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民之道
从前有个大学士,被皇上擢升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之职,惟听命于皇上。某日皇上命他去南山拜见老国师,请教“治民之道”。
宰相接旨,马上启程,一行数百之众,浩浩荡荡来到南山。随即派人通报,岂知久久不见国师出迎,只见一知客僧将他接至东厢房,言明稍等,国师即来相见。丞相虽心中不悦(国师不懂待客之道),但还是耐心等候。殊不知,一等竟等了3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等了6个小时之久,丞相的等待耐性已然用完,深深气愤国师连待客之道都不懂,岂会懂什么治民之道。不见也罢,随即下令,打道回府。
队伍方才下山,行至山脚,却见国师含笑而立。此时丞相斥其不必前倨后恭。
但见国师笑问:“今日来为何事?”
丞相回答说:“只因皇上命我前来请教治民之道。”
国师慎重地说:“我已经将治民之道教予您了呀!”
丞相瞪大眼睛说:“未曾谋面,你何时教我!”
国师说道:“您只听皇上说我可教您治民之道,便远从京师来此,这只是耳朵听见而已,而今未见我面,便已否定我的价值。眼、耳均同在您身上,您尚且相信耳朵、不信眼睛,分别心是如此之大!试想,若您的儿子与百姓的子女同时犯罪。您有此分别心,何以治民!”
人生感悟:没有分别心,才是最公正的治民之道。
人都有自己喜欢之人,也会有厌恶之人。但切忌:若居高位则更应注意对人、对事掌握的公平性,不能徇私、分别,否则非但难以服众,更将导致人心离散,派系林立,使组织无法团结。
商鞅变法
春秋时代,为了使秦国强大起来,统一天下,秦国大臣商鞅主张革故鼎新,变法图强。
商鞅在西城门贴出告示,并在告示下放了一支竹竿。告示说:“若有人能将门下这支竹竿,拿到东城门,交给守门官,便会得到赏银三百两。”
众百姓围着告示榜,东一句、西一句的议论纷纷。
有人说:“天下哪有这等便宜事,这一定是骗人的。”
又有人说:“也许将竹竿拿到东门去的人,非但没赏银,还可能召来一顿毒打。”
说话的多,围观的更多,但就是没人敢去拿竹竿。
这时,有一个憨厚的年轻人,一言不发,拿起竹竿就往东门走。众人一看,就有人问年轻人难道不怕到了东门,因为贪图不劳而获而受到处罚吗?年轻人边走边率直的回答:
“姑且试一试又何妨,最坏只是得到一点处罚,但若万一是真的如告示所说,岂不是获得了三百两?”
果然,年轻人来到东门,得到了三百两的赏银。
此举提高了秦政府的威信,实现了政通人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石。
人生感悟:威信是实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威”和“信”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无“信”则无“威”。
任贤图治
唐尧大帝在位的时候,任用有贤德的大臣、并且和他们一起商量治理国家的大事。那时被任用的贤臣有姓羲的兄弟二人、姓和的兄弟二人。唐尧大帝让他们四个人严肃郑重地向民众传授农事季节。让羲老二在东方叫做“蜗夷”的地方建立行政机构,管理春季耕作播种的事情;令羲老三在南方叫做“交趾”的地方建立行政机构,管理夏季耕耘除草的事情;让和老二在西方叫做“昧谷”的地方建立行政机构,管理秋季收获的事情;令和老三在北方叫做“幽都”的地方建立行政机构,管理冬季收藏各种农产品的事情。
另外,唐尧大帝还访问四方的部落首领,让他们推荐天下有贤德、有能力担当重任的人才。这时,四方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后来成为虞舜大帝的舜担任宰相。那时,天下有贤德的人才都聚集在朝廷上,各方面的官员都兢兢业业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用人得当的唐尧大帝无所作为天下却自然得到治理。
大凡管理国家,可以由一个人主持,但不可能由这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亲自管理。唐尧大帝虽然有后世君主难以企及的圣明,还是要依靠贤臣才能取得天下大治的成功。《尚书》中说:“股肱唯人,良臣唯圣”,就是说国家栋梁之材担任重要职务,才能安定民众的生活;贤良的大臣多了,才能显示国君的圣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和唐尧大帝治理国家的方式暗和的。
唐尧大帝之后,虞舜大帝成为天子,他也学习唐尧大帝的做法,中央机关的官吏和地方官员任用得当,天下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于是,为了记载这太平盛世的景象,和诸位大臣作了这样一首歌:“国家元首圣明呀!国家重臣贤良呀!各种事情顺畅呀!”因此,被古今称道的唐尧虞舜无所作为而天下大治,就是任用贤臣的结果。
人生感悟:会办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会用人的才是高明的人。因此,天下可一人主之,不可一人治之。
孝德升闻
虞舜大帝的父亲是一个瞎子,虞舜大帝是这个瞎子的前妻生的儿子。虞舜的母亲去世之后,虞舜的父亲瞎老头又娶了一个后妻,这后妻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象”。那瞎老头愚钝顽冥不通情理,而他的后妻又嚣张恶劣不贤惠,他们的儿子象则凶残狠毒,行为放荡。他们三人时常在一起商量着要杀掉虞舜。虞舜知道之后,设法躲避他们设置的各种圈套,才免于遭受他们的戕害。但即使这样,虞舜始终不敢怨恨他的父亲和后母,只管向他们尽自己的孝道。久而久之,虞舜的行为终于感化了全家,使得自家成为一个和睦的家庭。虞舜的父亲瞎老头,看到虞舜这般能够忍耐屈辱恪尽孝道,也相信虞舜是一个好孩子,从而喜欢他了。因为这件事,人们都称年轻的虞舜为大孝子。
正在这个时候,唐尧大帝访求有贤德的人,要把帝位让给他。群臣因为知道虞舜的名声,一致推荐虞舜。在此之前,唐尧大帝已经知道虞舜善于和父母兄弟相处,是一个品德情操极为高尚的人,但因为他没有结婚,所以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处理好夫妻关系。于是把虞舜召到朝廷中来,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瑛嫁给他做妻子。结婚之后,虞舜又在处理夫妻关系方面表现出他的贤德:他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作表率,感化两位公主,在虞舜那两位不怎么样的父母面前毕恭毕敬,极尽作媳妇的孝道。因此,唐尧大帝便把帝位禅让给虞舜,于是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一个虞舜大帝的存在。
自古以来的圣哲贤人,都是以尽孝道的行为立足于社会。然而,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尚且不是难以办到的事情;唯独像虞舜那样,父母对虞舜这个儿子并不慈爱,而虞舜最终能够感化他的父母,才能够被当时的人并且被万世之后的人称赞为最大的孝子。
人生感悟:俗话说:未曾做事,先做人。同理,未曾做官,先要立德。无德者虽有一时一事的成功,但却会失败一生,终为人所唾弃;德厚之人虽有一时一事的失败,但却成功一生,让人心悦诚服。
解裘赐将
宋太祖派遣大将军王全斌率领部队征伐蜀地。当时正赶上冬天,天寒地冻,京城中又下了一场大雪。太祖设置毡子帐篷在讲武殿中,身上穿着紫貂皮的裘皮大衣,头上戴着紫貂皮的帽子,驾临朝廷和百官商议事情。
忽然,太祖对左右的人说:“我穿戴地这般温暖的衣帽,身上还觉得寒冷,那些西征蜀地的将士,顶风冒雪,又没有我这样的衣服穿,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样的寒冷?”当即将身上的貂皮衣帽解下,派遣使者立即送给王全斌穿。又带去口信告诉王全斌手下的将士:“各位将士寒冷辛苦,朝廷无时无刻不在惦记你们,无奈貂皮的大衣、帽子有限,不能给你们每人都送一件”。
王全斌跪拜接受赏赐,感激得垂下眼泪。诸位将士也被太祖的关切感动,在战场上互相配合,努力奋战,以图报答皇帝的关怀,故而所向披靡,战事连连告捷。最终平定了西蜀。
那宋太祖有解衣的恩德,浸润到了部队将士的心田,所以马上能够激励他们拼死为国家征战,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可见,君主要想守卫边疆的将军成就大功业,不能不体恤他们的辛苦,丰厚对他们的赏赐,来鼓励他们建功立业。
人生感悟:无威则令不行,下面会一盘散沙;无恩则貌合神离,属下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何时施恩?何时施威?这是考察一个管理者水平高低的标准。
解网施仁
记载商代历史的史书上说:成汤作国君宽厚仁慈,他曾经到野外去,见到有人四面张网罗捕鸟雀,并且在嘴里叨咕着:“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四面八方飞来的鸟雀,都要落在我的罗网里面”。
成汤听到之后心中不忍,叹息说:“这般做法,那鸟雀一个也逃不掉了,怎么能够伤害动物的性命、不讲仁慈到这种程度呢?”于是命令随从的人员将那罗网解开三面,只剩下一面,又重新为张网的人祈祷说:“鸟雀呀!你们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往右飞的就往右飞,想往高处飞的就往高处飞,想往下落的就往下落──听凭你往哪里飞翔。只是那些不要命的,才落入我的网中”。
那成汤不忍心戕害动物到这种程度,由此便可以推想他是如何爱护人民了。
因此,当时处于汉江之南的列国诸侯,听到成汤不忍杀生这件事,都称道说:“成汤实行仁政德治,可以说到达极致了,禽兽那么微贱的生命都被珍惜,何况对于人呢?”于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汉江36个诸侯国都归顺了商朝。大凡能够珍惜物类的人,便可以推知他对人民仁慈,所以归顺成汤的小国能够这么多。
人生感悟:有德无才,则懦弱无能,无人信服,也无人跟从;有才无德,则恃才傲物,横行霸道,人们也只会避而远之。然而,才性或有天成,品德则可后养。因此,比较而言,二者之中,德之磨炼尤为关键。
啖饼惜福
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在宫中亲自服侍他的父亲玄宗皇帝吃饭。历来早晚问安、服侍三餐,尽太子应当履行的礼数。当时在餐桌上有一块肥羊肉,玄宗想吃,便回头看肃宗,让肃宗亲自切割给他吃。肃宗听从父亲的话,就用刀切割了那羊肉,之后因为刀刃上粘了一些羊油,便拿了一块饼,将那刀子擦拭干净。因为饼是食物,肃宗拿饼来擦拭刀子,玄宗认为可惜,脸上自然流露出不高兴的神色,一直盯着肃宗看。谁知肃宗不慌不忙地将那擦拭刀子的大饼送到嘴边,大口吃起来,并不抛弃。
玄宗看到这里才大为高兴,于是对肃有宗说:“世俗的凡人,福分是有限度的,就应当像你刚才那样爱惜才对”。
人生感悟:唐玄宗“惜福”两个字,真正是当政者借鉴的法宝。欲福长久,必先惜福;欲官长久,必先惜官;欲生命长久,必先惜生。世间一切事物,皆属来之不易而去之甚易。不惜,则如过眼烟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遣归方士
唐太宗的时候,西域的天竺国有一个方士叫做娑婆寐的,自称有长生不老的药方。太宗开始相信了他的话,派人到婆罗门各国去采集药材,命令娑婆寐炼制长生不老药。最终这位方士没有炼制成功,于是就遣送他回国。
等到唐高宗即位,这方士又来到唐朝的京城,向高宗进献他的方术,高宗不肯接纳,再次将他遣返回国。
高宗为这件事对宰相说:“自古以来有生必有死,神仙之类的说法都是虚妄荒诞的。古时候秦始皇、汉武帝为了寻求神仙方术,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到底没有一个有效验的,如果世界上真的有长生不老的人,他们如今都在哪里?”
李绩回答说:“这位方士这次来,容貌衰老、头发全白了,不像上次来那么年轻。他如果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如何不自己先服食以延年益寿?结果衰老到这种程度,他那一套荒诞不经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来。”
后来,那位方士果然还没有来得及回到天竺国的家中,便死在半道上了。
由此看来,神仙方术,本来是心术不正的人寻求恩惠、宠幸的手段。他们看到天子富贵到了极点,什么都不缺,因而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他动心,只有长生不老这一件事,不能有把握地得到,于是便假托虚无缥缈的传说,用来取悦、打动皇帝的心。
在历史上,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徐福之流,人于东海一去不复返;为汉武帝寻找神仙药方的栾大等人,因为没有成功被武帝诛杀。就是这两件事,便可以作为神仙方术荒诞不经的明证。
人生感悟:人本有限,却追逐无限,这是人之本性,本无可厚非,但应求之有道。应当去尽力做到如古人所言之“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这才是真正的“三不朽”,舍此而逐所谓“长生之术”、“不老灵药”,统统都是邪术邪道,是欲望淹没了理智,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只要清心寡欲、饮食起居有规律,自然可以保全、巩固精神体魄,延年益寿。
听谏散鸟
唐玄宗曾经派遣使臣到江南一带,搜集各种名贵水鸟畜养在皇宫的园囿水池中,以备参观赏玩。当时使臣所到之处,百姓往往难以忍受搜罗活动所造成的骚扰侵害。
有一位担任汴州刺史的官员、叫做倪若水的,打报告进谏说:“如今江南的百姓衣食不丰足,忍受饥饿寒冷的人超过半数,况且现在正是农忙季节,百姓忙于男耕女织解决温饱急需,而朝廷派官员到处搜捕水鸟,搜捕到之后又要水路、陆路辗转运输送到京城。这种给百姓增加负担、对地方形成骚扰的举动,被世间的人们看到,难道不说皇帝您轻视百姓安身立命的农务劳动,而重视飞禽水鸟的搜罗,心中以人民为微贱、以禽鸟为贵重吗?您为什么从事这种并非急需的事情,喜欢这没有益处的东西,从而造成圣明德治的缺败损害呢?”
玄宗看到倪若水的报告,心中深切地感到他说的正确,随即发布了一道手令,来感谢倪若水的真知灼见,命令停止搜捕、并且放飞所有已经收罗到的水鸟。
史书上曾经有召公训诫周武王的话:“不以奇异的东西为珍贵从而轻视有用的东西,百姓生活才能丰足”;又说:
“珍稀的飞禽、奇异的野兽,不要在国都中畜养”。君主的爱好崇尚,不能不审慎。唐玄宗喜欢水鸟,几近于因禽鸟荒废政事,一听到倪若水的进谏,随即命令将水鸟放飞,可以说是从谏如流。
不只是禽鸟,大凡君主喜好上哪一样东西,马上就会变成地方上祸患的根源:官吏为了逢迎上面,往往向他征调一件,他便命令百姓上缴十件,其中半数交给公家、半数中饱私囊。甚至在征调的过程中使用严酷的刑法、严峻的惩罚,催促、督察苛刻烦扰,百姓在征调过程中往往被逼迫得卖儿鬻女倾家荡产,那祸害难道可以说得完吗?
人生感悟:商纣以酒丧邦,周幽王以色亡国。情欲二字,倘不能以理节之,则必化身为“贪、嗔、痴”之三毒,使芸芸众生,沉沦其中,摸爬滚打,越溺越深。当政者只有清心寡欲一无所好,只是让百姓缴纳他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赋税,那么百姓就可以得到休养生息,天下自然就太平无事了。
纵囚归狱
唐太宗曾经亲自审察记录获罪囚犯的情况,看到那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心中产生怜悯的情感,不忍心马上杀了他们,将他们全部放回家,看望父、母、妻、子,规定他们第二年秋天自行回到牢房,接受死刑。同时又命令各地的司法部门,将全国的死刑犯也全部暂时释放回家,也规定这些犯人第二年秋天来京城接受死刑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