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年秋天,当时暂时释放的死刑犯人,共计三百九十人,都被太宗的恩德感动,用不着别人催促带领,个个按照太宗规定的期限,来到朝廷等候执行死刑,没有一个逃亡隐匿的。太宗看到这些死刑犯人按期限来到京城,接受死刑处置,终于不忍心杀掉他们,便把他们都赦免了。
古人在评你这件事时,说:“死亡,是人们最为惧怕的,况且犯了死罪的人,又必定是天下的恶劣之徒。就是这些人,一旦受到君主施行的恩惠德政,便能受感动到这等地步,使得他们连人人惧怕的死亡都不躲避,那么,人们多么容易受到感化,便可想而知了。而凡是可以报答君主恩德的人,必定在任何地方都心甘情愿地尽心尽力了。可见,君主治理天下,一定要把施行恩惠德政作为当务之急。”
人生感悟:上下关系,彼此对待,相辅相成。因此,上若以力压下,下必以力抗之;上若以德服人,下必以德顺之。
剪须和药
唐太宗的时候,有一个功臣李世绩得了暴病。医生开的处方上说,要用人的胡须烧成灰,服用了可以治这种病。
太宗一心想要治好李世绩的病,于是将自己的胡须剪掉给他配药方。李世绩病痊愈之后,感激太宗的恩情,叩头把脑袋都磕出了血,涕泪横流表示感谢。
太宗说:“我仰仗您来安定国家社稷,您身体安康了,国家就稳定了。我剪掉胡须用来治愈您的疾病,乃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不是为了您个人,有什么值得感谢的?”
孟子说过:“君主把臣下看作手足,臣下就把君主看作心肝”。唐太宗关心李世绩的健康,乃至于剪掉自己的胡须来治疗他的疾病,真正是不亚于爱惜臣下如手足。给唐太宗做臣子的,哪能不竭尽忠诚、尽心尽力、立志发奋、不顾生死,来报答君主的恩情呢?
人生感悟:自己应该有德,对下属应该有恩。因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恩者用人之法,未有无恩而愿竭忠尽力者。
不用利口
有一天,汉文帝到上林苑游玩,来到豢养老虎的地方,问上林苑主管登记禽兽情况的簿籍官:“上林苑中各种各样的禽兽,总共有多少数目?”
这簿籍官一时没有回答上来。有个管理虎圈的小官在旁边替那簿籍官一一回答,并且回答得非常详细。
文帝听得高兴,于是就告诉随从的侍臣张释之:“这小官有才能,可以任命他担任上林苑总头。”
张释之回答说:“如今在朝廷中的周勃、张相如这两个人,都是有德行的忠厚长者,能承担朝廷中的重大责任,然而又都是说话木讷、口才不好。大凡有德行的人,自然从表面上看器宇轩昂、凝重深沉、言语不多但是该当简洁,哪里像这小官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用敏捷的巧辩来讨好上级呢?
今天如果因为这小官口齿伶俐就提拔他,恐怕天下听到这个风声的人就像草随风倒地那样,来效法他,都学得伶牙俐齿,不务实际,肯定会招致世风浅薄而人心离散”。
文帝认为张释之言之有理,便放弃了提拔那伶俐小官的打算。
从这件事来看,如果用人不当,就只会看重他的言辞能力。而文帝能够从谏如流,也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难怪汉文帝被后人称誉为汉朝的一代贤明君主。
人生感悟:以人为本的的确确是成功的理念。经世之本,识人为先;辨人之用,在于用才。然而,如何辨人,如何用人呢?返观汉文帝处理上林尉和啬夫一事,也许能够有所启迪。
弘文开馆
唐太宗在弘文殿中,聚集了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共计有二十多万卷。又在弘文殿旁边开设了一个图书馆,叫做“弘文馆”。于是精选了天下的饱学之士比如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公、萧德言等人,各自在担任原来官职的基础上兼任弘文馆学士,安排在弘文馆中,命令他们轮流值宿。每次上朝结束之后,便带领虞世南等人来到内殿,和他们一起讨论经书中的义理、古人的言行,或者商讨当时的政治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常常到半夜才结束聚会。
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唐太宗,却喜欢文化到这种程度,大概是太宗认识到战乱要靠武力平息,而治理天下却离不开人文教化。正因为太宗见识卓越,所以才能够保证了天下的太平,从而成为一代英明君主。
人生感悟: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犹如盲人骑瞎马,只顾朝前冲;不能实践的理论是空想的理论,犹如轻吹肥皂泡,炫目却空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这二者关系中有肯定,有否定,进而又否定之否定,于是功业也就开始了螺旋式的上升!
屈尊劳将
汉文帝的时候,匈奴侵犯汉朝的边疆进行抢掠。文帝拜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人为将军,各自带领部队离开京城,到边境布置防守。
刘礼带兵驻扎在霸上,徐厉带兵驻扎在棘门,周亚夫带兵驻扎在细柳。
文帝亲自到各个兵营慰劳将士们。先到霸上、棘门两个军营,车马直接进入军营,没有敢于阻挡皇帝车队的。
最后,文帝来到细柳的军营,前面开路的仪仗队到了军营门口时,被守门的军士阻挡住不准进入。开路官吏对军士说:“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要到了,你可要快点打开军营的大冈”。那守门的军士中有一个下级军官回答说:“我们在军中只知道有将军的命令,不知道有皇帝的指示”。
不长时间,文帝的车队到了,军士们还是不肯打开军营的大门。文帝于是派人拿皇帝的信物去见周亚夫,说:“皇帝要进营房慰劳部队”。周亚夫这才命令打开营门迎接皇帝的车队。
谁知在车队要进入军营的时候,守门的军士又说:“将军有命令在先,军营中不准车马驰驱”。于是文帝命令驭手控制住车马的速度,让车队徐缓地行进到周亚夫的军帐。
周亚夫从军帐中出来迎接文帝,手里拿着兵器,只是鞠躬作揖而不跪拜,并且解释说:“因为盔甲穿在身上,所以不敢行跪拜礼而损害军人的威容,请允许臣下用军中的礼节拜见皇上”。
文帝看到这些,面部表情马上严肃起来,俯下身体用手扶持车前的栏杆表示敬意,并且派人向周亚夫传话,表示敬佩之情,说:“皇帝非常尊敬将军,并对全体将士表示慰问。”
汉文帝从周亚夫的军营中出来之后,感叹赞美周亚夫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刚才到霸上、棘门两个军营,守门军士竟然那样疏忽粗略,就像在玩过家家。万一有乘虚而入、袭击军营的事情发生,他们的将军都可以在遭受袭击中被俘虏。而像周亚夫这样军纪严明的临战状态,难道是可以轻易侵犯的吗?”
古时候,君主命将出征,亲自推动军车的车轮来送部队启程;在任命将军时,亲自将象征国家军权的兵器“钺”、把柄朝着将军递给他,还嘱托说:“朝廷大门之外,将军您说了算,我不会在朝廷中随意向你们发号施令,掣肘你们的行动”。大凡将军权力不受尊重,那么军令就不会严厉,将士就不会拼死效命。因此,古代齐国的大将穰苴杀了国王宠幸的近臣,吴国的将军孙武在操练时斩了吴王宠爱的嫔妃,然后才能驱使国家的兵众,依靠他们成就巨大的功业。
周亚夫军纪严明,实在是一代名将;然而没有汉文帝的圣哲英明,尊重周亚夫的权力,用优厚的礼节表示对周亚夫治军有方的崇敬,那么周亚夫因为怠慢了皇帝,求赦免罪都来不及,哪里还有精力带兵冲锋陷阵、抵抗外来侵略呢?后代君主任用军事人才,应当效法汉文帝的风范才是。
人生感悟:一些人常常感叹:人才难得!其实,这些领导者最应该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具备了容人的雅量?周亚夫是难得的将才,同时也是一个常令君王尴尬的刺头儿,因为他是人才,而非奴才。要用人才,则必须容忍他的刺儿、他的狂、他的直……所以,欲要用人,先必容人。
葺槛旌直
汉成帝的时候,成帝母亲王氏的家人在朝中把持政权,胡作非为;而原来成帝的老师、当时担任丞相后来被加封为安昌侯的张禹,虽然很有学问,但是性格柔弱又没有原则性,再加上年纪老迈要保全自己的名位,所以屈从于王氏的淫威进而袒护他们的恶行。作为丞相,张禹贻误国家政事、逢迎恶势力,对皇上不忠诚的罪过是严重的。
曾经担任槐里县令的朱云,为人刚直不阿,厌恶张禹这种纵容恶势力的行为,于是打报告请求面见成帝提意见。
在朱云来到朝廷上见成帝的时候,朝中公卿大臣都在朝堂上,朱云竟然毫不避讳地直接向成帝说:“请求您赐给臣下尚方宝剑,斩一个奸佞臣子的脑袋,用来惩戒其他的佞臣”。
成帝问:“你说的佞臣是哪一个?”
朱云回答说:“就是安昌侯张禹”。
成帝听到后非常恼怒,厉声说:“小小官员竟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中侮辱我的师傅,这罪过应当斩首,不能饶恕!”
御史便要把朱云从朝堂中拿下,朱云死死拉住殿前的栏杆不肯放手,一边大声疾呼:“古代夏桀杀关龙逢、殷纣杀王子比干,臣子今天因为直言进谏被杀害,从而能够跟随两位上古忠臣交游于阴曹地府,成为忠义的鬼雄,足以满足我的心愿!只是可惜圣明的朝廷被奸佞之臣误导,不知道今后会走到什么危险的地步!”在挣扎呼喊中以至于把殿前的栏杆都拉断了。
当时在朝廷中的左将军辛庆忌,摘掉乌纱帽向成帝一边叩头一边替朱云求情:“这个小臣素来以狂放耿直著称于世,还是对他宽容一些为好”。
成帝的怒气这才有所缓解,朱云于是幸免于罹难。到后来,有关部门来修理被朱云拉断的栏杆,成帝对他们说:
“这栏杆不必更换新的,只是把这拉断的地方葺补一下,让它留下曾经被毁坏过的痕迹,让人知道是朱云拉断的,用来表扬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提高耿介之士的声望。”
成帝既在左将军的求情中领悟了朱云的耿介忠直,免除了他的死罪;又在修葺栏杆时留下毁坏的痕迹以表记朱云的义举,大概就是从这个道理出发的。成帝这样做,可以说是有明君的风度,所以史臣在史书中记载了这件事来称道汉成帝。
人生感悟: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良工琢玉,不无小瑕。只有明白“无粹白之狐,有粹白之裘”的道理,忍得住逆耳,听得进忠言,喝得下苦药,容得下直臣,才能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以成大事。
明辨诈书
汉昭帝在年幼的时候就登基作了皇帝,大将军霍光遵照先帝的遗嘱辅助年幼的昭帝。
当时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因私人恩怨而怀恨霍光;而燕王刘旦又因为自己是昭帝的哥哥,却没有能够继承皇位而心怀怨恨。于是上官桀等人以为昭帝年幼无知,设计谋要排挤、陷害霍光:指使人冒充燕王刘旦的部下,打报告弹劾霍光,说霍光擅自调动幕府中的军官、增加武装部队的人数、独揽大权、图谋不轨。
昭帝看过报告之后,只是将这份诬陷信留存在宫中,没有往有关部门批转。
霍光听到这件事之后,便在家中等待皇帝加罪于自己,因而不敢上朝面见昭帝。
昭帝派人传唤霍光入朝相见,霍光见到昭帝之后摘下帽子只管叩头。
昭帝说:“将军快将帽子戴上,我本来知道这报告中说的事情是虚假的:将军在幕府中调动军官还不到十天,燕王兄距离京城数千里地,他怎么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可见这是欺诈”。当时汉昭帝年龄不过十四岁左右。
昭帝左右的人见皇上年纪轻轻便这等明察秋毫,没有不面面相觑、惊骇失色的,而那冒充燕王手下、打欺诈报告的人,也畏罪潜逃。
此后,上官桀的同党还不死心,继续捏造事实诬陷霍光,昭帝当即恼怒异常,说:“大将军是忠臣,是先帝因为我年幼,留下遗嘱,托付他辅佐我的。再有说霍将军坏话的,马上以重罪论处!”
从此上官桀等人才开始恐惧害怕,不敢再进谗言。而那霍光辅佐的昭帝,终于成为一代贤明君主。
如果让那上官桀之流的谗言发生作用,霍光遭遇横祸自不待言,就是汉朝刘家的宗庙社稷,也将处于危险之中。呜呼!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辅国大臣、将社稷前途委托给摄政琢宰,难道是容易的事情吗?
人生感悟:不明则昏,昏则不能辨是非。是非不辨,忠臣则走,贤才远遁,身边就会挤满小人。身边围满小人注定会有一个悲剧结局。
纳谏赐金
有一次,汉文帝驱车到霸陵上面,要从西边沿陡峻的高坡向下驱车。
随从的郎中将有一位叫做袁盎,骑马走在文帝的车子旁边,急忙挽住马的缰绳,不肯让车子向下驱驰。文帝批评他说:“将军难道胆小怯懦吗?怎么可以如此惊惧害怕?”
袁盎回答说:“臣下听说过:圣明的君主不图谋由于侥幸而免于灾祸,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身安全关系重大。现在君主驾驶六匹马拉的车子,快速向陡峻的坡下驱驰,就是不出事,也是驾驭危险侥幸免于遭难罢了。倘若拉车的马惊了,车子因而倾覆,突然出现难以预料的变故,那时后悔如何能够来得及?您纵然拿自己身体的安全不当回事,那么,对于把天下托付给您的先皇帝、对于日夜惦记您安危的皇太后,您打算怎么交代呢?”
文帝听到袁盎的话之后,将车子止住,放弃了沿陡坡驱车的想法。
还有一次,袁盎跟随文帝去上林苑巡视,看到文帝宠爱的慎夫人和皇后坐在同一个席子上,袁盎认为这是不符合礼法的,向文帝进谏要求慎夫人退出那席子。文帝对袁盎敢于直言的性格,赐给他五十斤的赏金。
凡是臣下进谏,只是想要他的君上免于凶险,没有过失,并非图赏赐。那文帝既听从袁盎的建议,又如此地重赏他,大概是深切体会到袁盎的话非常有益于自己,并且通过对袁盎的嘉勉,鼓励其他的臣下直言进谏吧?文帝听从臣下进谏的心情,何其迫切!
人生感悟:赏罚是人主之二柄,应左右并用,不可偏废。具体而言,赏如春雨,一赏则群臣效法;罚似秋霜,一罚则天下畏缩。
赏强项令
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上说: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董宣的人在洛阳担任县令。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有一名家奴,光天化日之下杀人之后,躲藏在公主家,因为官府不能搜查公主的住宅,所以没有办法捉拿这个杀人犯伏法。
有一天公主出门,那家奴在公主的车上,董宣在路上拦住公主的车子,拽住马的缰绳阻止它前进,用刀在地上划了界限不许越过,大声数落公主纵容包庇罪犯的过失,呵斥那家奴下车,亲手把那杀人犯斩了。
公主马上回到宫中,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听到之后非常恼怒,把董宣捉拿来,要将他乱棍打死。董宣叩头说:
“皇帝您以圣明的德行中兴汉朝,应当用法制治理国家,如果纵容家奴杀人而不让他偿命,这就是没有法度。家奴犯法尚且不能治罪,那么您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用不着乱棍打死,请允许我自杀就是了。”随即用脑袋向柱子撞去。
光武帝听他说得有道理,便命令人将他拉住,阻止他触柱自杀,只是要求他向公主叩头赔罪便饶他不死。
谁知董宣还是不肯,光武帝就让人使劲往下按他的头,迫使他给公主叩头。董宣两只手撑着地,顽强地向上昂起头颅,始终不肯向公主叩头赔罪。
光武帝看到董宣如此耿直不屈,反而从心眼儿里喜欢上了这条汉子,于是下令:放这硬脖子的县令出去,并且赏赐三十万钱币予以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