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萨曼莎·鲍尔来头也不小。如果奥巴马当选,萨曼莎·鲍尔一定会在内阁任职。2008年3月,鲍尔在接受《苏格兰人报》采访过程中骂希拉里是“恶魔”,“她力图蒙骗公众”,“她不择手段”,“你看着她就会恶心”。尽管她一再交代记者说这是不能记录在案的话,但是媒体还是把她的评论公之于众,希拉里竞选班子强烈抗议鲍尔侮辱性的评论。鲍尔遂向奥巴马提出辞职,奥巴马阵营接受并宣布她的辞职。此外,鲍尔在接受BBC采访时还说,奥巴马如果当选,她并不认为他可以在18个月内就从伊拉克撤出美军部队。鲍尔“淡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也在于犹太人的反对。她宣称犹太人利益集团是美国外交政策失误的一个历史性、结构性的原因,此观点遭到了犹太人组织的强烈抨击。不过,当鲍尔2008年7月在爱尔兰举行婚礼时,奥巴马仍然写信向她致贺。
奥巴马一开始主要倚重这两位没有从政经验的个人顾问,与曾在克林顿政府任职的安东尼·莱克和苏珊·莱斯等的接触寥寥可数。外交顾问内部也是明争暗斗、你争我夺,那些从政经验丰富的人经常觉得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008年7月18日,《纽约时报》说奥巴马多达300人的外交顾问团简直就像一个“迷你国务院”,按照不同的地区和议题被细致地划分为20个分支。在民主党预选结束前,外交团队的主要成员是前总统克林顿政府的外交官员,预选结束后,又加入了希拉里竞选团队的外交顾问团。外交顾问团的多数成员与奥巴马情投意合,多是反对伊拉克战争的自由主义人士,强调用外交和经济手段等“软实力”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因此,他们在民主党的外交政策谱系中属于中间派,不会出现像共和党内部新保守主义和所谓的现实主义那样的深层次分裂。
除了上述人选外,《纽约时报》还提到奥巴马的另外两个外交顾问马克·李普特和丹尼斯·麦克唐纳。
李普特是奥巴马在参议院的前任外交政策顾问,而麦克唐纳是民主党国会议员的外交顾问,国会国际关系委员会的成员。李普特和麦克唐纳为奥巴马竞选班子的正式雇员,而其他人员则属于志愿提供服务的外部顾问。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也是奥巴马极力网罗的重量级人物。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不仅仅是众多竞选者中最好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团队成员经验丰富、功勋卓著,每个人都是自己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很多人彼此有过合作经历,磨合成本低、工作效率高。许多人曾经多次受聘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国会竞选委员会,对民主党的全国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并且积累了不少的人际关系。多位竞选团队成员背景深厚,与民主党内部资深党员关系密切。不难看出,这个团队能够有效地弥补奥巴马党内根基不深的缺点,也是奥巴马驰骋政坛的智囊团。
九、赢得权势家族的青睐
奥巴马的参选获得了美国政界一些大佬的支持,其中就有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爱德华·肯尼迪是先后遇刺身亡的前总统约翰·肯尼迪与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唯一尚在人世的兄弟。美国民主党党部一名官员2008年1月27日证实,肯尼迪家族后代、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将发表声明支持奥巴马获得党内提名竞选总统。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根据爱德华·肯尼迪身边工作人员的说法,这份声明会在奥巴马28日出席华盛顿美国大学竞选集会时公布,而肯尼迪参议员和他的侄女卡罗琳·肯尼迪也会亲临现场。爱德华·肯尼迪作为民主党自由派先锋,不仅出身于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族,在全国还有巨大的筹款网络和丰厚的政治人脉。爱德华的支持无疑会给奥巴马的胜利加大了筹码。
爱德华对奥巴马赞誉有加:“奥巴马是一位新的国家领袖,为美国带来截然不同的竞选运动。这场竞选运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爱德华的助手也说,爱德华选择支持奥巴马,是因为相信奥巴马能给民主党带来新气象。在那之前,卡罗琳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奥巴马是唯一能像她父亲那样激励一整代美国人的政治家。与爱德华叔侄同场亮相的还有肯尼迪家族的另一位成员——众议员帕特里克·肯尼迪。爱德华最初曾表示,他将在民主党总统初选中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他的助手透露,竞选逐州展开后,爱德华开始倾向于支持奥巴马,并于1月24日向奥巴马传达了支持。
现年76岁的爱德华在美国政坛颇具影响力,是肯尼迪家族的领军人物。对美国政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美国,政治世家的名望本身就是一种资产,容易取得上流社会和民众的支持。肯尼迪家族更是美国最有名的政治家族之一。此前,阿诺·施瓦辛格顺利当选加州州长,个人明星魅力固然重要,但妻子来自肯尼迪家族的事实同样功不可没。或许是巧合,或许是默契,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孙女苏姗·艾森豪威尔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支持奥巴马成为美国下届总统,而加州州长的夫人也表态支持奥巴马。此外,由于爱德华·肯尼迪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巨大筹款网络和丰厚人脉,他的支持不仅是“精神上的”,更可能给奥巴马带来实实在在的竞选资金。奥巴马与肯尼迪确有几分相似:两人都曾是哈佛大学毕业,都是参议员出身,都因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而一夜走红,也都写过很畅销的书。肯尼迪在1956年出版的《勇敢者的画像》成为一部历久不衰的畅销书,译成了好几十种文字,并为他赢得了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而时隔50年,全面阐述奥巴马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的《无畏的希望》则在《纽约时报》排行榜逗留达三个月,甚至于有些选民就是因为看了《无畏的希望》才决定转投民主党和奥巴马的。
在亲民意识上,奥巴马也与肯尼迪十分接近。肯尼迪相信,如果什么事物有足够的力量去感动人民,并且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它就一定有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在很多时候是那样简单,就是离人民的心更近一些。在参议院期间,肯尼迪奔走于各地,了解民意,触摸民心,并在就任总统后不久便推出了一系列关乎民生的政策主张。同样地,奥巴马也以谦逊和亲民著称,由于他曾长期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积攒了大量和基层民众打交道的经验,而复杂坎坷的成长经历,更是让他对美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切认识,而在从政之后,他能够旗帜鲜明地为穷人争取权益,努力推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法案。这也是奥巴马颇得草根力量信赖和支持的关键所在。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相似与巧合,奥巴马得到了肯尼迪家族的支持,被视为是可以继承肯尼迪政治遗产的“年轻人”。而在本质上,联系着奥巴马与肯尼迪的,是那种开创未来的使命感。许多人尤其是黑人与年轻人对奥巴马的支持,也同样饱含着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像奥巴马一样,他们也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而梦想,也许就起飞自当下的选择中。
出现在奥巴马竞选现场的卡罗琳·肯尼迪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肯尼迪总统的女儿卡罗琳是肯尼迪家族中形象最好的一个。她过去从不涉足政治,但从2008年1月27日公开在《纽约时报》撰文力挺奥巴马之后,她的一举一动却都充满了政治味:多次为奥巴马站台,陪患脑瘤的叔叔爱德华回参议院投票,又被奥巴马聘为副总统候选人遴选小组成员,这位出身豪门的女性也开始活跃起来。
卡罗琳毕业于哈佛大学雷德克丽芙女子学院,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深造,拥有律师资格,但从未在法界和政界做过一天事。她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班时认识了大她12岁的犹太裔室内设计师希洛斯博格,1986年7月结婚。过去20年来,卡罗琳出版了六本书,日常主要工作是主持“勇者侧影奖”遴选工作,这项奖章是表彰其父著作《勇者侧影》中所阐扬的政治勇气与道德勇气,多年来已有不少人得奖。卡罗琳最有兴趣的还是教育,数年前曾担任纽约市教育局长的顾问,做了不少实质性的工作,颇获好评。
卡罗琳说她过去数十年从未公开支持过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但她在奥巴马身上看到了她爸爸的影子,尤其是奥巴马激励人心士气的演说,使她确信奥巴马会成为“像我父亲一样的总统”。
幸运的奥巴马又为自己的胜出赢得了一个不小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