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筹款方式,奥巴马有一定的创新,而希拉里依然采取传统的募捐方式。2008年3月20日晚,华盛顿一个酒店的宴会厅里灯火辉煌,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共同宴请捐款者,凡超过1000美元的捐助者均可以参加宴会。当晚有1000多名捐款者参加,共筹集到270万美元竞选资金。这是一种传统的但也是相对过时的筹款方式。奥巴马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筹款方式。2008年1月奥巴马筹款3200万美元,2月5500万美元,3月4000万美元,4月3100万美元,到4月底,已经筹款2.65亿美元。其中,2月筹款5500万美元,每天平均筹款200万美元,这是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单月筹款的历史最高记录。让民主党人好奇,也让共和党人不安的是,这个缺乏传统财源的奥巴马是如何迅速筹措到这么多钱的?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答案是,他建立了一个美国政界前所未有的筹款机制。奥巴马1月份筹款3200万美元,其中90%的捐款来自网络,并且每人每次捐款额少于100美元,50%的网络捐款少于25美元,同时,网上的小额捐款者不会受法律所规定的在一次大选中个人捐款不得超过2300美元的限制,他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掏口袋,为奥巴马的竞选贡献力量。让人震惊的是奥巴马的选举经费均来自小额捐款,也就是说,他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要求捐款人再捐50美元或100美元。奥巴马全新的筹款方式有两个原则:一是放低门槛,让每一个到网站的人可以轻松捐款;二是提高捐款者的预期,光在汽车保险杠上张贴一张小贴画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再捐上5美元,打上一些电话,召集一场小型聚会。
新型的筹款方式还为奥巴马在紧张的选举中节约了时间。2008年2月奥巴马筹款5500万美元,其中4500万美元来自网络,而奥巴马却几乎不费举手之劳,他心无旁骛地周游各地,举行竞选活动,无需招待一个捐款者,捐款就滚滚而来。奥巴马新的筹款机制挑战了传统的观念:以往的筹款,大家都把目标放在出手阔绰的“大户”身上,并不重视“散户”的聚沙成塔的力量。
4月17日,奥巴马的支持者斯考特·科恩曾经建立了一个网站,提出1分钟内可以为奥巴马筹款100万美元。科恩建立这一网站的最初起因是想如果在1分钟内有1万人每人捐款100美元,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这一网站充分显示了公众在筹款方面的力量。
受奥巴马的影响,希拉里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筹款方式,声称网络捐款只要满5美元就可以接受。在宾夕法尼亚州预选获胜之后,希拉里阵营发出邮件,呼吁选民一鼓作气,在捐款方面向奥巴马挑战。据媒体报道,希拉里的支持者果然“乘胜追击”,在24小时内就收到了1000万美元的捐款。不过,总体而言,奥巴马在小额捐款上为自己赢得了制胜的最大资本。
由于对个人筹款形势看好,奥巴马从2008年6月宣布放弃接受由联邦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全部竞选资金都靠自筹。最后,奥巴马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但是奥巴马式的募捐方式对未来总统大选却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未来总统大选究竟靠什么支持,开始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美国大选中,候选人的竞选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候选人自筹,另外一个是联邦政府提供的公共竞选资金。候选人自筹资金没有上限,而公共竞选资金却有上限限制。此次大选中,奥巴马所采取的筹款方式可能改变美国大选的模式。到大选决胜时刻前夕,奥巴马已经募集到6.6亿美元,这在美国总统竞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没有哪一个总统候选人能像他那样筹到这么多钱。但是这一次奥巴马让共和党人目瞪口呆。奥巴马阵营宣称,这些钱都是通过因特网,由普通老百姓用10美元、20美元这样的小额捐款聚集而成的,表明民众支持奥巴马的热情有多高。
鲍勃·克里在《纽约时报》指出,奥巴马依靠小额捐赠人筹集竞选资金的做法似乎非常成功。克里说,奥巴马的方式确实让民主党受益匪浅。他认为,民主党中其他因为竞选资金不足导致失败的人,也可以根据奥巴马的经验重新崛起。但是他补充说,依靠小额捐赠人捐款也有弊端,导致候选人认为限制竞选开支是错误的。
八、奥巴马的竞选高参
“借用别人的鞋子总比光脚跑得快”,这是犹太人的名言。奥巴马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相对于希拉里等政坛老手而言,奥巴马显然还很稚嫩,这是奥巴马最大的劣势。但是聪明的奥巴马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劣势,那就是他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完成自己的政治梦想。
奥巴马不仅缺乏国内政治经验,外交履历更是几乎空白。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不过,在2008年7月之前,他于2002年10月在芝加哥街头发表过一次反对布什出兵伊拉克的演讲,但他从未去过阿富汗,唯一的一次伊拉克之旅是2006年初作为国会代表团成员之一访问该国。也许是的确没有外交和军事经验,也许是选战的艰苦使他忘记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奥巴马在竞选期间曾经在是否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飘摇不定。2007年夏天,奥巴马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他无论如何不会动用核武器打击恐怖主义分子。几天之后,奥巴马又说,如果巴基斯坦不采取积极行动在巴基斯坦和伊拉克交接的山地打击本·拉登,不仅美国会进入巴基斯坦搜缴,即使需要使用战术核武器也在所不辞。对于这种态度,奥巴马遭到政敌的嘲笑,说他根本不了解当地的情况。鉴于这种情况,奥巴马请出了他的帮手——两位精通外交的专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和罗伯特·梅勒。其实,这两个只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一部分,奥巴马的主要外交顾问有23位,除了这两个人之外还有:萨曼莎·鲍尔、安东尼·雷克、苏珊·莱斯等。
其中布热津斯基颇有来头。布热津斯基是前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杰出政治学家、地缘战略家、外交元老,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布热津斯基曾因参与中美建交的谈判而为中国人所熟悉。奥巴马竞选之初就把他列为重要智囊。布热津斯基对奥巴马赞赏有加。然而,布热津斯基最终“缺席”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智囊团,原因何在?奥巴马与布热津斯基的结盟惹恼了犹太人。在美国犹太人看来,布热津斯基历来认为美国对以色列“过于偏袒”,对巴勒斯坦“过于严厉”。其次,美国近几年有两本书引起犹太人的强烈抗议。一本是前总统卡特的《巴勒斯坦:要和平不要种族隔离》,另一本是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斯蒂芬·瓦尔特联合撰写的《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布热津斯基是前一本书作者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重要智囊,又对后一本书的作者米尔斯海默和瓦尔特不吝赞辞。因此,当得知奥巴马把布热津斯基作为自己的主要外交政策顾问时。许多犹太组织开始表示不满。哈佛大学的一位法学教授说,奥巴马选择布热津斯基是判断上的致命失误。考虑到犹太人在美国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奥巴马不得不拉开与布热津斯基的距离。当然这是后话。