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为有关人类行为规范的观念,像意识形态的其他领域一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道德一旦形成,就以巨大的力量指导和制约着人类的行为,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因此,道德的形成与道德的意义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两个课题。
(一)道德的形成
道德的产生和形成,必须首先产生有道德需要的人,必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只有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才能形成。动物不能形成社会关系,所以动物不存在道德需要。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摆脱了物我不分的混沌状态,在大自然面前获得了主体地位,产生了自我意识。人既能作为意识的主体去认识客观世界,又能把自己作为意识对象,进行自我认识。人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就产生了自我完善的愿望,这就是道德追求。人类一旦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就产生两种存在方式的追求,一种是肉体的存在方式,一种是心灵的存在方式。肉体存在方式的追求,主要表现为物质方面上的要求,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以及人们的吃、穿、住、用等消费活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活动。心灵存在方式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活动上,比如政治活动、道德活动、宗教活动、文艺活动等等。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人们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从现象上看起来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和对劳动产品的分配却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说,人在生产劳动中的物质交往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交往。人类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哪些想法符合实际,哪些想法不符合实际,于是产生了正误、利害、善恶等思想观念,并根据这些思想观念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生产活动搞得更好,生产力得以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给人们协调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就在这样的互相促进中发展。
生产劳动促进了人类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进步,也就促进了道德的发展。人类最初的时候,生产工具非常原始,生产能力极其低下,活动范围也很狭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才能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律平等,没有统治和压迫。为了维护相依为命的集体,大家自觉地遵循共同的原则和习俗,大家有共同的情感和意志,有共同的行为方式,这便是最初的道德表现。
后来,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生产活动也复杂了,于是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既表现在氏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上,又表现在不同氏族之间的分工上,这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与集体的不同利益和不同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矛盾。为了协调关系,解决矛盾,便产生了有关责任、义务的规定以及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的种种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与最初的道德表现相比,这里的道德要求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总之,道德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是劳动的内在结构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各种道德内容。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个道理,人的进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些心理、情感现象仅仅用物质生产活动是说不清楚的。就拿生产活动来说,恩格斯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说法:“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是互相关联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直接靠人力进行生产活动。由于当时生活资料无保障,有病得不到医治,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人的寿命很短,劳动力减员很快,所以对劳动力的再生产非常重视,人们普遍有一种生殖崇拜思想。非常崇拜能生育的女性,并将她们神化。比如,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造人女神,人们非常崇拜她,说她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创造了宇宙万物,是一位替民众造福的女英雄。到文明时代,人们仍然热烈赞美能生育的女子,并把女子的体大与生育联系起来,以硕大的体态为美。《诗经》里就有不少表现这种思想意识的诗。生殖崇拜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时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多子多福,因此非常重视男女婚姻,把“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来对待,视婚姻为“喜事”、“大事”。与物质生产活动有关联的敬神思想,也是人类道德产生和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原始社会,人类的认识能力还很低,对周围所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等,都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原始人类就以己度物,主观地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些超人的神灵,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这些自然神灵所为。人们为了使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就采用各种巫术行为和敬神方式,企图影响神灵,使之为人造福。在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在众神面前一律平等,敬神是全体成员的义务。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敬神成了贵族的特权,敬神的地点、方式及规模成了区分贵族身份、地位高低的一种标志。有关敬神的各种禁忌同时也成了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
随着生产活动的深入发展,古人的大脑日渐发达,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人们认识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是什么神灵所为。《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阴阳相合的结果。正因为自然界有这种阴阳变化,才能产生万物,供人们享用,养育人类。天有如此大功而不以功自恃,这是一种天德。中国古人把这种天德视为最理想的道德境界。这一思想是很可贵的,就是当代社会也很值得提倡。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人像自然界的雨雪那样,遍施无私,有大功而不言,这是一种多么高的道德境界啊!
总之,人类对道德的追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而产生的一种个体与公众的自觉追求。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发展中的人类社会不能没有道德,无道德就无法成为人类社会。
(二)道德的意义
道德是衡量个体素质的重要标志。群体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内容。先进的事业是先进的人干出来的,而先进的人决不是仅仅会空喊政治口号的人,也不是仅仅了解一点科学知识或者善于拉扯人情关系的所谓的“能人”,而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讲道德是构建理想人格的重要内容,把讲道德视为人生的第一要义。首先,讲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条件,不讲道德与野兽无异。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善性。他曾说:“人不可以无耻。”他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一种天性,知耻是做人的基础,不知耻就难以做人了。北宋二程(程颢、程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们认为:“君子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仁义之性也。苟纵其心而不知反(返),则亦禽兽而已。”这就是说,如果放纵自己的私心不以仁义之心来约束自己,就与禽兽无异了。其次,古人将道德修养提到治国的高度上来认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很明白地告诉人们,欲治其国,先修其身,其身不正,焉能治国?古人的这些道德观念,用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有些唯道德论的倾向,但是,它揭示了道德修养对于做人和治国的重要性,这一点却是非常正确的,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正因为道德修养对于做人和治国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中外的一些思想家,无不强调道德修养。他们在道德的重要性、道德的修养及道德的作用等方面都发表了非常精辟的见解。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德行是灵魂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德行,才能从灵魂深处产生出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才能干好事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法国学者狄德罗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一个趣味堕落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不可能想到他人和集体。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正确地区分和对待善恶、真伪等关系,而成为一个昏聩平庸、无所作为的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革命任务的需要和共产党员的道德状况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家,担当起革命的重任。一个共产党员如果道德水准不高,就没有资格领导人民革命,如果不讲道德修养,连做共产党员的资格也没有。
一个革命政党在战争年代,不注意道德修养就无法领导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果不注意道德修养也决不会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越是艰巨,越是要求人们有高尚的道德。近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收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但是我们在敬佩、歌颂、学习英雄人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人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高的现实,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见死不救、遇危不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职工素质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有的青年工人的素质下滑的趋势更为突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提职工素质往往只注意文化素质,而忽略了道德素质。有些地方和单位表面上很重视职工文化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不严肃,工作方法简单粗疏,再加上没有跟上强有力的道德教育,致使一些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捞取一纸名不符实的文凭,结果是文化素质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道德素质反而下滑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人心理素质较差,公德意识淡薄,性情浮躁,责任感不强等。据有人调查,有近一半的人对国家的政事不关心,具有进取、奉献精神的人仅占三分之一。各种职业道德也出现种种不良倾向,有的地方和部门,由以权谋私进而蔓延为以职业谋私,以至于发展到互相坑骗的地步。中国人一向以勤劳勇敢自诩,但现在消极敷衍的人也不在少数。有人曾对中日两国工人的敬业精神做过调查,发现中国工人勤奋劳动者仅占百分之四十,而日本工人勤奋劳动者约占百分之六十。日本人有一种说法,一个中国人干得过一个日本人,而三个中国人却干不过三个日本人。这说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协作精神不如日本人。敬业精神的低落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且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我们自己的过去比,有的方面也后退了。据报载,1994年冬,武汉重型机床厂接受一台来厂大修的机床,这台机床是该厂60年代初的产品,三十多年来,这台机器一直是一家工厂的骨干设备,到大修时已属超期服役,经清洗发现这台机床的各种铸件棱角分明,机身上的厂徽线条清晰,富有美感;而这时正在装配的一台同类型的机床却是另一种面目:主轴宽窄不匀,机身粗糙,连厂徽都疙疙瘩瘩。时隔30年,科技进步了,产品质量反而下降了,岂不令人深省吗?武汉重型机床厂的情况不是极个别现象,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的部门、行业和个人天天在向社会倾销粗制滥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些产品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由于生产制造者的道德水准之低下造成的。由此看来,强调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道德高尚的人,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必须切实搞好道德教育。
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一些传统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消失了,而新的道德规范有的尚未在人们的心理上扎下根。这是一个新旧道德交替的时期,同时又是一个好坏并存、美丑较量的时期。在这个道德选择的严峻时刻,每个人都应当做出正确的选择。特别是青年人,来日方长,更应当做出明确的回答:我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道德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在口头,在纸面上,谁也不会否认。但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甚至一面在强调,一面在下滑。这有其复杂的原因,其中没有把道德的位置摆正,道德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是一个重要原因。对道德功能的认识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道德决定论,这种论调脱离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背景,空谈道德,片面强调道德的作用,使道德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结果使道德规范无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反而出现了言行不一的虚伪歪风。二是否定道德,持这种思想的人并不是在口头上赤裸裸地否认道德的作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各种方式排挤道德。否定道德的人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论调和做法:有的人以极端个人主义代替社会公德,认为凡是符合个人利益的就是合乎社会公德的;有的人以部分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代替社会公德,他们常常打着为团体谋利益的旗号,去损害公众的利益;有的人以其他社会意识代替道德,表面上也在讲道德,实质上取消了道德,比如有的地方出现了以智能代替道德的倾向,片面强调能力的作用,致使一些有“能”而无德者窃取了一些重要职位,利用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为个人谋私利。
脱离具体的社会条件而孤立地强调道德行不通,以形形色色的论调否定道德更不行。我们应当正确认识道德的功能,将道德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正确处理道德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使道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