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叫《月光曲》的课文。它记叙贝多芬在一个月夜里为盲姑娘弹奏钢琴的故事,意图说明《月光曲》产生的客观环境,并借以表现贝多芬对大自然的钟爱。这美丽的传说,曾打动过多少读者的心。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事实却并非如此。
贝多芬的《月光曲》,实际上是他在1801年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曾将此曲称之为“具有幻想风格的奏鸣曲”,献给其恋人朱丽叶塔。俄罗斯作曲家鲁宾斯坦在听到所谓《月光曲》后说:“说此曲是描写‘月光’,不像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却是彻头彻尾悲剧性的。”鲁宾斯坦的话没有错,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正处在“孤独”、“悲哀”之中。
那么,后来为什么会称为《月光曲》,而且会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原来,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于一个月明之夜在瑞士美丽的流森湖上,看着水面晃动的小船,联想起贝多芬的这支名曲,从那以后,便将曲名称为《月光》。经过诗人的描述,又引来一位无名作者的随声附和,编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鞋匠和盲妹会见贝多芬》的故事来。渐渐地,故事似乎变成了事实。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程中,多以此故事来解释这一乐曲的意境。小学课本也有了《月光曲》一文。
当然,把这篇课文当作传说来读,还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