却往往得到人们的崇敬。正所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够察觉微小事物,才是心地清明的人;能够恪守柔弱之道,才可能成为真正坚强的人。

(三)知雄守雌

前文说到,老子将万物根源比作“门”,或者称之为“玄牝之门”,或者称之为“天门”。“牝门”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其功能无疑。而天门的开阖,老子却提出这样的疑问: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前文已经说到,“为雌”便是能生,就是起到母性的功能。天门既然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诞生新的生命,这就是天门开阖的结果。老子之所以用疑问的口气说这句话,说明“天门开阖”的为雌过程,会因某种障碍而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就像人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做不到不用巧诈的方法治物待人。天地有了私欲,就像人有了私心,本来能够做到的事情,也就无法完成了。

“雌”的对立面是“雄”。我们在讨论母性生殖崇拜的时候,说到远古先民开始并不知道人的生育是两性结合的结果,所以将生殖的功劳全归于母亲,这是母性崇拜的根源之一。然而,老子时期早已超越了这一阶段,所以“雄”作为“雌”的对立概念自然会出现在《道德经》中。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只提到一次“雄”。他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这样的“雄”、“雌”并称,在《道德经》中仅此一次,之所以如此,正是老子崇阴、崇母观念的表现。这里的“雄”即“刚强”的另一种说法,守雌则是守弱的不同表示。所以,雌雄之间,雌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守雌或守弱,就是以卑下自处,自然为众流所归。能够使众流所归的人,保持着永恒的美好德性,如同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像婴儿一样的无知、纯真。

虽然仅一次提及“雄”,但《道德经》在第四十二章中,有一段非常着名的话,表达阴阳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就是一,而二则是阴阳,三是阴阳之间的作用,其作用产生一种功能,就是生。所以这“三”不是数字,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部分,是阴阳两体构成结构而形成的阴阳本身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具备了,万物才得以产生。所以,才会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万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品性,而“冲气”则是阴阳之间的感应作用。冲气相和,才会具有生育功能。然而,如同“雄”在《道德经》中仅出现过一次一样,“阳”这个概念在《道德经》中也仅出现过这么一次。所以笔者觉得这句话虽然有名,却不太像《道德经》中的原话。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是阴阳学的观点。这种阴阳观念是较之于母性生殖崇拜晚出得多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以母性生殖崇拜为主调,阴阳两性相和而创造万物的思想,在《周易》中有集中的表现。这句话在《道德经》中出现,可能是老子受《周易》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深刻,这也许就是“阴阳”概念在《道德经》中仅出现一次的原因。

同类推荐
  • 孔子智慧讲堂

    孔子智慧讲堂

    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本书内容包括:迈向成功的心态、存在就是真理、人的动机、进退的平衡、需求与恐惧、存在与危机、自我实现的特质、人性的价值等。
  • 菜根谭(第六卷)

    菜根谭(第六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学》一书主要是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成功与失误的许多典型事例,进行逻辑分析,用具体事例说明逻辑推理的无穷妙用,深入浅出地教会我们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规则,提高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 关于人的思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关于人的思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18至19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作家古德温晚期重要的关于人生、政治、哲学见解的散文集,是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生哲理经过一生成熟思考后的思想结晶。本书从人的社会本源探讨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及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阐释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所有的人,除了极端情况,都有天生的才能,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引导,都能够在他们最擅长的活动中表现出敏捷、灵巧、聪慧和敏锐。作者书中表达的遵循自然规律,实施因材施教的观点,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热门推荐
  • 桃花姻缘劫

    桃花姻缘劫

    穿越千年、只为寻那桃花下的誓约;命运扭转、只为追随那雨里的轻笑;造物弄人、终究逃不过那姻缘之劫;一切归零、一生一世一双人。
  • 龙眠

    龙眠

    当眼前的事实令你战栗不已,是该直视还是逃避?暴风雨夜,因为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一个小男孩离奇失踪。神秘少年紧握遗落于事故现场的雨伞,声称感应到了小男孩的惊恐,甚至井盖上残留的剧烈疼痛。少年究竟是真的拥有某种神秘的能力,还是亲眼目睹了一切经过?或者,凶手就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斗破之究极系统

    斗破之究极系统

    21世纪青年意外穿越,成为了古族大长老古风之子古霖,古熏儿的哥哥,在天赋检验当天系统觉醒,且看古霖如何抢走本属于萧炎的药老和异火走上巅峰迎娶世间美女
  • 网游三国之争锋天下

    网游三国之争锋天下

    一个玩家带上虚拟头盔,来到不一样的三国世界。从黄巾之乱,到董卓霸权,再到群雄逐鹿,主角征管亥、降徐荣,破吕布,名动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偏偏是巨星

    我偏偏是巨星

    “巨星啊巨星我们爱你,少了你生活就不能继续!为了让粉丝们活下去,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当粉丝们欢呼着雀跃着合唱着这首歌的时候,舞台上拿着麦克风的毛易,热泪盈眶。这只是一个重生去圆梦的故事,这也只是一个最不像明星的明星,成为巨星的故事!(如有雷同,请不要联系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太空探索公司前序

    太空探索公司前序

    银河系边缘的一颗恒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爆发出了最亮的光芒!在老恒星爆炸的余烬中一颗新的恒星诞生了,它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星系——太阳系。几十亿年后,太空探索从这里开始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